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2019-04-25安徽

教学考试(高考政治) 2019年1期
关键词:洞村本题原理

安徽

高考试题中的问题是以判断形式呈现的观点,论证问题就是整合的运用书本的原理和材料中的,通过判断、推理的思维形式,证明某个观点的真实性、合理性(正面的立论),或者证明其片面性、荒谬性、危害性(反面的驳论)。而这一证明的过程就是探究能力的体现,探究能力表现为,在对未知的探求欲望的驱动下,提出假设、确立观点,设计方法等一系列思维过程。论证观点的思维过程其实是一个三段论推理的形式逻辑的过程,如下图:

一、学科原理的选择

这里的原理范围一般比较小,原理的选择力求准确、有效、全面,符合逻辑。

原理的选择是否准确有效,是要根据论证的需要为标准的。原理的罗列次序要根据知识原理自身的逻辑或之后论证的逻辑。我们以2016年全国Ⅰ卷的39题为例,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的知识,对否认英雄的错误言论加以批驳。本题原理选择很有讲究。书本上“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具有导向作用”,而本题涉及到只是价值观认识和评价的导向作用,这叫准确;原理的罗列中按照后面批驳性论证需要“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的顺序,这叫全面、有效、符合逻辑。

这里的“全面”在全国卷中哲学题的命题思路中还可以这样的要求:根据知识范围,选取原理时要注意唯物性论证与辨证性论证相结合。以2015年全国Ⅰ卷的39题的第(2)问为例。有人从钱学森的经历中得出结论:“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请运用意识作用的原理说明理由。在本题中,如果我们否定这个观点,我们采用说明原理呢?很多考生在这个原理的选择上,非常为难。其实,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坚持物质决定意识(唯物的)的基础上又承认坚持意识的能动作用(辩证的),本题在考查意识能动作用的同时,也考查了意识作用的前提——物质决定作用,这是我们选取原理的时候尤其要注意的。无独有偶,再以2016年全国Ⅱ卷39题第二问为例 :扶贫先扶“精气神”是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重要经验,运用文化对经济作用的知识说明这一经验的合理性。这里的“文化的作用”是以经济决定作用为基础的(唯物)。坚持唯物性论证与辨证性论证相结合,这正是全国卷考查政治学科素养和学科思想的要求。

考查论证探究能力的问题是属于演绎推理的过程,所以答题方法是传统的原理+论证的过程,所需要的原理需要一次性列举完,形成一气呵成的论证气势,以增强论证的力度。这就有别于原理语言与材料语言融合的归纳型试题的回答。我们以一题为例:

当前,中国供需关系正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供需错位”已成为阻挡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路障:一方面,过剩产能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另一方面,中国的供给体系,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缺乏创新产品。因此,强调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从生产、供给端入手,调整供给结构,为真正启动内需,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寻求路径。

运用生产决定消费的知识,分析论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合理性。

本题其实就是,以书本知识论证现实中“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合理的,显然是一道考查论证探究能力的题。在实际做题中,很多同学把“对象、方式、质量水平和创造动力”拆分开来做答案,有悖于论证性问题的命题初衷。因此,本题的论证顺序是:原理——旧供给端对消费的制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消费的促进、满足。

二、拉开分数差距的关键

如何组织论证探究的过程?根据材料呈现的结构、形式,和论证的需要,将高考题论证过程结构成几种形式:1.正反论证法;2.先阐释本质,后演绎推理;3.并列式;4.总—分或分—总式。下面我们逐一讲解。

1.正反对比论证,多见于材料呈现出具有正反两个方面。以上一题为例,第二自然段呈现的是反面素材——驳斥的观点。第三自然段既呈现出正面的观点——守护英雄,同时也为批驳反面的观点提供了论据——真相和事实不是这样的。两段材料鲜明对比,反差巨大。因此,我们在论证过程也要在拨乱的基础上反正,驳论的基础上立论,才能凸显论证的力度,思维的高度。

再以2016年全国Ⅱ卷39题第二问为例:扶贫先扶“精气神”是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重要经验,运用文化对经济作用的知识说明这一经验的合理性。这一题也考查了论证探究问题的能力。题中也呈现出两个正反的素材:之前是观念保守、经济贫困,后来,有了“精气神”,经济脱贫。论证时,不仅要论证先扶“精气神”对经济扶贫的影响,还要论证之前观念保守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先阐释本质,后演绎推理。从核心素养的角度看,这个思维的过程其实就是在理性精神的基础上进行政治认同;从形式逻辑的角度看,就是先下判断,以此作为推理的前提依据。

材料一

1978年冬,小岗村的18户村民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一纸大包干的“秘密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改革如同释放了魔力,次年,小岗村迎来大丰收,粮食总产达133万斤,一举结束20余年吃国家救济粮的历史,并首次归还国家贷款800元,进入新时代,小岗村大力推进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成立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并发放股权证,实现了村民从“户户包田”到“人人持股”的转变。2017年,小岗村集体收入突破82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比2012年增长70%以上。

材料二

为发展农村生产力,满足广大农民摆脱贫困、过上富裕生活的期盼,党中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农业改革发展的文件,如1982年发布《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明确肯定“包干到户”等形式的责任制的社会主义性质;1991年颁发《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把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确立为我国农村的一项基本经营制度;2016年制定《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推进“三权分置”改革;2018年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导农村改革发展不断深入。

小岗村的改革发展实践证明,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

本题中,论证的命题是“改革要常讲常新”,很显然要强调改革的作用,在阐述原理时,要阐释改革的本质是什么?“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解放生产力的基本方式,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一是强调了改革的作用,二是为下面的农村生产关系改革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埋下伏笔、铺设好论证推理的思维路径。(另:考生最容易忽视的是“常讲常新”,这四个字意味着要以列举的形式描述材料呈现的多次改革)

3.并列—递进式。依据给定的知识范围或设问前的引子句判断的数量将论证过程按照逻辑的递进顺次并列整合在一起。以2016年全国Ⅱ卷的39题第(1)问为例。十八洞村扶贫实践是贯彻精准扶贫思想的成功案例,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引子句:“十八洞村扶贫实践是贯彻精准扶贫思想的成功案例”这里其实有两个判断:①十八洞村扶贫实践是贯彻精准扶贫思想;十八洞村扶贫实践是成功案例。很显然,①→②的论证顺序更符合逻辑,符合逻辑的递进原则。

4.总—分或分—总式。如:2014年的全国Ⅱ卷第38题第(2)问:政府放宽市场准入规则会增加市场活力,最终使消费者受益。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放宽市场准入规则是如何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使消费者受益的。这里的“市场机制”,就是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依据逻辑,放宽市场准入,首先是引起企业数量的变化,进而引起了商品的供给与竞争加大,再以商品的供给量增大与竞争加大为思维起点加以推导。答案结构呈现出总—分的结构。

三、结论部分

这里的结论就是观点的合理性或错误性得到了证明,在语言描述时稍作拓展,点出我们如何做即可,以示价值认同。

整个论证探究过程要注意:

1.避免只注重罗列原理、轻论证过程的倾向,重在论证;

2.结合材料论证时,首先找到逻辑的起点与终点,是形成解题思路的捷径,也是保证语言顺畅、层次清晰和逻辑正确的先决条件。

猜你喜欢

洞村本题原理
中考英语易错题解析
十八洞村:苗寨风光惹人醉
十八洞村 精准扶贫首倡地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精准扶贫工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花垣县十八洞村为例
十八洞村的大变化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通信原理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