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高中历史教学下情感态度价值观之爱国精神的弘扬
2019-04-24张雅琴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对教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也不断加大。新课标的出台,各个阶段的课程学习纷纷设立新的学习目标,更新学习任务。在新课改背景下,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仅是教授学生历史知识,更多的是要为学生树立正确看待历史的态度,学会尊重历史,建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主要分析了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情感态度问题,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加大对爱国主义弘扬的相关方法。
关键词:新课改背景;高中历史;价值观;爱国精神
一、新课标要求下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树立价值观的意义
第一,在高中学习中,历史作为一门必修课在学习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历史的学习对于学生自身以及中国文明的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发展意义。由于历史学科具有相对独立的特点,历史课程教学担负着十分重要的使命,爱国主义精神始终贯穿在历史教学中。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外发展史,同时明确自己身上肩负的历史使命。因此,历史教学对于学生价值观的树立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进行历史教学的时候,教育工作者必须要遵循新课标教学目标的教育理念,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历史教学对于学生的影响具有深远意义。
第二,高中时期的历史教学主要从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爱国精神;其次,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然后,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掌握,明确现阶段的历史发展目标,同时也对所有的历史保持正确的看待态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促进学生养成积极的价值观。
二、高中历史教学承载弘扬爱国精神的任务
第一,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教育要着眼于教育者的教学内容和学生能接受的范围之内,所以,老师在进行历史知识教授的时候,要注重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在进行历史教学的时候,教育工作者必须要遵循新课标教学目标的教育理念,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历史教学对于学生的影响具有深远意义,所以,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制定详细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爱国精神。
第二,实践性教学也是充分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方式。实践性教学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得出经验,从而对历史产生新的认识。例如,老师在讲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学习制作指南针,或者讲解造纸术的制作方法,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古代四大发明的历史状况,从而加深学生对这段历史的认知。历史具有过去性的特点,在进行历史的学习时,创设独特的历史情境,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穿越到相应的历史时期,然后可以更好地融入历史环境中。实践性的教学还包括参观景点、进行访问、考察等活动,学生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可以领略到历史的风采。通过组织这些历史活动,也让学生都参与进来,更好地完成历史使命,能够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三、新课改背景下歷史教学如何树立正确价值观,弘扬爱国精神
第一,创设历史情境,活跃课堂气氛。老师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历史情况设立历史环境,学生对学科的学习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因此,课堂教学是重要的环节。价值观是人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养成的,所以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对知识的丰富和理解对价值观影响很大。例如,在讲述南京大屠杀这一段历史时,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学生就可以更好地了解那段血腥的历史,同时,引导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尊重,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二,教学模式的建立是十分必要的,有一个好的教学模式,对于接下来将要展开的课堂教育有很大的帮助,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弘扬伟大的爱国精神。同时,能够促进老师更好地进行历史教学工作,创建更高效率的课堂教学,也促使学生增强对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高中时期,是关乎孩子学习的一个重要的点,因为大部分学生学习能力最强的时候就是在高中时期。而历史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学科,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好历史是当前深化社会学习的一个目标,深化历史学科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随着新课标的改革,对于学生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成为当下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新的学习内容的更新,完善课堂学习机制,进行实践性教学,参观历史景点以及创设历史学习情境等,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通过新的历史学习任务和内容,建立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学习潜能的激发。同时也是对新课标要求的积极回应,完成新时期的历史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于静涵,张金凤,李山峰,等.民族精神引领下历史新课程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初探[D].四川师范大学,2008.
注:本文系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GS[2017]GHB1750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雅琴(1980—),女,甘肃省会宁县,历史教学,就职于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五中学。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