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与建模
2019-04-24章江林
章江林
摘 要:在生物教学过程中,经常需要借助模型的作用。高中生物模型具有生动性特征,可以深化学生对生物知识的认识。为了提高高中生物教学效率,教师应该构建生物模型,增强学生的生物建模意识。具体探讨高中生物模型教学的必要性及举措,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模型;高中生物;教学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教学体制改革步伐不断加快。在高中教学体系中,生物学科占据重要位置。生物学科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只有优化生物教学质量,才能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在生物学习过程中,模型建构非常必要。新课程标准将模型方法作为当代高中生必须掌握的科学方法之一,为了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生物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模型的重要作用。
一、高中生物模型概述
(一)物理模型
物理模型是高中生物模型的代表,这一模型的呈现方式为实物或是图画,可以概括知识点的总体特征。物理模型具有动静结合的特征,可以展示静态的物理知识点,如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细胞膜模型等,也可以展示动态的物理知识点,如染色体的变化模型、血糖调节的模型等[1]。
(二)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在高中生物学习中也较为常见,这一模型的呈现方式为数学形式。生物知识存在相互关系,很多生物知识点的关系都可以用数学关系式来表达。数学模型不仅能反映生物学现象、特征等,还能对生物实验数据进行科学处理。以坐标系建立为例,可以用曲线图来表示种族数量变化的种族“J”型和“S”型增长模型。
(三)概念模型
生物学科有许多概念,概念是生物学习的先导,学生只有把握生物学基本概念的内涵,才能建立科学的逻辑知识结构,对生物现象进行理解和阐释。概念模型可以对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概括,降低概念理解的难度。以光合作用概念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构建物质和能量变化模型,对光合作用过程进行阐释。概念图是常见的概念模型,不同级别的概念可以被放置在同一概念图之中,构建关于主题知识点的系统脉络。在章节学习后,经常要构建概念模型,从而将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
二、高中生物教学构建模型的必要性
(一)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层次化学习需要[2]。学生渴求通过自我探索获得知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作用,因此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生物知识点具有系统性特征,新旧知识存在紧密的关联性,概念之间存在逻辑关系。在生物课堂建构模型,引导学生树立建模观念,可以让学生自主分析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梳理理论知识的脉络。以概念模型为例,概念模型可以体现知识结构层次,凸显知识内隐关系;以物理模型为例,物理模型可以具化抽象知识,展示直观形象;以数学模型为例,数学模型可以凸显知识学习规律。通过模型建构,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得到尊重,学习方式也将得到改善。学生是建模的主体,也是学习的掌控者,在课堂上占据主动地位,在学习生活中应掌握主导权。因此,教师应该培养建模思维,开拓学生的学习潜能。
(二)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新课程标准对生物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收获。模型建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需要以探究成果作为基准。只有充分理解知识内涵、形成逻辑条理,才能构建完整化、科学化的模型。同时,模型建构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反作用,可以指引学生的自主探究行为,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效率,加快学生的生物习题解析速度,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3]。
(三)促进教师学生交流互动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担任着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任务,只有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才能使学生攻克学习之路的障碍。在模型建构时,教师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挖掘,并分析学生的现实学习需要,根据学生现阶段的学习状况选择模型。在构建模型之后,教师和学生可以就模型内容进行分析和讨论。教师可以将模型建构方法传授给学生,鼓励学生自主构建模型,辅助物理学习工作。通过交流互动,师生之间的关系将更加紧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将更浓厚。
三、高中生物模型教学实践举措
(一)利用模型巩固教学
在高中教学体系中,生物学科具有特殊性,和其他学科相比,生物学科的知识点较多,知识体系较为庞杂,很多学生在上课时间内无法吸收全部知识,需要在课后进行巩固练习。为了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使学生对知识的重复学习更加高效,教师可以发挥模型的重要作用[4]。
比如,教师在讲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时,可以引导学生在课下自主建构与所学知识相关的模型。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一共有三种,第一是通过体液的作用来完成的间接交流;第二是相邻细胞间直接接触,通过与细胞膜结合的信号分子影响其他细胞;第三是相邻细胞间形成通道使细胞相互沟通,通过携带信息的物质来交流信息。由于细胞间信息交流方式具有抽象性,可以采用物理模型建构的方式,让学生将模型实物作为参照,认识细胞间信息交流的特征。
(二)通过模型学习新知
生物知识点存在相互联系,新知识可能与旧知识存在逻辑关联性,因此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已有知识作为基础,引导学生构建模型学习新知识。在构建这一模型时,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具体引导,如该使用哪一类型的生物模型、利用什么条件构建模型等。
比如,教师在讲种群增长知识时,可以引导学生构建数学模型。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部分细胞增殖知识,因此可以画出数学的坐标图。为了深化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教师应该提出假设“细菌每20分钟繁殖一代”,并让学生把握增殖规律,得出公式N=2n,教师让学生分别计算出20分钟、40分钟、60分钟、80分钟、100分钟和120分钟的细菌数量,并根据计算结果绘制出曲线图,得到种群增长的“J”型增长曲线。根据细菌增长方程式,可以突出种群增长的方程式。
(三)构建模型带动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与小组成员合作,共同完成生物模型的构建。高中学生容易出现注意力转移的情况,且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小组讨论可以开拓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讓学生自主投入到模型构建中[5]。
比如,教师在讲生态系统成分的相关知识时,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讨论生态系统中的七大成分分别是什么。一些学生提出分生物环境,包括气候因子、光、温度等;一些学生提出生产者,包括绿色植物等;一些学生提出消费者,包括异养生物等;一些学生提出分解者,包括细菌真菌等。在学生集思广益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绘制出生态系统的成分结构模型图,如图1所示,并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补充。
(四)应用模型总结知识
高中生物包含的知识内容较多,仅仅以概念图形式进行知识整理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形成科学化的图文体系。教师在知识总结过程中,可以构建完整的概念模型,实现抽象知识的具象化和零散知识的系统化。比如,教师在讲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相关知识时,可以将物质跨膜运输作为主体,形成图2所示的概念模型,并以模型为引导带领学生开展复习工作。
综上所述,高中生物学习的难度较大,理论知识具有抽象性特征。为了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生物教学效率,教师应该构建生物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
参考文献:
[1]林秋映.论证式教学策略在高中生物科学史教学中的应用:以“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为例[J].中学生物学,2018,34(6):3-4,63.
[2]周建成.高中生物模型构建教学的研究[A].十三五规划科研成果汇编(第六卷)[C].十三五规划科研管理办公室,2018(4).
[3]陈金财.探究式教学的模型建构实践:高中生物“DNA分子的结构”教学案例[J].高考,2018(14):38.
[4]张小亚.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模块核心概念教学策略的应用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8.
[5]辛华.核心素养下模型构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教师,2018(11):22-23.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