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的成因分析

2019-04-24赵宏儒

新课程·下旬 2019年2期
关键词:暴力课题校园

赵宏儒

近年来,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屡禁不止,其惨状让人触目惊心,给学校管理及社会稳定带来了极大的困惑。为此,我们课题组查阅了大量资料,走访了诸多校园欺凌亲历者和教育专家,对其成因展开了探究。

一、青少年自身因素

从欺凌者角度看,许多欺凌事件的发生,与欺凌者的生理、心理发育特点密切相关,作为青少年,他们处于生理、心理发育的叛逆期,具有精力旺盛、情绪不稳、自尊心强、好攀比等特点。因此, 他们可能因为一点小矛盾就大发雷霆,甚至大打出手,或者出于模仿、炫耀等心理而对他人进行欺凌。

从受欺凌者角度看,他们大多性格内向、胆怯、懦弱,或身体缺陷,家境贫寒等,正是因为具有这些特点,他们看起来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成为他人嘲笑、排挤的对象,最终成为校园欺凌的目標。此外,由于他们的反抗能力差,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很多学生在遭受校园欺凌之后,出于害怕、好面子等原因,并不会选择向学校、教师及家长等报告,而是自己默默承受,这也使得欺凌者更加肆无忌惮,最终导致校园欺凌的不断持续和升级。

二、家庭教育的缺失

1.家庭教育方式欠妥。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寇彧教授看来,专制、放任的家庭教育方式,容易引发学生不良行为。在专制型家庭中,父母往往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孩子模仿父母的攻击行为,久而久之,习惯了暴力和攻击行为,另一些孩子则习惯了消极忍受的应对方式;在放任型家庭中,由于父母对孩子溺爱,一些孩子变得目无法纪、自私自利,他们唯我独尊,完全不顾他人的感受,甚至以欺凌弱小者为乐,还有一些孩子,由于父母的过分保护,性格软弱,独立能力差,在校逐渐沦为被欺凌的对象。

2.家庭不和。欺凌者、被欺凌者的家庭往往是缺少温暖的,父母冷漠,不参与孩子的生活与学习,忽视孩子的感受,要么采取敌意、拒绝的态度,过分控制和约束孩子,要么过于保护、溺爱孩子,家庭中父母双方关系紧张,离异或经常吵架,有些家庭还存在暴力现象。

3.家庭教育空白。很多欺凌事件的施暴者都是留守儿童,他们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面对同学间的冲突,他们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如何宣泄自己的情绪,最终往往错误地选择了暴力这种方式。甚至有的家长向孩子灌输狼性教育,要求孩子“宁做狼,不做虫”,这样的家庭教育使孩子遇事容易采用暴力方式解决。

三、学校教育不完善

1.重分数轻做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学校过分看重学生的分数而轻视学生品德的培养,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单一,学习好就一切都好,因此,当成绩好的学生参与校园欺凌事件时,教师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在无形中纵容了这些学生的不良行为;相反,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由于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关心和认可,缺乏自信,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这也是很多学生出现欺凌行为的重要因素,而当他们受到别人欺负时,处理的教师往往各打五十大板,甚至责备被欺凌者。

2.预防及惩戒机制不健全。当前,相当一部分教育部门和学校缺乏应对校园欺凌的预防及惩戒机制,一旦出现校园欺凌事件,学校和教师往往不知所措,甚至有的担心事情让外界知道,采用息事宁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方法处置,对欺凌者进行批评教育或者简单惩罚,难以对校园欺凌形成足够的警示和震慑作用,导致欺凌事件屡禁不止。

3.法治教育不到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治理机制”课题组于2014年曾开展过一项专门调查。调查中,65%的调查对象在回答“此次犯罪的原因”时选择“不懂法律”;64.7%的调查对象选择了“不知道自己的行为触犯了法律”;60.5%的调查对象表示,如果知道犯罪的沉重代价,就不会实施违法行为。目前,不少中小学的法制教育力度不大,法律法规教育活动开展不能经常化,部分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作为欺凌者,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欺凌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作为被欺凌者,当遭遇欺凌时,他们不知道如何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四、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难免各种矛盾凸显,人心浮躁,在生活中人们经常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引发无休止的争吵甚至最终演变成难以挽回的后果,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这种不良风气的侵蚀;一些影视作品、游戏充斥着大量的暴力元素,会腐蚀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使其产生极端行为;此外,受拜金主义观念的影响,一些学生无心学习,贪图享乐,把获得金钱作为自我能力的证明,他们通过暴力威胁的手段,欺凌他人,敲诈同学钱财。

五、法律惩处力度不够

当前,有关“校园欺凌”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对尚未构成刑事犯罪的校园欺凌惩处束手无策。此外,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不会被追究刑事责任,满14 周岁不满16周岁的,也只有8种严重犯罪才会追究刑事责任。据此,许多未成年人实施了校园欺凌行为,却不会付出相应的代价,受到相应的惩罚,更有甚者,钻法律的空子,不用担心受到惩处,他们行事为所欲为,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1]章恩友,陈胜.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心理学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6.

[2]徐媛贞.青少年校园欺凌现象及应对策略研究[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

[3]寇永军,王文静.心理学视角下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的成因及防治策略[J].文存阅刊,2017(23).

[4]王嘉毅,颜晓程,闫红霞.校园欺凌现象的校园伦理分析及建构[J].中国教育学刊,2017(3).

注:本文系甘肃省“十三五”2018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类别:重点课题;课题名称:中小学校园欺凌的成因及防控策略研究——以正宁县部分中小学为例;课题立项号:GS[2018]GHBZ094。

编辑 刘瑞彬

猜你喜欢

暴力课题校园
反性别暴力
“暴力”女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暴力云与送子鹳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向暴力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