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创新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模式研究
2019-04-24霍文宇
霍文宇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12-024-02
摘 要 基于对国有企业创新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模式的探讨研究,首先要明确国有企业创新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模式的重要性、原则以及不足之处,然后与其中内容相结合,对国有企业创新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模式的策略进行分析,总体实现了国企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高效化,希望能够为有关人士提供帮助。
关键词 国有企业 党员干部教育 培训模式创新
我国社会主义关键的物质基础与政治基础就是国有企业,经实践证明,其能够为国家健康发展起到不可代替的推动作用,虽然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国有企业也迎来了数不清的机遇与挑战,但若想在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党员教育培训工作作为其中的重中之重,更是绝对不容忽视。尤其是在新时代、新形势的影响下,加强国有企业党员干部教育非常必要,只有如此才能在增强企业综合实力的同时,确保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真正落实。
一、国有企业创新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模式的重要性和原则
(一)国有企业创新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模式的重要性
从国家与企业发展的经验中也不难看出,促进国有企业党员干部综合修养的有效提升,确保优良工作作风的全面弘扬,是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愈发深入的大背景下,若想进一步处理经济社会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及时明确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并创新非常关键。与此同时,优质的国企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也能培养党员干部处理问题与应对挑战的能力,在尽量降低各类不利因素带来影响的基础上,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换句话讲,国有企业在向现代化转变的过程中,党建工作上的缺陷越来越明显,此时深入开展企业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已迫在眉睫。
(二)国有企业创新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模式的原则
第一,坚持思想引领、增强党性。必须以党提出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指导思想,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党中央布置的学习任务,为国家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提供保障。
第二,坚持分类开展、按需施教。需坚持集中培训、集中学习、个人自学和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模式。集中培训逐步走向常态、日常教育更加规范,推动形成教育和管理、监督、服务有机结合的党员队伍建设工作链条。
第三,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需将目标设置成为企业改革与发展服务,并保证生产经营全过程中党的工作的贯穿,同时尽可能为企业改革、经营机制转换、经济高效化以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供保障。另外,也应使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为国企党组织工作展开提供有力支撑。
第四,简便易行、务实管用。落实领导责任制,健全理论学习考核评估制度、培训制度,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党员学习热情,增强培训管理的规范性、务实性。
第五,坚持练习实际、集成创新。需有机融合继承与优化创新,从党员教育培训工作上解放思想,并立足于实际,在发挥好传统、好办法积极影响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结合先进理论与思想的工作方式,进而促进企业党建工作活力的真正增强。
二、国有企业创新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模式存在的不足
(一)思想认识有偏差,缺少活动经费
现如今,部分国有企业党组织对自身的定位仍不够明确,对党的工作的重视程度也远远不够,这也是其无法展开党建工作的重要阻碍,进而导致大部分情况下党建工作都流于形式,根本无法发挥原本的指导作用与凝聚作用。与此同时,在国企党的工作执行落实以及党建效率降低的情况下,多数员工也会逐渐产生“效益至上”错误思想,加上对党员干部教学与培训工作思想认识方面的偏差,很多国企最终致使党建工作逐渐边缘化、形式化。目前国有企业在教育培训党员干部工作中,活动经费缺少的现象也十分普遍,在无法创建良好学习环境且无法提供足够学习资源的情况下,培训效果自然也难以提升[1]。此时培训教育的作用因经费不足无法发挥,将会进一步造成企业综合实力下降的后果。
(二)与中心任务融合度不高
就我国部分国有企业目前情况来讲,党组织思想建设的力度相对十分薄弱,不仅未在党组织建设工作中落实,各种学习机会也并未得到充分利用,尤其是在执行中心任务的过程中,更是受到培训人员或党员干部积极性不高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教育培训工作受阻。除此之外,导致其与中心任务融合度较差的另一关键因素,就是企业决策管理体系不够规范,这种情况下党组织中心组根本无法有效嵌入理论学习,培训结果在公司中心工作中运用的效果也不足,进一步影响到企业的决策能力与执政水平。
(三)党员教学内容与方式单调,规划科学性不足
在思想观念、实际条件以及现行体制机制的影响下,部分国有企业在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方面,普遍存在教学内容与方式过于单一的问题,普遍为课堂讲授式教学,研讨式、模拟式、互动式、观摩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较少,案例培训、典型教育、红色现场教学没有大规模应用,培训考核与激励机制都不够健全,学习内容也并没有合理科学的规划,但如此不仅非常不利于企业内党建工作的开展,党组织日常工作效率提升,还会导致党组织重要作用在极大程度上丧失。
(四)缺乏党员培训教育规划及长效机制
目前很多国企在党员教育培训工作中,都很难做到全面贯彻与覆盖,这就直接导致党的理论无法落实到位,路线方针的指导作用也难以充分发挥,进一步导致企业党内业务无法有效开展。另外,由于传播党的思想的關键途径就是教育培训,这也是每个党员在工作中提升自己的核心所在,但若是国有企业党员培训教育没有科学规划与长效机制,也会引发党组织建设纪律不严、目标不清晰等问题。如果现有的教育培训课程资源与实际需求不符,或培训课程时间与受训者时间冲突,也会为教育培训工作产生不必要的阻碍与麻烦。
三、国有企业创新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模式的策略
(一)强化组织领导,健全保障机制与管理机制
相关人员必须要及时将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提升日程,只有确保企业内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才能在最大程度上确保党的工作的有效落实,进一步营造民主、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现如今时代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国有企业处于崭新的市场环境乃至历史条件下,此时只有及时完善保障机制与管理机制,才能确保企业发展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尽可能的为先进理论与技术的引进奠定扎实基础,进而推动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模式的真正创新。
除此之外,在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各方机制的过程中,相关人员也要与形势发展需求相结合,促进党建效率与效果的提升,同时在做好党的工作的基础上,尽量发挥出党员干部培训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企业与相关人员必须明确认识到,运行机制与党内监督机制的完善缺一不可,如此才能促进国有企业与党组织的共同发展;通过有效的教育培训,全面杜绝“三重一大”事项未经商议直接由个人决定这类问题出现,此时再注重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全面落实,真正意义上发挥党组织监督机制的作用,实现腐败问题根除的目的。
(二)构建培训体系,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
企业需加强思想建设的力度,在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换言之,若想确保行动的效率与质量,基础的先导工作需要先做好,若想顺利开展党的中心工作,党的思想建设就必须先做好。企业两级党委必须将思想建党作为根据,从而促进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全面发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构建培训体系,开展理论中心组学习活动,保证两级党委理论中心组全年学习的次数,对理论中心组学习情况也要进行定期检查,确保中心组学习能够温度而知新、学以致用。尤其是现如今国有企业所需面临的竞争压力较大,只有坚定理想信念,促进四个意识的真正强化,才能真正意义上融合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与中心工作[2]。
(三)创新教育形式,丰富教育内容
国有企业现阶段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形式必须要及时创新优化,在合理丰富教育形式与内容的基础上,尽可能激发党员干部参与培训的兴趣与积极性,与此同时,培训教育形势与内容的多样化,也能为企业内党的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不可代替的推动作用。另外,世界未来发展最主要的趋势就是信息技术,只有实现对互联网与信息化资源的充分利用,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模式的全面创新。实践证明,通过对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运用来丰富培训内容,不仅能吸引党员干部自主自愿参加培训,也能帮助其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在强化党员学习意识的同时,促进其工作效率与水平的真正提高[3]。
(四)健全长效教育培训机制
如果想创建健全长效的教育培训机制,国有企业必须要结合党员教育培训的具体需求,有机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对党的核心价值观与政策方针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确保党员思想基础培训的有效性。国企党组织必须要时刻跟随党的脚步,在思想教育培训内容不断丰富的情况下,冲破企业内部培训原本的束缚与桎梏,同时确保对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可以采取电视、新闻软件或微信公众号等方法进行宣传,也可以创建以网络课堂、微博论坛以及QQ群为例的互联网学习交流平台,在保证遵循党的思想指导的同时,确保培训过程发现不合理现象可以灵活调整,避免一错到底而造成严重后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基层党组织不仅是社会基层组织中党的战斗堡垒,更是党开展全部工作与战斗的必要基础,其中国企基层党组织作为整体基层党组织的关键构成,对党的建设而言也有着非凡的意义。与此同时,新时期下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的运行情况,将会对党的凝聚力、战斗力以及影响力产生直接影响,相关人员只有在明确企业基层党员培训教育重要性、原则以及现状的基础上,才能有针对性的提出措施并在企业运行过程中贯彻落实,进而在确保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上,推动我国综合实力的真正提升。
参考文献:
[1]贺丽芳.关于国有企业领导干部培训模式的分析与创新[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05):35-36.
[2]林龙凤.企业党员干部教育培訓模式创新与应用[J].人力资源管理,2017(12):102-103.
[3]肖思宁.浅述电力企业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新模式——以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教育培训实践为例[J].中国培训,2015,291(14):208-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