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就业信息化建设路径研究

2019-04-25谢平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19年3期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信息化建设新时代

谢平

摘   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就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和保障。新时代对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分析了就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现有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不足,探讨加强省级就业信息化建设的工作路径,整合已有数据资源,挖掘、发挥大数据潜力,建立职业信息库,推动就业信息化内涵式发展,有助于洞察大学生就业规律,把準大学生就业脉络,提高高校和大学生使用就业信息平台的积极性,促进大学毕业生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同时,也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就业;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9)05-0013-03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各种应用创新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社会发展转型升级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面对世界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世界各国普遍关注教育信息化在提高国民素质和增加国家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纷纷采取重大措施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1]其中当然也包括大学生就业信息化建设。从教育部创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网,开始利用信息化手段为毕业生提供高效便捷的就业服务,到现在已经建成国家、省(市、区)、高校三级就业网络服务平台,摆脱了过去完全依靠人工操作的管理模式,实现了完全或部分的就业信息化管理模式。经济增速放缓、社会发展转型以及人们就业期望提高等因素使就业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随着大数据时代来临、人工智能的兴起、互联网提速降费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利用、依赖信息资源的程度越来越高,对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多需求。尽管我们已经建立了三级就业网络服务平台,但由于共建共享、资源融合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地区差异依然明显,特别是省级就业信息化程度不高等原因,导致信息资源的规模化效应难以充分发挥。这就需要我们对现有就业信息平台进行改进,加强省级就业信息化建设,充分整合区域内信息资源,以期利用整合后的信息资源洞察大学生就业规律,探明大学生就业形势,把准大学生就业脉络,提升大学生就业服务管理水平,以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

二、加强省级就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1.加强信息化建设是国家既定战略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包括就业在内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调要加快推动电子政务,打通信息壁垒,构建全流程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助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2]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提出:“增强改革创新本领,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动工作,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明确指出,要建成较完备的国家级和省级教育基础信息库以及教育质量、学生流动、资源配置和毕业生就业状况等监测分析系统。《“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对推进就业信息全国联网,实现跨部门、跨层级信息共享,提供了明确的行动指南。这一系列决策部署,为包括大学生就业在内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教育部提出的“互联网+就业”是大学生就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大举措,也是建设省级就业信息化平台最直接的依据。

2.有利于健全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就业服务水平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促进就业是政府的责任。2018年,全国有普通高校毕业生820万人,2019年将增至834万人。在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尚未完成,经济增长仍有下行压力的情况下,大学招生规模持续扩大,劳动力供给过剩等因素,将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要完成大学生就业的目标任务,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采取更多措施,健全就业服务体系,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这其中最重要就是就业信息化服务。就业信息化能冲破时空的局限,为用人单位、大学毕业生搭建联系的桥梁,既能降低成本,又能提高服务效率。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是重要的人才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一点从2018 年全国多个城市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人才落户的“抢人大战”就可以得到充分证明。从历年大学生就业情况来看,大部分毕业生是在生源所在地的省份就业,以四川省为例,2016-2018 届毕业生在川内就业的比例分别为 76.19%、76.46%、75.43%。[4]为了留住人才,吸引更多外来的高水平人才资源,各省各地更有必要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就业信息化水平,为各类人才资源提供良好的就业服务。

3.有利于加强大学生就业监测与分析预警,提高政府决策科学性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推动高校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机制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各省要构建高等学校专业人才需求预测、预警系统和毕业生就业监测反馈系统,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跟踪调查与反馈,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在反馈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把反馈结果与专业设置、招生计划、经费安排等适度挂钩,动态调整高校招生规模,对办学条件不足、水平持续低下、就业状况较差的高校严格控制招生规模。省级就业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高校毕业生签约数据的及时上报、汇总,可以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情况,及时向企业推送未就业毕业生简历,促进大学生就业;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掌握全省已就业和未就业毕业生的情况;通过对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跟踪调查和对用人单位反馈信息的分析,加强对就业和需求趋势的预测,有效评估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为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三、大学生就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从国家层面、省级层面再到高校层面的就业网络,但是面对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学毕业生需求越来越个性化的现实状况,当前的就业信息化水平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求。

1.就业信息数据融合程度不高

目前,国家部委、省级部门、高校都已经建立了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在各个层级的就业服务平台上,各部门利用自身已有的资源和技术手段,对就业服务平台进行维护和更新,平台之间的交互作用较少,数据共享和融合程度不高,省级就业服务平台功能单一。大多数平台只限于发布招聘信息、政策公告、服务指南等,相当于是将线下工作简单地搬到线上,并且时效性也不统一,实用性不强。由于数据标准不完全统一,各平台服务器之间对接难度较大,数据之间很难真正互联互通,从而导致数据信息无法实现共享。毕业生在跨区域(校)就业或用人单位跨区域(校)招聘毕业生时,无法实现“只进一扇门、一网通办”;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无法查看到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奖惩、诚信记录等日常表现情况,只能通过简历进行了解,无法做到全面、准确判断;单个就业信息平台信息资源有限,容易导致效率低下,降低就业平台对毕业生就业的促进作用。

2.缺乏对就业大数据的深入挖掘、利用

已经建立的各级就业服务平台,由于各信息平台之间存在信息壁垒,信息资源难以共享,导致没有形成真正的就业大数据。虽然国家层面有历年汇集的就业大数据,可以用来分析、研究大学生就业相关情况,但由于我国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巨大,学校培养水平也各不相同,分析结果可能带来偏误。如果有省级就业信息大数据,可以根据本省社会经济发展和高校发展水平,结合用人单位的招聘数据,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和提炼大学生就业规律,构建业务管理模型;分析大学生学习、实践、日常表现与就业行为相关性,构建大学生职业取向模型;分析用人单位经营发展与招聘录用大学生的相关性,构建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匹配模型。通过对大数据的深入挖掘、分析,促进大学生就业。

3.针对性不强,高校和学生缺乏积极性

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从“国家分配”转变为“自主择业”以后,政府和高校的角色从“管理为主”转变为“服务为主”。由于学校要承担本校毕业生的就业推介工作,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校将大量人员和精力放到就业市场的开拓、维护和就业指导培训当中,忙于完成毕业生就业目标任务,对就业信息化建设只满足于数据的收集、统计、上报。现有的多层级就业服务平台,功能相近,追求大而全,服务信息和服务功能无法很好地满足毕业生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高校大多具有自身优势专业和行业背景,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就业时就依靠学校具有的独特资源和行业资源来实现就业,用人单位也已形成这种路径依赖。这种局面在短时间内不容易转变。学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也会考虑就业单位性质、地区等因素。现有就业平台很难实质性减轻高校开展就业工作的压力,也很难满足毕业生求职的个性化需求,导致高校和大学毕业生积极性不高,就业服务平台的使用效率不尽如人意。

四、大学生就业信息化建设路径

大学生就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国家、省(市、区)、高校三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部署,以国家级平台为依托,以省级平台为重点,以高校平台为支撑来推进就业信息化建设,提升大学生就业工作水平。

1.畅通共享渠道,整合数据信息

数据信息是就业信息化的基础。信息技术是就业信息化的保障。数据信息涉及到政府、高校和用人单位三方,主要来自于高校和用人单位。政府就业主管部门做好系统化、整体性的顶层设计,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建立统一的就业数据平台,为实现国家、省、高校三级就业信息数据互联互通打下基础。高校将内部的招生、学籍、奖惩、就业等各类学生信息统一到标准数据之下,即使高校使用自身独立的数据系统,也要使他们具备将自身数据转换为标准数据的能力。用人单位可以利用统一的就业数据平台,将本单位的单位情况、招聘信息、就业调查反馈到就业服务平台上,可以通过就业服务平台匹配自己需要的大学毕业生。国家、省、高校三级就业主管部门能通过就业服务平台及时掌握本单位所属范围内的大学生就业情况。教育部门与人社保障部门要实现数据对接,以便及时传送离校未就业大学生的信息。

2.挖掘大数据的潜在价值,建立职业信息库

海量数据蕴涵着海量价值。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挖掘并释放大数据的潜在价值。要强化对已有就业大数据的深入挖掘,探寻大学生就业与用人单位相关数据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大学生学业成绩、个性特征、家庭情况等因素对就业选择的影响;通过用人单位反馈的岗位需求、职业能力、职业生涯发展以及对大学生评价等信息的深入分析,掌握市场需求变化、职业发展变化等对学生专业水平、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各方面的要求,形成职业信息库。职业信息库不仅包含宏观层面的行业发展态势、政策法规等信息,还包含微观层面的工资待遇、工作条件、学历要求等信息。[5]借助于就业大数据,可以实现职业的跟踪调查,动态更新职业信息库,能及时收集毕业生不同阶段、不同岗位的职业信息,建立生涯发展路径,利用职业信息和生涯发展信息对在校生开展就业指导和培训,帮助大学生转变角色,实现更好就业。

3.提升就业平台的实用性,提高信息平台使用积极性

信息化建设是为了提高工作成效,解决我们以前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就业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经济发展降速、社会转型、毕业生规模持续扩大等因素对大学生就业带来了不确定影响。如何洞察大学生就业规律,摸清来龙去脉,搞准发展趋势,就业工作如何开展更有成效等等相关问题,都有望借助就业信息化建设来解决。通过对大数据进行充分的挖掘、分析,形成职业信息库,结合未就业大学生学业表现、性格爱好、职业意愿等信息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匹配程度,实现系统自动对未就业大学生推荐适合的用人单位和对有招聘需求的用人单位推荐合适的未就业大学生,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减轻高校就业工作的压力。另一方面,对于多次求职而不成功的毕业生,及时将信息反馈给相应高校的就业部门,让他们及時掌握情况,加强帮扶以促进就业。

4.优化管理服务,各部门协同创新

就业信息化建设涉及到的部门多、数据量大、技术复杂,需要良好的管理服务能力作为保障。一方面,要对就业信息平台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各部门密切协作,联合实施。要充分发挥高校科研力量集中、创新能力强的优势,解决就业信息化建设中基础性、公益性的技术问题;要充分发挥专业机构、产业部门积累的产品开发、服务转化优势,解决就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需求、系统集成等问题;要充分利用政府主管部门的协调、管理优势,协调各部门克服困难,协同创新,促进就业信息化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队伍建设,配备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既懂信息技术又熟悉就业业务,能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确保提供良好信息化服务的能力。

五、结束语

就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建设难度大、应用价值高的工作。功能全面、富有实效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可以为政府、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综合性、全天候的应用服务,能提高政府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管理和服务水平,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依据;能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能促进人才资源与就业岗位的合理匹配,提高就业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方伟.大学生就业信息化新探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4):3-6.

[2]国办发[2018]45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进一步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  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Z].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EB/OL].http://www.xinhuanet.com/2017-10/27/c_1121867529.htm,2017-10-18.

[4]佚名.四川省 2018 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EB/OL].http://jyzdzx.scedu.net/p/2/?tfid=635804143523438254.

[5]林莉,许哲.试论职业信息的应用[J].河南社会科学,2009,17(6):138-140.

(编辑:王晓明)

猜你喜欢

大学生就业信息化建设新时代
高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精细化”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分析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