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企业外购审计服务质量的思考
2019-04-24张娟陈晓斐
张娟 陈晓斐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12-129-02
摘 要 本文以企业内部审计购买社会审计服务管理体系为着眼点,浅析新形势下企业内部审计购买审计服务质量的意义,基于企业实际情况,探索如何使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能够实现清晰的职责定位、最佳的合作方式,寻求购买审计服务质量提升的科学路径。
关键词 外购审计质量 评价对策 信息系统
外购审计服务是指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将其审计范围内的审计事项委托社会审计组织进行,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组织之间就委托审计事项建立起一种契约关系,内部审计机构对最后形成的审计结果负责。
一、实施购买审计服务的意义
(一)新时代对内审工作提出新要求
习近平在5月23日举行的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要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调动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力量,增强审计监督合力”。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第11号令《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于2018年正式颁布,内部审计工作正式纳入了国家审计的业务指导和监督范畴,新形势下如何在量能不足矛盾比较突出的情况下,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在风险防范和价值增值方面的作用,是内部审计面对的新课题。
(二)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的必然要求
通过对部分企业审计机构披露的项目统计,外购审计服务已成为常态。统计结果显示,部分企业连续多年实施经营绩效、经济责任、建设项目全覆盖审计;同时为提高审计的时效性,对经济责任审计、建设项目审计的关口前移,并对内部重点经营事项进行跟踪落实审计、对经营管理风险点实施效益和内控审计。极大的增加了工作量,但由于专业审计人员的不足,采取了外购审计服务。
(三)有效整合审计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的具体要求
通过正式途径整合优势资源,使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互相补充,避免审计中不必要的重复工作,提高内部审计整体工作效率,对于实现内部审计为经营管理者提供可靠的防范风险、经营绩效管理和效益分析建议的目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企业购买审计服务存在的问题
内部审计机构对购买社会服务的实践由来已久,并在不断探索中逐步规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内部審计任务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为充分履行审计职责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风险。
(一)管理组织和机制方面
组织管理机构的设置不健全,统一购买服务遴选机制、淘汰机制和解除机制不健全,对外购审计服务管理相对薄弱,达到优中选优,保障审计质量的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
(二)审计质量管理方面
由于社会审计完全独立于组织之外,在受托开展审计时,对委托单位组织治理、经营管理及生产流程不熟悉,行业规定掌握不全面,审计重点距内审工作从查错纠偏向风险防控转变的要求差距较大。通过对近几年审计报告分析,社会审计揭示的问题仍以财务管理为主,未扩大到企业经营管理,报告大量反映了核算类、资产类、手续类、合同类的问题,揭示生产经营过程的重大风险、公司治理、资产效能发挥、投资损失风险等方面的问题较少,与内部审计机构要求的预期目标相差甚远。
(三)审计过程监管方面
就企业现行的外购审计模式来看,外购审计过程不受内部审计机构控制,对于社会审计在审计项目、人员配备、审计方案执行、现场审计时间、工作纪律与保密工作的要求不能充分保证等情况,内部审计机构无法及时盯控和纠偏,会导致外购审计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审计风险。
三、提高外审计服务质量的对策
对于外购审计服务需求比重较大的企业,建立外购审计服务质量评价、监督机制,提高外购审计质量的工作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内部审计机构应从社会审计机构的选择,审计业务委托书的签订,审计实施、报告过程中的复核监督,审计质量评价等各环节采取一系列的质量控制措施,实现对外购审计服务横向“全内容”和纵向“全链条”的管理,完成对外购审计服务的质量和风险管控。
(一)建立健全外购审计服务的管理体系
一是健全外购审计服务工作组织机构。负责决定购买社会审计服务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具体工作协调及工作管理等。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明确外购审计服务的工作流程及监督管理责任等。
二是建立外购审计服务信用等级评价制度。在众多社会审计机构中,科学合理的选择有助于协调内部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防范审计风险、提升审计价值的审计机构,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推动内部审计的良好发展。内部审计机构建立中介机构信用等级评价制度,对信用记录优良的给予一定的激励和扶持,对信用记录不良的给予惩处并列入黑名单,促使对中介机构及其执业人员的中介执业活动实施有效监督。
三是强化外购审计服务的监督管理。应加强对外购审计服务工作管理监督,内部审计机构应要求社会审计机构建立严格的纪律和监管机制,促使社会审计机构严明工作纪律,防止购买审计服务中暗箱操作、优亲厚友等问题发生,规避审计风险。
(二)明确外购审计业务的内容及责任
社会审计机构与内部审计机构共同签署审计业务委托书,据以确认审计业务的委托和受托关系,明确委托目的、审计范围及双方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等事项,从合理确定项目类型、规范审计流程、强化审计质量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提高对社会审计机构的约束力,以达到满足内部审计机构质量要求的最终目的。
一是明确审计类型和审计流程。审计类型的确定,以内部审计机购年度审计立项为基础,综合考虑审计需求,确定外购审计服务的项目类型;审计流程应要求社会审计机构按照委托企业现行审计业务标准,流程化完成审计工作,以加强对外购审计实施过程的监管力度。
二是建立审计质量考核与审计付费挂钩机制。以对外购审计的质量评价结果和审计效益为基础,依据国家相关的审计付费办法,制定合法、合理的付费标准。所有外购审计服务的项目完成后,经内部审计机构对审计结果的质量评价认定,采取基础付费加审计质量考核付费,双方约定付费总额的70%作为完成任务的基础付费,30%为审计质量考核付费基数。扣减分值0-5分全额付费;分值减少5-15分,扣减审计质量考核付费基数的5%;分值减少15-25分,扣减审计质量考核付费基数的10%;分值减少25-30分,扣减审计质量考核付费基数的15%。
(三)建立對外购审计服务结果的复核评价机制
一是建立外购审计服务的审计项目负责制。将全年安排的外购审计服务的审计项目进行进度分解,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的项目负责人,对审计报告复核、审计问题整改、审计档案归档等环节进行全程把控、及时纠偏。指导社会审计机构创新组织方式,实现委托审计与内部审计“同布置、同进点、同审核、同报告、同目标”,充分保障委托审计项目的审计人员、时间、进度的基础上,把好审计人员素质关、审计实施基础关、审计报告质量关。
二是建立外购审计服务结果复核机制。社会审计机构应在内部审计规定的时间完成现场审计,结束后及时将审计报告及相关证据、取证资料等报送至内部审计机构进行复核,由内部审计机构项目负责人3日内完成复核,并形成书面复核意见反馈社会审计机构。
复核的内容主要是:社会审计机构是否严格执行审计实施方案所确定的审计范围和内容;审计发现问题定性及处理意见是否恰当;内容所引用的法律、法规、规章与审计结果认定的问题是否相关,能否说明审计中发现问题是合规还是违规;引用的法律、法规及规章是否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其是否正在实施的有效期内;审计结果是否达到预期审计目标等。
三是建立外购审计结果的质量评价机制。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要从外购审计服务的准备、实施、终结三个阶段建立了相应的质量考核评价办法。考核评价的事项和分值,根据影响审计质量的关键环节点和重要性因素确定。质量考核评价采取总分制30分,对外购审计服务的全过程给予监督、评价和考核,保障良好的审计质量。具体做法:
一是审计准备阶段的质量评价总分5分。审前培训质量1分;审前调查质量2分;审计方案质量2分。
二是审计实施阶段的质量评价总分15分。现场审计标准化作业质量5分;审计日志和审计工作底稿质量5分;审计证据质量4分;审计完成时效性1分。
三是审计终结及后续阶段的质量评价总分10分。审计报告质量5分;审计档案管理质量2分;审计整改质量3分。
(四)依托信息化手段对外购审计实施过程进行全面盯控
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根据自身工作需要可自主研发“外购审计服务质量控制系统”,基于对审计数据的统计分析,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与外购审计服务的监督模式。具体做法:
一是该系统由社会审计机构配合,对外购审计服务的审计项目自委托审计起,按类别逐项建档。录入项目名称、被审计单位、审计项目负责人、审计组长、审计组成员等基础信息和审计报告、审计结论和决定、审计整改等结果信息,实现对审计项目全过程、审计内容全覆盖的实时盯控。
二是审计人员业绩统计功能:该功能通过识别相关信息自动统计分析承揽外购审计服务审计组成员的工作业绩和审计项目质量情况。包括完成的审计项目、担任的角色、发现的问题数量、金额及汇总结果等。(如下图)
依托信息手段对外购审计服务的监督,及时发现外购审计服务的各种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帮助内部审计机构对发现问题进行处理,同时,固化了外购审计服务从审计计划、审计通知、审计实施、问题管理、审计报告、审计问题整改的全流程作业模式,实现了信息传递、过程管控的通道与机制,提高了内部审计机构与社会审计机构实施过程中信息沟通的效率,提升内部审计工作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马广军.国家审计现场业务管理研究[J].现代审计与经济,2014.
[2]郑方松.审计风险管控与质量评估理论研究及意义[J].经济视野,2014.
[3]张亚非.如何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的思考[J].中国电子商务,2011.
[4] 王善永.内部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完善措施[J].轻工设计,2011.
[5]张烨等.改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主要措施和方法[J].审计文摘,2006.
[6]《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第11号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