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核心素养 实践创新不可或缺
2019-04-24梁颖
摘 要:如何在初中生物课程中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核心素养,一方面,它需要教师充分地放权,包括创设情境权,提出问题权,自主实践权、探究延伸权等等;另一方面,又需要教师恰如其分地点拨、扶掖和引领。比如以境促学,激发学生实践创新;以问促学,激发学生实践创新;以拓促学,激发学生实践创新。
关键词:核心素养;以境促学;以问促学;以拓促学;实践创新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在京公布,这份“框架”明确指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那么,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呢?下面,笔者仅从初中生物《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为例,谈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落实“实践创新”这一核心素养。
一、 以境促学,激发学生实践创新
新的课改理念下,生物课堂需要课堂多一些创新力,比如磁力,比如活力,比如张力……这些“力”,需要活泼、新颖、具体的情境才能激发出来。的确,学习力不是凭空而来的,而需要一定的凭借和抓手,而这个“抓手”,就是情境化教学。
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生物教材中的《基因的顯性和隐性》设置了这样的故事情境:“一位选美得冠的美国小姐向一位取得当年诺贝尔奖奖金的相貌不好的科学家求婚,她在信中写道,我们两人结合,可谓是天衣无缝,生的孩子会像我这样漂亮,像你那样聪明。可这位科学家在给她的拒婚信中写道:如果我们结合,生的孩子会像我一样丑陋,也会像你那样愚笨,故不宜结合。”同学们,他们所生的孩子究竟是漂亮还是丑陋?父亲是双眼皮,孩子就一定是双眼皮吗?爸爸能卷舌,孩子就一定能卷舌吗?孩子们的外表和聪明程度究竟与遗传有没有关系?你们想不想一探究竟呀?
实践证明,科学家和美女的“婚姻”,让孩子们在意蕴十足中深思,在轻松愉快中鼓起勇攀知识高峰的动力和信心。对于正在成长的初中生而言,学习氛围愈有趣,创新的意识才愈浓厚。实践证明,在有趣的情境中“泡”出来的学生,实践创新的劲头才会一涨再涨,所得所学才能长久地贮存在学生的记忆库中。
二、 以问促学,激发学生实践创新
听过几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公开课,通常情况下,教师在引领学生回顾“一种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把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现象及结果直接灌输给学生。这样的教学策略不可谓不行,但显而易见,这样的“整齐划一”无法从深处唤醒学生,无法快速地激活孩子们学习的兴趣、热情和注意力。注意到这一现象,我就在想,其他教师做如是选择,并不代表我也应该亦步亦趋,关于基因的教学,还应该有怎样的新探索、新实践、新体验呢?
课堂上,我先把问题抛给学生:“(1)如果高豌豆控制高度的一对基因是DD,矮豌豆控制高度的基因是dd,两者杂交,后代会怎样呢?(Dd)(2)杂种豌豆为什么只表现高的呢?难道控制矮性状的基因(d)没有传给子代?”在孩子们充分思考的基础上,我让他们从问题出发,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一步猜测:“高和矮这对性状,谁为显性性状,谁为隐性性状?隐性性状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表现出来?”在此基础上,我话锋一转“杂种豌豆为什么只表现高的呢?杂种豌豆的后代为什么高的多矮的少?”然后让学生尝试写出遗传图解。孩子们纷纷拿起笔画起来了。一圈巡视之后,我又引领孩子们把基因图和性状进行对比,让他们自行总结出结论。
可以发现,善于化整为零,先提出一个整体的问题,再逐步分解为一些小问题,既是对话教学的切入点,也是整体把握基因问题的一个重要的视点。的确,把问题“拉近”,小一点,再小一点,然后顺思而问、顺学而“追”,以“问”促思,以“问”促学,必将“问”出别样的精彩,“问”出创新意识,可以更清晰地触摸问题由表及里的脉络机理,当然,更可以让那些难以言传又不得不言传的枯燥的含义丰满起来,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
三、 以拓促学,激发学生实践创新
所谓创新,不是固守于现有文本,不是拘泥于固定教参,而应引领孩子们超越文本,走出教材,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进行有意义有价值的拓展,正所谓:“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显然,“拓”字当头,以拓促学,才是激发学生实践创新的助燃剂和内驱力。
仍然以《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教学为例,可以进行以下探究:
1. 使用掷骰子实验的数据,统计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F2代出现的性状和各种基因组成的比例。
2. 为什么禁止近亲结婚,你能从基因和遗传的角度加以解释吗?回到课初的问题,选美得冠的美国小姐和获得诺奖的科学家结婚后,究竟孩子会怎么样呢?(出示摩尔根或达尔文的婚姻悲剧,讲解达尔文(或摩尔根)都是近亲结婚的受害者,介绍“智力障碍者村”的遗传病事实。出示色盲检测图谱,检验学生的色觉。理解当近亲结婚后,隐性致病基因相遇的机会大增,患病的机会大。从而使学生认同我国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的道理。)
3. 怎样对待有遗传缺陷的人?
这节课最大的难点应该是孟德尔定律的第三条,即理解F2代会出现三种不同的基因组成。教学之前,我就在思考,如何回避教条式的讲述呢?后来和一个数学老师的偶然交谈,使我猛然产出灵感:何不借鉴初中数学课概率教学的试验,用骰子设计出本堂课中的一个小实验呢?最后的教学无疑是成功的。这样复杂多变的组合规律,仅仅通过一个小实验,就立即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我们将课堂之窗又轻轻推开一扇,窗外更美的风景再次扑面而来
而在完成了孟德尔定律的教学后,立即回到课前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科学家和美女的问题,近亲繁殖的问题,就显得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而最后,“怎样对待有遗传缺陷的人”的讨论,则从人文的角度进行渗透,让科学技术和人文精神“深情握手”,而这,不正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所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吗?生物教师应该是这种境界的发起者,参与者和建设者。
参考文献:
[1]赵婀娜,赵婷玉.《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N].人民日报,2016,9,14.
[2]陈俊一,程晓云.窦桂梅:站在课堂上的校长[J].教师月刊,2015(2):27.
作者简介:
梁颖,甘肃省嘉峪关市,甘肃省嘉峪关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