APP下载

造口护理技术联合负压吸引在小肠瘘患者中的应用

2019-04-25郑黎媛

健康大视野 2019年7期
关键词:消化内科

郑黎媛

【摘 要】 目的:探究在小肠瘘患者中应用负压吸引联合造口护理技术的具体效果。方法:随机抽调2016.01~2017.12间我院接收的小肠瘘患者共51例,采取数字表法随机分成观察组26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负压吸引联合造口护理,观察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瘘口愈合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短,差异对比显著,P<0.05。两组护理前瘘口附近皮肤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护理后瘘口附近皮肤评分均有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小肠瘘患者应用负压吸引联合造口护理技术能促进其瘘口愈合,保护其瘘口皮肤,值得广泛采用。

【关键词】 负压吸引;造口护理技术;小肠瘘;消化内科

【中图分类号】

R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9)07-184-01

小肠瘘是手术后十分严重的一类并发症,常由创伤、腹部手术、肿瘤以及炎症所致[1]。肠液大量外漏不仅会引發弥漫性腹膜炎,严重者甚至会因内环境紊乱而危及生命。及时将肠瘘液清理干净,避免对邻近组织造成损伤是护理工作中的重点内容。本文探讨我院对小肠瘘患者应用负压吸引联合造口护理技术,取得了较好成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临床纳入2016.01~2017.12间我院接收的小肠瘘患者共51例,采取数字表法随机分成观察组26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共16例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年龄范围在26~68岁,平均(42.56±5.27)岁。发生部位:10例为十二指肠瘘,8例为结肠瘘,3例为回肠瘘,4例为空肠瘘。观察组共17例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年龄范围在27~69岁,平均(42.62±5.21)岁。发生部位:10例为十二指肠瘘,9例为结肠瘘,4例为回肠瘘,3例为空肠瘘。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可进行分析和比较。

入选标准:⑴均符合小肠瘘的临床诊断标准;⑵均不伴有其他并发症;⑶均得到患者和其家属同意并签署同意知情书。

排除标准:⑴研究中自动退出者;⑵研究中出现意外死亡者。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采用生理盐水帮助患者清洗瘘口,待其皮肤完全干燥后用纱布覆盖在瘘口皮肤上,后行间断性负压吸引。

观察组选择护肤粉、造口袋以及皮肤保护膜等护理用品实施造口护理,同时配合低负压持续吸引,内容包括:⑴造口护理:选择生理盐水清洗患者瘘口及四周皮肤,待其皮肤完全干燥后,将护肤粉均匀涂抹于皮肤上,后涂上一层保护膜,均匀涂抹完毕后,在离瘘口1~2cm处周围采用透明贴进行处理,以保护皮肤,后于瘘口附近涂抹上防瘘膏,最后黏贴上一次性造口袋。⑵负压吸引术:完成造口护理后实施负压吸引术,于造口袋上裁剪大小约为1cm的圆孔,其中一孔用于放置10cm长的橡胶管,橡胶管与空气保持相通,后将一引流管由孔内置于瘘口中,确保引流管和负压吸引装置连接紧密,后可开始持续吸引。护理期间注意观察患者的引流情况,确保冲洗引流充分、有效、通畅,若引流管出现堵塞,应及时进行清理与更换。当患者肠瘘引流液颜色转为清亮、引流量减少甚至消失时,可考虑将引流管拔除。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瘘口愈合时间以及瘘口附近皮肤评分情况进行观察。瘘口附近皮肤评分标准:选择DET造口皮肤评估工具,包括组织增生、侵蚀/溃疡、变色三个方面,各项目按严重程度(0~2分)和受影响面积(0~3分)进行统计,总分不超过15分[2]。

1.4 统计学处理

选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选择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选择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瘘口愈合时间

观察组瘘口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对比有意义,P<0.05

2.1 比较护理前后两组瘘口附近皮肤评分情况

两组护理前瘘口附近皮肤评分差异对比无意义,P>0.05;采取相关护理措施后,观察组瘘口附近皮肤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低,差异对比有意义,P<0.05

3 讨论

肠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会增加患者痛苦。肠瘘液流出后,会污染切口皮肤,需要医生和护士及时帮助患者换药、更换衣服以及被褥等,不仅会增加医务人员工作量,还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3]。因此,给予患者有效积极的护理措施,对促进其健康恢复意义重大。

有研究提出[4],造口护理通过应用防瘘膏、皮肤保护膜、皮肤保护粉以及造口袋等护理工具以保护瘘口附近皮肤,能减少和预防炎症出现,加速瘘口愈合,同时采用造口袋收集渗出液,能对渗出液量、性质以及颜色进行仔细观察和记录,以便医护人员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持续负压吸引通过吸引瘘口渗出物,能将消化液及时清除,将瘘口维持在干燥清洁状态,有效避免渗出液污染瘘口,并提高患者的舒适程度,促进其瘘口愈合,同时还能缩短其住院时间,减轻其经济负担。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瘘口愈合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短,观察组护理后瘘口附近皮肤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低,提示联合负压吸引和造口护理技术能保护患者皮肤,加快其瘘口愈合,减轻医护人员工作量。

综上所述,在对小肠瘘患者进行护理时,联合采用负压吸引和造口护理技术可获得明显效果,能减轻其周围皮肤损伤,促进其瘘口愈合,值得广泛采用。

参考文献

[1] 汤维萍.结肠造口术后造口回缩坏死、皮肤黏膜分离、感染并造口旁肠瘘患者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22):92-94.

[2] 张华,程勇.新型敷料联合造口用品在肠瘘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3,19(25):2997-2998.

[3] 姜洪磊,刘武,许东等.双套管持续冲洗负压吸引法治疗术后急性肠瘘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3,16(9):700-702.

[4] 车梦昕,朱莉思,黄弘等.双套管持续冲洗负压吸引法治疗术后急性肠瘘的效果及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9):1091-1093.

猜你喜欢

消化内科
优质护理在消化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消化内科急性腹痛患者98例临床治疗分析
胃肠镜在消化内科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人文护理应用于消化内科的效果观察及分析
中药三参滋胃饮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的疗效观察
NRS2002在消化内科老年患者营养风险筛查中的应用
消化内科急性腹痛患者128例临床诊疗分析
探讨消化内科无痛胃肠镜临床的应用疗效
健康教育在消化内科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消化内科150例感染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