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高考 新设问
——近年高考生物试题设问亮点赏析

2019-04-25广西

教学考试(高考生物) 2019年1期
关键词:食虫高考题同源

广西

以能力立意为向导的新高考越发重视“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笔者翻阅近年高考题发现,以巧妙设问的方式创设新问题的试题不乏少数,现取部分赏析如下:

【例1】(2018年,全国卷Ⅲ,第31题节选)某小组利用某二倍体自花传粉植物进行两组杂交实验,杂交涉及的四对相对性状分别是:红果(红)与黄果(黄)、子房二室(二)与多室(多)、圆形果(圆)与长形果(长)、单一花序(单)与复状花序(复)。实验数据如表1。

表1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控制甲组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控制乙组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 _(填“一对”或“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1)非同源染色体 F2中两对相对性状表现型的分离比符合9∶3∶3∶1 一对 F2中每对相对性状表现型的分离比都符合3∶1,而两对相对性状表现型的分离比不符合9∶3∶3∶1

【赏析】本题第一个空设问角度很抽象、很晦涩,让考生看到后很难有明确的答案,以至于一些考生答成“染色体”“常染色体”等无效答案。但是再往下看,到第三个空时,逻辑思维能力强的考生很快就会悟出:第一个空的作答可以仿第三个空,即答“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还是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这就是这道题在设问上设计的巧妙之处——后一设问涉及的内容隐含着解答前一设问的信息,考查了考生临场“获取信息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作为高考《考试大纲》对考生要求的几种能力之一,其包含的第一项要求是“能从提供的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本题则是基于这种能力要求进行命题,但给予的信息“融于”设问中、且故意后置,使试题彰显无穷魅力。假如本题的设问变成:“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控制甲组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__________ (填“一对”或“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依据是___________ ;控制乙组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填“一对”或“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 。”或“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控制甲组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_________ (填“一对”或“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依据是____________ ;控制乙组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_____上,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 。”,则试题对能力的考查力度将大打折扣,可见高考命题者在设问上是如此讲究。

遇到这种信息后置、且信息不明确的设问,教师要教会考生“顾全大局”、着眼整体,不能因为某个题空难以作答,即感到慌乱,甚至放弃,前面的设问不能确定的时候可先缓一缓,有时后面的设问可能就暗含着解决前面设问的答案。教师平时可适当引领学生进行这类高考题设问形式的训练,如:“蓝藻叶绿素f吸收近红外光后,可将水分解成_______ 和________ ,前者将被传递到_________ 中,作为活泼的_________ 参与到暗反应中”。(答案:[H] 氧 细胞质基质 还原剂)

【例2】(2015年,全国卷Ⅰ,第31题节选)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表2。

表2

回答下列问题:

(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________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答案】(2)活动能力

【赏析】对于“标志重捕法”这个考点,平时训练题中考查最多的是让考生填写“标志重捕法”这个专业术语,如“调查鹰的种群密度应采用___________ 法”。其次,考得较多的则是标志重捕法的有关计算及调查结果偏差的相关问题,如“在研究能量流动时,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食虫鸟种群密度。在2 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0只食虫鸟,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为15只,该种群密度是__________ 只 /hm2。若部分食虫鸟的标记物脱落,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__________ 。”,但本题考查的却是“标志重捕法”适用的条件。分析命题者的出题意图可知,命题者主要围绕《考试大纲》理解能力中“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来进行考查,例2的这个题空实际上就是进一步考查了考生对“调查鹰的种群密度应采用_________ 法”的理解。

从这个设问可以看出:高考题考得很细腻且关注知识间的联系,而中学的备考则显得很粗糙、孤立、不具全面性。如对于“标志重捕法”这个考点,笔者认为教师在备考时还需更深入、更全面。例如将以上设问改编成:“在研究能量流动时,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食虫鸟种群密度。若在2 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0只食虫鸟,第二次捕获 30 只,假如有标记的为_________ 只时,则该种群密度是40 只 /hm2。若_________ (写出一种情况即可),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大。”。通过改变设问,可较好地培养考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另外,还可以从更广的角度进行考查,如“野生朱鹮经37年保护,已由7只发展到两千余只。最初调查朱鹮种群数量时,采用_____法而不采用标志重捕法,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如直接以“标志重捕法的具体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进行设问等。

【例3】(2016年,全国卷Ⅰ,第31题节选)病毒甲通过呼吸道感染动物乙后,可引起乙的B淋巴细胞破裂、T淋巴细胞功能丧失,导致其患肿瘤病,患病动物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给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可预防该肿瘤病。回答下列问题:

(3)免疫细胞行使免疫功能时,会涉及胞吞和胞吐这两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这两种方式的共同点有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3)能运输生物大分子等;在运输过程中形成囊泡;需要消耗能量(4分,答出两点即给满分)

【赏析】“答出两点即给满分”表明了这个空的答案不止两种。这种开放性的设问既考查了考生“会”还是“不会”,还进一步考查了考生“会多”还是“会少”,能更好地区分出“不同素养水平”的学生。另外,这类设问“鼓励”考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可以较好地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所以近年受到命题者的“追捧”。经统计,此种设问方式在2015年全国卷共出现了2次;2016年全国卷共出现了3次;2017年全国卷共出现了8次;2018年全国卷共出现了5次。

对于这类设问在备考时,老师要善于让学生在扎实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多进行知识间的对比和联系,达到“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程度。例如训练学生尽可能多地回答:“怎样才能预防癌症的发生?”“三倍体与三体的异同点”等。

【例4】(2015年,全国卷Ⅰ,第30题节选)肾上腺素和迷走神经都参与兔血压的调节,回答相关问题:

(1)给实验兔静脉注射0.01%的肾上腺素0.2 mL后,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脏,心脏活动加强加快使血压升高。在这个过程中,肾上腺素作为激素起作用,心脏是肾上腺素作用的__________ ,肾上腺素对心脏起作用后被__________ ,血压恢复。肾上腺素的作用是_________ _(填“催化”“供能”或“传递信息”)。

【答案】(1)靶器官 灭活 传递信息

【赏析】本题前两个空考查的看似是考生的语感,但实际上考查的是考生的学科素养。缺乏学科素养的考生回答这两个空,答案往往会很缺乏专业性,如答成“心脏是肾上腺素作用的(对象),肾上腺素对心脏起作用后被(运走)”等。这类设问类似英语学科的“完形填空”,需要考生联系上下文并结合学科知识才能科学作答,所以对考生的学科知识以及“现场答题”能力要求都很高。反观另一类填空题的设问——“这种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中的_________ ;兔子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 ……”。这类试题相当于选填题(只不过要选填的答案在课本中,没陈列在试卷中),其要求选填的内容范围是限定的,因此这类设问对考生的能力要求相对较低。

答好“完形填空”式设问除了需要考生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备考过程还需要不断提醒考生运用学科专业术语来作答。

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试题总是“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在情理之中”是因为高考题几乎都是“不偏、不怪、不超纲”,有时甚至不回避陈题;但能做到“出乎意料之外”,究其原因是这些高考题很多都是设问得很巧妙,努力做到让考生“会,但不得分”。因此,在备考过程中,老师们要善于研究这类高考题,并在教学过程中“呈递”给学生并强化训练。

猜你喜欢

食虫高考题同源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一道2021年高考题的四种解法
以同源词看《诗经》的训释三则
凶猛的食虫植物
两道高考题的整形处理
陷阱
捕蝇草——著名的食虫植物
“铤”有“直”义的词源学解释——兼说/直/义的同源词族
一道2017年高考题的解法与推广
同源宾语的三大类型与七项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