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后期调查研究
2019-04-24刘赫
刘赫
摘 要:高中生所具备的数学基础知识较为丰富,已经具备了运用数学知识的基础能力。在此基础之上,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了进一步探究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机制,以高中数学必修3第二章《统计》的相关课时为案例,阐述了学生课前预习、课中思考、课后复习等自学能力的形成规律。
关键词:高中数学;抽样统计;自主学习;能力调查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项极为重要的高中数学教学任务。但多数知识点逻辑性较强,学生自学过程中容易产生理解或认知误区。必要的预习环节是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条件。而高中数学必修3第二章《统计》的相关知识点,多为理解性内容,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并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课前预习自学内容分析
在自学过程中,学生课前预习主要为统计学知识的基础内容,包括简单的随机抽样方法(抽签法、随机数表法)、系统抽样(分成均衡若干部分)、分层抽样(依据抽样比提取样本)。当学生理解了随机抽样方法之后,需要进一步自学样本估计方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以样本频率分布估计总体频率分布;其二,为样本数字特征估计总体数字特征。最后的自学内容为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包括正相关与负相关两个方面的知识点。以教学“统计”一节的自学知识点时,需要学生在课前独立完成,对统计学理论知识初步形成宏观认知,便于后续课堂教学的延伸,同时加强学生运用统计学知识的能力。预习环节中,本班学生表现出了较强的主观能动性,是自学兴趣产生的结果。可以发现,学生对于便于掌握或者是存在互动性的学习内容兴趣度更高。在预习过程中,本班学生查找了大量统计学经典案例,对于学生自学统计学知识的主观理解具备较大帮助。也能够说明,学生如果仅依靠书本知识,实则很难达到对于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而借助外部学习资料的效果反而更为明显,是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辅助性条件之一,可强化学生自学效果。
二、课中知识解读自学能力反馈
课堂教学中,主要观察学生对于“统计”一节课程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分析学生是否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课中随机选择了三名同学对统计学知识进行理论性描述,对抽样方法做出了个人解读。从学生的描述情况来看,基本已经初步认知了统计学概念。之后的教学环节讲解了教材中提供的著名统计案例,辅助学生理清了随机抽样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向学生提出全新问题:考如何得到敏感性问题的诚实反应。
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了激烈的小组讨论。每组学生都对数据样本的特征达成了共识,证明学生在统计学知识的基础上,真正理解了随机抽样的意义,及其能够代表的数据样本特征。那么这种知识解读能力本身也是学生自学过程中的深度理解,并再次转化为学生对于统计学知识的分析能力。但是学生在自学统计学知识点时,对于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理解并不十分清晰,对相关关系的强与弱以及变量关系之间的规律性总结存在部分误区。因此,在此后的课程中,加强了针对性内容的讲解,并扩充了课堂练习和讨论内容。
三、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后期调查结果
课后复习主要是巩固学生对统计学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也是增强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统计”课堂教学之后,为学生设置了关于抽样调查方案设计的课题。为学生设计的自学问题为:在校学生每周上网时间比例。引导学生思考五个问题:调查问题倾向于何种抽样方式,主要调查的是何种问题,如何设计抽样方案,如何分析调查数据,如何能够从中发现数据规律。
本班学生分为五组,由学生自由组成调查小组,每组8~9人。调查范围为本校所有学生,抽样调查范围可适当缩小,并分析后续调研数据的统计结果。各小组自行选择了抽样调查范围和方法,并同时设计了调查问卷。历时一周后,各小组均完成了课后实践自学内容,对本校学生的周平均上网时间进行了数据总结。
五组调查数据中,三组数据结果较为相近,另两组统计结果偏差值较大。在观察了其他小组的调查数据和方法之后,调整了自身的抽样方法,并得到了接近于真实情况的数据样本。可以证实,学生虽然可能短期内存在抽样方法的选择误区,亦或并未采集到真实的样本数据,但能够在小组讨论和向他人请教之后增强主观认知,是自学能力逐渐形成的积极表现。故而可以发现,抽样调查的实训练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抽样问题和方法的认知有所加强。
综上所述,通过本次调查可以发现,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对统计学知识点的理解能力较强,但少数知识点存在模糊认知。课中对数学知识点的解读较为深刻,可由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逐步理清其中的逻辑规律。而后在抽样调查的实践环节中,再次训练了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可间接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力寧.新时期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33):127.
[2]陆琴.“自主—导学”课堂教学规则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案例研究[J].内蒙古教育,2018(16):63-64.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