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
2019-04-24祁寿山
祁寿山
摘 要:现代化信息技术已经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中,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也受到了教育事业的重视,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是高中教育工作中的基础内容,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以往应用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需要将现代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到其中,改善以往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高教学效果。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其可以与教学内容完美结合,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是新时代发展的产物,可以将现代化理念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起到辅助教学的目的。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丰富了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中,可以进行互动交流,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为学生带来了全新的教学体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教学视频和相关资料,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有着促进作用。
一、提供在线预习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堂上将要讲授的内容,制作在线视频,让学生可以在课前进行观看预习,视频的时间要控制在10分钟以内,将课堂上重点的内容在视频中体现出来,进行大致的讲解,然后将其分享给学生。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对课堂上的知识内容进行大致了解,将自己不清楚的地方记录下来,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这部分内容,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实现独立探索
独立学习能力是每个高中生必备的技能。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性格爱好和兴趣习惯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方式不能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也是一样。那么教师就可以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学生的身上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可以对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形成属于自己的学习体系。在制作预习视频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视频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设计,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自己知识的掌握能力进行考查。如果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问题,也可以通过回看视频进行巩固。教师可以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整理,在课堂上进行统一讲解,提升教学效果。
三、促进学生合作学习
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合作学习也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方式。学生在进行课前预习和练习之后,对所学的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以往应用的教学模式,教师都是围绕某一知识点进行学习任务的制订,许多学习任务存在分散的特点,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性的掌握,也无法帮助学生制订一个科学的学习方法。
这就需要教师将布置的教学任务与课前预习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可以自己进行项目设计,独立进行操作并完成该项任务。可以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搜索具体的问题,并将解决方案整理出来。可以将学生分组,每组3~5个人,相互之间共同努力制订学习的计划和目标,合理分配任务,进行信息资料的查找和搜集,最后将所得的结果整合在一起。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项目的研究。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不断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还可以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四、学习及时反馈
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在开展过程中,教师会布置课下作业,在下次上课时进行上交,教师进行检查和修改。信息技术课程每周的数量比较少,一般都是一周1~2节课,如果学生在完成课下作业的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无法进行有效理解,就不能顺利完成课后作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等到一周之后再让教师进行查阅和评价,学生也会忘记当时遇到的问题。
在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OA系统,将完成的作业进行上交,教师可以在该系统中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检查和评价。如果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就可以通过该平台对相关问题进行询问,实现师生之间的实时互动。不但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还可以帮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评价,让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有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信息技术的发展脚步不断加快,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高中教师将多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应用到了课堂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水平,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有着促进作用。同时,翻转课堂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合作学习,提升學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符合当前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实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
参考文献:
[1]彭永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32).
[2]赵洪.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J].科学中国人,2016(14).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