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课例中看教材使用

2019-04-24韩珊琳

新课程·下旬 2019年2期
关键词:教材内容音乐

韩珊琳

目前,一些音乐老师对待教材有着两种极端的态度。一种是只认教材,对教材不加以任何取舍;另一种则是完全抛开教材,教学随意性比较强。具体表现可用以下两个案例说明。

案例一:《中国通俗音乐》

有位老师在上这一课题时,中规中矩地参照教材所呈现的内容,以及安排的顺序,一个作品接一个作品地依次欣赏。每个作品都采用了讲解、播放的流程。湖南文艺出版社的《音乐鉴赏》教材中,《中国通俗音乐》这一章节,共选用了九首音乐作品,完整听赏下来,大概需要三十七分钟。教师只能对作品稍做介绍,否则,一节课的时间就不够用。一个作品讲完,下面便传来“哗啦啦”的翻书声。整节课老师照本宣科地读,学生不假思索地听。没有学生的体验及参与,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听赏状态”,双方均没有真正走进音乐。

教材有什么内容就教什么,教材是什么順序就按什么顺序来,把教材当成教学的“处方”,迷信教材,这就是典型的“教教材”现象。当遇到有的章节,教材呈现的内容比较多,作品时间又比较长的时候,常会出现教师需要赶进度的情况。教师误认为,必须要把书本的内容全部讲完,否则他就是未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教材本身,成为教学的目标和依托,这样无形中窄化了教学的内涵。

本案例中,值得教师思考的是:为什么学生平时接触最多,内心最喜欢的通俗音乐,到了课堂上却引不起学生的共鸣呢?这是我们剖析“教教材”现象一个很好的切入口。

我认为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学生熟知教师授课的套路,翻翻书就知道老师下面要讲的内容,失去了学习兴趣;其次,教材选用的内容距离学生实际生活比较远。时间最早的作品《春天里》,创作于1937年,就是离现在最近的《常回家看看》也是1999年的作品,距今也将近有二十年,而现在的高中生已经是00后。

当然,无论哪套版本的高中音乐鉴赏教材,都是由一些音乐课程专家,以及部分优秀的一线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精心编写出来的成果。作为普通教师或某个学校的教研组,很难编制超越他们的教材。但再好的教材也有它的局限性。

英国艾伦·坎宁斯沃斯在《如何选择教材》一书中认为:即使一本教科书内容多么丰富多样,都不能满足真实课堂的需求。

首先,教材的编写修订具有时效性,有一定的时间周期。以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音乐鉴赏》为例,2004年第一版至今已有十四年多的时间。这么长的时间里,我们的社会发生了多少变化?又诞生了多少有审美价值的音乐作品?如果能把它们纳入教材当然会很好,但修订教材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所以教材无法做到常变常新,也就不可能及时地把学生感兴趣、又紧贴现实且有意义的作品吸入教材。

其次,教材是根据统一的标准编写而成的,具有普遍性、通用性的原则,不可能照顾到使用该套教材所有省份相关人员的方方面面,顾及不到使用这套教材的所有学生的兴趣爱好,考虑不到各个学生已有的实际经验、已掌握的知识、所拥有的可供使用的教学环境和设施,更满足不了学生日益强烈的个性化要求。

对教材而言,无条件服从是相对的,有条件变通才是绝对的。所以,音乐老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对原有教材进行适当的变通,利用教材的思路,达到其课堂教学目标,而不是把教材当圣经看。

案例二:《音乐——从古典走向浪漫》

当老师播放《飞行的女武神》时,有学生说:“不好听,换一个吧。”老师播放《芬兰颂》,学生认为听不懂,还是要求换。老师有些沮丧,无奈地说:“那你们到底要欣赏什么音乐?”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流行音乐。”教师赌气地随便放了些流行音乐。有时整节课都播放与教材无关的内容,比如音乐会、电影等,鉴赏课堂变成了演唱通俗歌曲的场所。

音乐教师图一时省事,盲从学生,把“随意变换、增减教学内容”看成是“不用教材教”。也许有的老师会辩驳说:“我这是自编自创教材啊!现在不是鼓励这样吗?”的确,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规定,实行国家、地方、校级三级课程管理。允许学校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也就是校本教材。但校本教材的编写也要按照一定的脉络和逻辑来进行,同样需要系统性、条理性和知识性。如果音乐课仅仅只是播放学生喜欢的音乐,对欣赏内容不加以筛选,没有系统性与目的性,对学生不进行引导,音乐教师的不可替代性就没有了,岂不成了下载音乐、播放音乐的工具了?

正所谓众口难调,每个人的欣赏习惯与兴趣爱好均不同,一首音乐作品很难得到所有学生的喜欢,被推荐的歌曲只能代表某个人或某个小团体的意见。当一首歌曲刚刚播放时,下面就会有不同的声音:“听听别的吧,这首不好听。”当老师拒绝换时,提意见的同学一片叹息声,影响了其他人的欣赏情绪;当老师同意换歌时,又会引起另外一部分人的消极抵抗。这样不但老师陷入了两难的尴尬境地,同时也助长了学生欣赏音乐时的浮躁心理,音乐还未完整欣赏好,就已被贴上“好听”抑或“不好听”的标签。

教材这一基础课程资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同时也是学生课堂学习音乐的文本。教材的编写是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尤其是要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两个文件的精神,还要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及内容目标,并且需要经过国家专业机构的严格审定。它是根据教学要求、按照学科知识体系和一定的逻辑顺序来组织音乐作品的,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国家意志,反映了国家对于教育的基本要求,是课标精神的具体落实。

所以我们心中要有教材,并充分利用手中的教材,让它成为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伙伴,绝不能随意按照学生或教师个人的兴趣来选择教学内容,使教材成为可有可无的工具。

编辑 冯志强

猜你喜欢

教材内容音乐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主要内容
音乐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