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戏剧治疗在培智学校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9-04-25刘秋竹
刘秋竹
摘 要:为了研究戏剧治疗在培智学校语文教学的运用,该研究采用文献法和行动研究法探索了戏剧治疗对特校语文教学的影响。研究发现,戏剧治疗能够提高并维持儿童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能,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建议教师可以将创造性戏剧、教育性戏剧和剧场技巧与语文课程的相关内容的学习相结合,在运用的时候注意分清语文课程和戏剧治疗的主次关系,注意角色的设置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迁移,促进教学目标尤其是情意目标的达成,以提升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效果。
关键词:戏剧治疗 语文教学 智力障碍
中图分类号:G7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1(c)-0140-04
据英国戏剧治疗协会界定,戏剧治疗是艺术治疗的一种,用戏剧的方式来协助个人了解并减缓社会及心理问题、精神疾病与身心障碍;促进在个人或团体中以口语与身体沟通的创造性架构来接触自己本身,并做象征性表达①。
智力障碍是指一般智力功能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导致适应性行为的缺陷或与之同时存在,并且表现于发育时期②。
语文课程是特殊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帮助学生从工具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来提升学生的素养,更重要的是通过生活取向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生活,提升生活的品质。特校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3个方面,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维目标在很多领域都不是依靠简单的接受学习就可以达成的。而戏剧治疗强调个案的参与和体验,选择和创作、迁移与运用等特点,可以适当地与特校语文课程相结合,更好地达成课程目标。
1 戏剧治疗在特校学科教学中的作用
特校学科教学本身有其适合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戏剧治疗与特校学科教学的结合并不是要取代原有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而是在遵循特殊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特殊教育的基本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丰富其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引导教师也可以从戏剧治疗的角度对孩子进行引导、赋权、支持和解读他们的创作,从而更好地提升特校学科教学的有效性,促进特殊儿童的潜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
1.1 提高并维持儿童的学习兴趣
由于戏剧治疗活动强调玩耍性,很多活动充满了乐趣,强调学生的主动和积极的参与,因此能够很好地提高并维持儿童的学习兴趣。教师进入一些戏剧治疗师的工作态度、互动方式、操作方法到自己的任教学科中,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儿童在体验和游戏中进行学习,激发儿童的好奇心,营造充满乐趣和发现的学习氛围,儿童将渐渐认为学习是一件有趣、快乐和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的事情。
1.2 提升学习效能
戏剧治疗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效能,主要原因在于戏剧治疗营造平等尊重的师生关系,赋权给学生进行探索和创造,依靠儿童的主動探索来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获得属于自己和团队的鲜活经验。儿童主动的、全身心投入的、富于创造性的学习的效果比被动的、仅仅认知参与的、缺乏创造性的学习的效果要好很多。
1.3 习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戏剧治疗中,由于儿童主动选择和接受了角色及其任务,那么必须依靠自己去想办法、寻求合作等方式来完成自己的任务,解决问题。戏剧治疗提供了安全的环境给学生去尝试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许这种方法不够好,也许这种方法对别人会造成不便,随着戏剧活动的进展,其后果和矛盾会凸显出来,儿童必须再次尝试去解决问题,达到一个大家都基本满意的结局。如果将这样的练习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会使儿童渐渐明白每个人必须承担自己的责任,以自己的方式和力量去解决问题。
1.4 儿童重新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前文所述,戏剧治疗中,只有真正赋权给学生,学生才能进行真正的创作,才能去反映和探讨其内在世界。这样的观点和做法与特校的日常教学不尽相同。因此在特校教学中适当借鉴戏剧治疗的观念和做法,有助于尊重儿童的主体性和学习的权利,促进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5 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
戏剧治疗中,有各种方式的分组方式,每种方式都有着自身的优缺点和使用范围。儿童在戏剧治疗中能够广泛地学习和练习如何与他人进行讨论、协商、合作、解决矛盾冲突等团队合作的精神和能力。因此,在特校集体教学中,融入戏剧治疗的观念和方法,将有助于切实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和能力。
2 戏剧治疗运用于特校学科教学的常用方式
2.1 创造性戏剧
如前文所述,创造性戏剧极为关注儿童的身体控制与开发,注重丰富儿童的感官经验和运用感官的能力,强调儿童是身心合一的整体,注重激发和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这些方面的活动和技术都比较适合与特校的体育与健康、语文和数学等学科进行结合,促使儿童不仅用头脑,而且也用身体,全身心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
2.2 教育性戏剧
教育性戏剧一般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确定教育目标,然后选择适合的故事(来源于神话、童话、课文、绘本等),运用教育性戏剧的方法对其进行改变形成教案,然后开展教学互动以达成预设的心理发展目标。这样的原理和操作过程和教师备课很类似,因此在很多方面都可以借鉴。尤其是教育性戏剧中有很多特定的技术即习式很适合与特校学科教学相结合。具体论述如下。
2.2.1 教师入戏
教师扮演某一角色,推动剧情发展,提出问题或协助解决问题。这一习式很适合教师在课堂上营造一种特定的假设情境,然后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探索和学习。由于教师扮演的是主导性角色,因此对课堂的控制比较好。而且教师可以对自己扮演的角色善加利用,对学生进行引导、要求甚至“批评”,学生的接受度都会比较好,因为学生觉得是在情景中的某角色对他提出的要求,会觉得很有趣,或者按照角色之间的关系和规则这是应该执行的,引导的防御和排斥比较低。
2.2.2 说故事
说故事是指教师叙述某件事情的原因,发展经过和结局,教师并不扮演故事中的任何角色。说故事这一方法对教师的口语表达能力要求比较高,适合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定的情境和氛围。一般来说,教师并不是完整地讲完整个故事,而是讲述故事的某些部分,其余部分可能用教师入戏、学生扮演等方式来操作。
2.2.3 静止画面
就像视频播放时按下暂停键一样,以静止、定格的方式呈现一个场景,包括这个场景中的角色、活动、背景等。一般来说,静止画面和表演结合起来使用。使用静止画面的好处在于:呈现扮演学生认为的最有代表性的画面,静止的方式适合学生进行仔细、反复的观察,干净利落地切入到关键的场景,减少不必要的上下场或者其他场景。
2.2.4 扮演呈现
扮演呈现是指师生以小组合作方式,扮演角色,轮流进行演出给其他同学观看。语文课中也常常使用分角色扮演的方式,但是很多时候表演比较生硬、敷衍,觉得表演很假。这其实也很正常,因为课堂上的扮演并不是专业的演员进行的专業演出,一定程度的生硬是可以接受的。如何让课堂上的表演更具有真实性和感染性?可以在演出中的适当地方,停下来,运用教育戏剧的习式来组织学生进行体验活动。这样将表演和思考,将观看和体验结合起来,学生对于主题和角色的理解会更好一些。
2.2.5 坐针毡
坐针毡是教育戏剧常用的习式之一,是指就某一问题,让多个学生来讲出某个角色对此的体验和看法。这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从多个角度来看待和体验事物。
归纳起来,教育戏剧中创造情境的习式有讲故事、生活圈子、集体绘画、教师入戏、建构空间、见物知人、墙上的角色、小组扮演、偷听、访问、定格(静止画面)、八卦圈。表达观点的习式有坐针毡(焦点人物)、良心巷(请你听我说)、思绪追踪(轻触思绪)、集体角色、角色互换、回音、专家的外衣、定格、墙上的角色、生活圈等。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的教育戏剧习式有标题创作、新闻报道、会议、光谱(观点与角度)、日记或写信、论坛剧场、投票、集体角色等。特校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综合运用上述习式进行情境创造、帮助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对有争议的话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帮助学生进行反思等来深化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2.3 剧场技巧
2.3.1 角色
分配或扮演真实事件中的角色,延伸有关系的角色以及概念化的角色。学生通过选择角色、进行符合角色的装扮、扮演角色、与其他角色进行互动,能够获得对学习内容更为丰富和鲜活的感受和经验,能够渐渐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2.3.2 焦点
将事件或故事的表演内容引导在主题上。这一技术有利于教师在组织课堂表演和教学时,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引导学生集中探讨主要问题,提高探讨的效率和深度。
2.3.3 张力
以问题的悬疑性、挑战性、冲突性等维系戏剧的发展或事件的兴趣与关切。现行教材的内容往往主题明确、价值导向清晰,包含矛盾冲突和争论,尤其是两难情境等较少。教师借鉴戏剧强调张力,引入挑战性、冲突性等元素,促进学生直面矛盾与冲突,引发学生进行抉择,获得更加深刻的体验。
2.3.4 象征
象征,就是用此物暗指彼物,用某种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近的抽象的精神品质或现实关系,表达与之相似的思想感倩的一种含蓄的艺术手法。戏剧治疗中,常常以某人物的动作、语言、服饰、器物等来代替故事或真实情境中的状况。象征是一种比较高级的认知能力,教师可以借鉴戏剧治疗中广泛运用的象征手法来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学生不仅要学习自主确定用什么细节来象征哪一个角色或情境,而且要学习理解别人象征的规则和原因,并且反复与这些象征进行工作,因此能切实提升儿童象征的水平和认知水平。
2.3.5 空间
戏剧治疗中对空间的使用充满了创造性,既包括对现实物理空间的使用,也包括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心理空间的使用,使得文本层面的故事、人物、情节可以在现实中找到一个支撑点,得到一定程度的还原。空间是三维的,因此其蕴含和表现的信息比文本来得更加丰富;空间总是与使用空间的人、空间中发生的事情联系在一起,因此人的某些情感和经验往往凝结在一定空间中。教师可以借鉴戏剧治疗中的一些建构和使用空间的方法来帮助教学顺利开展,比如请学生利用教室中现有物品和一些手工材料做出丑小鸭的家;请学生在分组讨论后用身体创造出巨人的花园,教师对花园中的花草动物进行访谈和互动等。
3 戏剧治疗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3.1 戏剧治疗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应用的案例
《巨人的花园》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改编自奥斯卡·王尔德的同名童话故事,旨在通过巨人的神奇经历,引导学生明白朋友之间要分享的道理。根据教育性戏剧的相关原理,改编成教育性戏剧课教案如下。
3.2 戏剧治疗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运用的注意事项
3.2.1 分清主次
戏剧运用于语文学科教学,不同于独立开设的戏剧治疗课程,仅仅是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服务于语文的教学目标、任务和规律,要注意分清主次,防止本末倒置。
3.2.2 适用于情意目标的教学
戏剧运用于语文学科教学,比较适合用于情绪、态度、价值观等目标的达成。因为这些目标依靠接受式学习效果较差,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地参与和体验才能由外而内的了解、认同、内化为自身的情绪、态度和价值观。
3.2.3 角色的设置
合理地设置角色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够选择到自己适合的角色,承受适度压力来参与活动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一般来说,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设置主角、配角和其他角色,甚至一些没有生命的事物也可以成为角色供学生选择扮演。比如《巨人的花园》中高大坚固的围墙、《骆驼和羊》中的高大的树以及围墙上低矮的门都可以让学生来扮演。这些角色的好处是有趣,能与其他角色互动、学生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创造和表演但是被关注的程度不高,扮演的压力比较小。主角和主要配角根据具体情况,可以由主教、助教和适合的学生来扮演。注意要给角色一个明显的、易于识别的、容易佩戴和取下的标志符号来帮助学生识别老师或学生现在是扮演了某个角色还是做他自己。在课程结束的时候,取下和收回这些标志符号也能提醒学生从角色回到自己的真实生活。
3.2.4 讨论具有重要意义
戏剧治疗运用于语文学科教学,并不是演出得生动就算成功,而是在于学生是否能够从中获得感受和体验以助力自己的学习和成长才是有意义的。因此,在适当环节组织讨论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说主活动中的讨论是在角色当中的讨论,即师生在故事情节中,以角色的身份去讨论。导出环节的讨论是去角色,师生以自己本来的身份进行讨论,注意要把戏剧中的情感和道理与自己的真实生活相联系。通过讨论,师生能够将原本不怎么清洗的感受和观念得以澄清,并且能听到不同角度的观点,有助于更加全面地看待问题。
以上注意事项不局限于语文学科,在其他学科中的运用也有相似的地方,后面相关部分就不再赘述了。
参考文献
[1] 张金梅.学前儿童戏剧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 林玫君.创造性戏剧理论与实务——教室中的行动研究[M].台北:心理出版社,2013.
[3] 苏庆元.戏剧教育与治疗在特殊教育的应用系列研习讲座讲义[M].重庆:向阳儿童中心,2015.
[4] (美)Barbara Salisbury Wills,著.创作性儿童戏剧进阶——教室中的表演性艺术课程[M].林玫君,林珮如,译.台北:心理出版社,2010.
[5] 林玫君.儿童戏剧教育活动指导——肢体与声音口语的创意表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
[6] (英)Dorothy Heathcote & Gavin Bolton,著.戏剧教学——桃乐丝·希斯考特的“专家外衣”教育模式[M].郑黛琼,郑黛君,译.台北:心理出版社,2006.
[7] (英)Jonothan Neelands,著.透视戏剧——戏剧教学实作指南[M].陈仁富,黄国伦,译.台北:心理出版社,2010.
注释
①(英)Dorothy Heathcote & Gavin Bolton,著.戏剧教学——桃乐丝·西斯考特的“专家外衣”教学模式[M].郑黛琼,郑黛君,译.台北:心理出版社,2006:12.
②朴永馨.特殊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