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高效教学初探

2019-04-25陈彩虹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启发解读自主

陈彩虹

[摘   要]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利用高效课堂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所有语文教师的追求。教师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是高效教学的前提,注重启发式教学是语文高效教学的关键,发展学生的自主性是语文高效教学的根本。

[关键词]教学;高效;解读;自主;启发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09-0010-02

“高效教学”这一话题,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尤其引人关注。目前,高耗时、低效益的现象仍然存在于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没有高效课堂的支撑,所有的教学改革就成了无源之水。高效历来都是教师课堂教学的追求。那么,如何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呢?下面,笔者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教师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是语文高效教学的前提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严重依赖教学参考书,而对文本的解读只是浅尝辄止,缺乏独立的思考和对文本的批判性解读,使得语文课堂教学缺少一定的深度、厚度和广度。当学生在读悟中“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教师能否通过有效的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柳暗花明又一村”,取决于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度。比如,笔者在教学莫泊桑的《项链》时,有的学生根据传统的参考资料书了解到了文章的主题是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但大部分学生都不能理解,认为一个人追求美好生活并没有错,女主人公也为自己的过失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为什么还要讽刺她?幸好课前笔者很细致地阅读了文本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从中了解到了文中主人公马蒂尔德对契约精神的无限忠诚,这种契约精神就是当时社会的主流精神。虽然莫泊桑对资本主义抱有强烈的失望与愤激之情,但在当时的法国,契约精神是扎实存在的。《项链》有力地证明它的根基丝毫没有动摇的迹象,《项链》其实是非常文明的悲剧。有了这个深入的解读,笔者就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分析主人公马蒂尔德的形象特点,让学生对文章的主题理解得更全面、更深刻。

假如教师没有丰厚的知识文化底蕴作基础,就无法把文本的重点、难点筛选出来进行深入的研究,也就难以形成比较全面、透彻的理解。而只有教师的解读深入了,学生思维的深入才会成为可能,所以教师的深度解读是语文高效教学的前提。

二、注重启发式教学是语文高效教学的关键

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规律,采取各种手段来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积极思维,以获取新知识的教学方法体系,其实质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探掘其内在潜能。因此启发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上的运用是语文高效教学的关键。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循循善诱,学生孜孜以求的互动、合作、交流过程,现代教学思想确立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是“引导者”。教师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即为引导学生去攀登科学知识高峰,寻幽探宝的“向导”。正如钱梦龙老师所说的“施教之功,贵在引导,要在转化,妙在开窍”。

启发式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就是提问,如果说找到契合点准确提问是一种技术,那么能启发学生思维的提问则是一种艺术。课堂中的问题有着风向标的作用,有时学生会因一个小小问题的启发而领会到深刻的道理。例如笔者在教学《台阶》时就有过深刻的体会,通过预习,学生能准确地找到文中的关键句“台阶高,屋主的地位就高”。他们也能明白文中的父亲一辈子的心愿就是要造一间有高台阶的屋子,他不甘人后,想要有地位,渴望受人尊重。但对于高台阶屋子造好后父亲的表现,学生就难以理解了。鉴于此,在课堂上笔者就通过关键句来启发他们:有九级台阶的屋子建造好了,父亲为什么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兴和兴奋,反而感到尴尬和不自在呢?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反常的表现后面是否隐藏着些什么?学生听到这些问题后,一下子得到了启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热烈议论起来。有的学生说:“父亲建好了屋子,他也老了,失去以前的活力和干劲了。”也有的说:“父亲以前都没在高台阶上站过,所以一旦站在高台阶上就会不自在,不习惯。”此时的学生思维活跃,学习热情高涨。经过一番热烈地讨论,终于有个学生说:“我认为父亲之所以有反常的表现,是因为虽然屋子的台阶高了,但父亲实际的地位仍然没有提高。”其他学生听了之后豁然开朗,笔者也开心地笑了,启发式教学终于初见成效。

在教学《白杨礼赞》时,笔者运用了故意遗漏法进行启发式教学,达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在板书课文题目时笔者故意漏写了“礼”字,学生发现了就大声指出来,笔者顺势提出问题:“赞”和“礼赞”有何不同?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比较,最后明白了“赞”只有赞美、赞扬的意思,比较一般。而“礼赞”含有尊敬、赞美的意思,要比“赞”的含义深广。接下来笔者再启发:“作者对白杨树如此尊敬、赞美,是何原因?”这个问题不但直接指向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而且指明了分析课文的思维方向,使学生的注意力得以高度集中,这比直接解释“礼赞”的效果要好。

三、发展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是语文高效教学的根本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自我发展能力。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让他们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并形成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由“学会”变为“会学”,是语文教学取得高效的根本所在。

为了发展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笔者常把预习任务放在课堂内,将其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样,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个别的预习辅导就成了可能。那些自学能力强的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他们能够更深入地思考问题。而那些自学能力弱的学生,笔者则给予他们恰当的鼓励和启发。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笔者根据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任务,指导学生进行自学并开展课堂教学讨论。把班级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写读书笔记,总结学习方法。在自学过程中,笔者参与了学生的“学”,学生也参与了我的“教”,这体现了“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如果在课堂自学讨论中遇到难题,学生一时不能自己解决时,笔者从不轻易“收场”,堅持相信学生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记得《桃花源记》中有一句“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意思是:桃花源内人的衣着都像外面的人。在自主学习的质疑环节,有学生就问到:既然“遂与外人间隔,不复出焉。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那就说明“桃花源”人来到这里后就没有出去过,这么多年外面的世界发生的变化,他们应该是不知道的,那么他们的衣服怎么会与外面的人一样呢?听到这一问,笔者也蒙了。课后笔者与学生一起查资料,一起探讨不同的观点,最终找到恰当的结论。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的能力,更发展了他们的学习自主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会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即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教学中, 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就会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刺激真正的内发性动机,这有利于高效教学的实现。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虽然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但教师只要尊重人和教育的发展规律,转变观念,提升能力,就能实现高效的语文教学,使语文课堂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启发解读自主
兴趣教学法在初中英语单词教学中的作用
穷也兼济天下
初中英语“自主、合作”学习探究
浅谈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实效性
“以学习为中心”的Checkouttime板块教学实践
让学习在复习课中真正发生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
愉快教学让音乐课堂轻松快乐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