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区内义务教育资源空间配置效率探析
2019-04-23郑銮娟
郑銮娟
摘 要: 义务教育资源在县区内的配置情况直接影响教育的均衡与公平发展。湘桥区作为潮州市的城区,通过分析其义务教育资源在校际间与街道(镇)间的配置效率,发现区内义务教育资源存在不均衡现象,可尝试通过改善学校布局,加强对薄弱学校的扶持,合理利用教育信息技术,提升民办学校办学效益,突出办学特色,缩小学校教育资源的差距,促进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均衡。
关键词: 义务教育资源 空间配置效率 湘桥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教育资源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所拥有和消耗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的总和,只有对这三大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才能促进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近年来我国积极进行教育资源布局的调整,目的是提升教育资源的公平性和提高教育资源的效率,缩小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
本文以潮州市湘桥区为例探讨区内义务教育校际发展的与街道之间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状况,思考区域内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
一、湘桥区义务教育发展概况
湘桥区于1991年设立为县级建制区,位于韩江中下游地区,是潮州市重要的中心城区。湘桥区一直致力于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先后出台《湘桥区关于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湘桥区调整学校布局推进规范化学校建设规划(2010—2015年)》《潮州市湘桥区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文件。2014年湘桥区积极申报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近年来,湘桥区立足打好教育均衡的基础,以调整学校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创建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为抓手,不断推进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教育的均衡优质发展,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惠民。
受城乡二元结构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湘桥区义务教育发展水平与教育先进地区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特别是湘桥区作为古城所在地,受历史因素及经济条件的限制,区内部分学校面积小、学校功能场所配置不齐、班额大,校际之间、街区之间教学资源差距大,师资结构差异悬殊,优质教学资源缺口大等问题。本文以潮州市湘桥区为例,探讨该区初中阶段义务教育资源空间配置效率问题,以促进区域内教育资源的进一步协调发展,助力教育均衡的实现。
二、湘桥区义务教育资源空间配置效率分析
(一)基于学校教育容量的空间配置效率分析
一个学校的教育容量一般是由用地的大小、教学用房和运动场的多少、教师的数量、藏书量和计算机配置情况等多方面决定[1]。根据《广东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标准》《关于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通知》中有关学校教育教学设施标准和要素,文章选择学校用地面积(初中生均用地为23m2)、校舍面积(初中为9m2)、班额(初中为50生/班)、图书生均藏书量(初中为25册/人)、师生比(初中为1∶15.3)这几个指标衡量学校的教育容量。由于不同指标对学校容量的影响作用不同,本文利用优序对比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值,并咨询10位专家的意见,结果如表1:
表1 指标权重值评分表
从权重表可在看出,不同因素对学校容量的影响程度差别较大,专家的认识也有较大的相似性:因为中小学学校用地作为教育用地,属于国有划拨土地,所以学校土地一旦确定,就很难再更改,特别是在城市的发展过程,城区学校的发展空间受限制程度最大,很难进行新土地就地扩张;校舍面积同样对于教学容量具体重要影响作用,校舍建设可以通过经费支持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但仍然会受整体学校用地规模限制,必须有充足的用地才能进行相应规模的校舍建设;教师数量、班额、图书藏量等相对容易解决,教师可以通过聘用、调配等方式解决教师盈缺的问题,但教师数量是否充足直接影响教学的完成质量与学校的办学能力的高低,相对班额与图书藏量来说师资数量对学校容量的影响程度更高;班额可以学校内部根据校舍情况进行调整;图书藏量只要有相应经费即可解决。
根据权重表,利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A、B、C、D、E分别代表学校生均用地面积、生均校舍面积、生师比、班额、图书量,W1、W2、W3、W4、W5分别是各指标的权重值。
根据公式,如果学校教育容量值等于1,就说明学校资源的使用效率最好,刚好满足需求,不缺乏也不浪费;如果低于1则说明学校教育容量不足,教学资源存在缺口;而当数值大于1,则说明学校教育容量充足,教学资源使用存在剩余,但是在现实中学校教育容量值要刚好等于1是不太可能的。学校教育容量值直接反映了教育资源使用的效率与质量。文章利用公式计算湘桥区初级中学教育容量值,并根据使用效率情况划分成几个层次,如表2:
湘桥区初级中学学校教育容量利用公式计算结果如图1:
根据图1从整体上看,湘桥区初级中学的分布主要集中在韩江西岸的中心城区,特别是在老市区6个街道,韩江东岸主要是带农的街道和镇,学校数量少且分散。图中反映出学校教育容量空间分布存在不均衡现象。
其中,学校容量使用效率基本平衡的学校绝大部分位于中心城区办学时间早的优质学校,如城南中学、城基中学、城西中学,还有由原学校联合企业或个人创办的城南实验中学、城基实验中学,以及由优质完全中学拆离高中部留下初中部独立办学的高级实验中学,这些学校普遍拥有较优质的教学资源,办学质量高,生源稳定,学生数量较大,學校资源使用效率处于基本平衡的状态,可适当增加或调整教学资源,使教学条件更优化、更充足。学校教育容量值在1.2—2间的学校在全区的分布相对均匀分散,有位于老市区同样是由优质完全中学拆离高中部剩下初中部独立办学的金山实验中学,该校原有校园较大、教育资源充足;也有同样位于老市区的太平中学和开元中学,但办学质量较一般,学生数量少,导致学校教育容量存在一定剩余;此外,其他学校基本位于带农街道(镇),用地空间受限小,学生数量一般,所以这些学校整体教学资源相对比较充裕。学校教育容量值在2—3之间的学校主要有带农镇的意溪中学和铁铺中学,还有民办学校韩山实验中学和金华学校,学校教育容量值超过3的学校都是普通民办学校。潮州普通民办学校主要位于中心城区较外围,学校用地限制小、空间较大,但办学质量一般,生源不稳定,且多是外来民工子女。
(二)基于街道教育资源布局均衡性的效率分析
根据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中小学校设计规范(2010)》规定,城鎮初级中学的服务半径宜为1000m,这是一个理论的参考服务范围,在实际情况中,学校很难严格按照此标准布局,一般是根据当地具体情况,结合国家就近入学原则进行安排。
湘桥区一直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要求实行公平的招生政策,严格按照教育权利均等的原则办学。长期实行免试就近入学,其中初中阶段招生,按初中学校分布情况和办学规模,各街道(镇)各自合理组织学生入学,其中城西街道两所学校优先招收街道内生源,空余学位采用电脑摇号招收老市区6街道的生源,老市区6个街道户口的小学毕业生实行自主填报街道内服务的学校,公开电脑摇号派位安排入学,其他带农街道(镇)户口的小学毕业生则安排到附近初中就读。另外,还有几所公办民助的优质学校以及普通纯民办的学校,满足市民对优质学位的需求和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这些学校面向全市自主招生,服务范围在全市范围内不受限制,但主要生源仍以湘桥区为主。具体如表3:
由于面向全市自主招生的学校,湘桥区各街道学生的入学机会是均等的,因此在衡量湘桥区各街道教育资源分布的均衡性问题时,剔除这些自主招生学校的影响作用,仅以非自主招生的公办学校进行统计分析。公办学校中的城西中学与锡华中学的服务区域主要是城西街道,仅在招收城西街道生源后有空余学位的情况下才接收老市区6个街道的生源,所以在统计街道教育资源时将这两所学校归入城西街道中。老市区6个街道直接对口城南中学、太平中学、城基中学、开元中学四所学校,主要统计这四所学校的教育资源。
根据表4,其中生均学校面积反映了街道学校用地情况,位于老市区的6个街道学校用地最为受限,严重低于生均23m2的标准要求,并且在韩江西岸伴随城市开发时间越晚及离老市区的距离越远,街道的学校用地逐渐较为宽裕,如城西街道作为老市区以外最早开发的地域,学校用地比老市区有明显的提高,但仍然低于标准,凤新街道在城西街道以西开发较晚,学校用地空间受限小,已经能达到标准需求。韩江东岸的桥东街道、意溪镇、磷溪镇、铁铺镇、官塘镇是带农街道(镇),城镇化发展程度低,用地空间充足,学校建设基本不受限制,生均学校面积都高于标准。
生师比和每千人教师数可以反映各街道教师资源情况,湘桥区各街道师资均较为充裕,但有一定差异。从两项数据综合情况来看,按照师资数量充足程度由大到小排序,意溪镇的师资是最充足的,其他依次是铁铺镇、凤新街道、桥东街道、老市区6街道、城西街道、磷溪镇、官塘镇,从排序可以发现,韩江东岸四个带农镇中存在师资数量最充足的,也存在师资最少的,而市区各街道的师资则相对中等,其中城西街道情况较为特殊,该街道的每千人教师数是最高的,这反映街道师资数量较可观,但从生师比看其师资情况却是相对较差的,这主要是由于城西街道的中学还接收部分老市区生源。生师比直接关系学校教学师资是否充裕,这里更侧重从生师比来评价城西街道的师资情况。
班额与图书藏量各街道基本都能达到标准需求,其中桥东街道和凤新街道的班额是最小的,其他街道(镇)相对较大,但都在标准要求之内;意溪镇与铁铺镇的图书藏量明显高于其他街道(镇),其他街道(道)也都在标准要求之上。
三、湘桥区义务教育资源空间均衡发展的思考
首先要改善学校布局,加强校际合作。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基础上适当调整学校布局,在对经济水平、适龄学生数量、城镇化进程及交通等社会、经济因素进行综合的基础上,按照县域内学校布局调整及新型城镇化的具体要求,对部分学校进行规模调整[2]。学校布局是否合理关系到教育资源的空间配置是否均衡、教育是否公平,对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另外,可以根据潮州湘桥区学校的空间分布状况,在空间距离较近的学校之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建立互助资源共享的校园服务区,以点带轴,加强学校之间的协作和促进作用,帮助引导教育资源相对落后的学校缩小学校之间教育资源水平差距,从而带动潮州湘桥区基础教育资源面的均衡发展。
其次,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合理利用教育信息化助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信息技术不仅在信息化教学资源传送、共享方面具有优势,而且信息技术作为生产力性质的因素变革着现行的教育形态,具有革命性的作用[3]。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资源的配置,摆脱优质教育资源在空间上的限制,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促进新的教育模式的开展,满足学生与家长对优质教学资源的需求,拉近校际之间或地区之间的差距。
再次,我国教育市场还没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民办学校的建设还有待提高,需要建立健全的教育制度体系规范教育市场。“民办学校唯有坚持特色化和精品化的办学思路,办出特色且办学优质,才能使社会大众主动选择,民办学校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拓展自身的生存空间”[4]。对于湘桥区来说,民办学校重点要强化办学管理能力,提高办学质量,避免民办学校因办学效益差而浪费教育资源,使民办学校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发挥真正的补充作用。
四、结语
在2017年政府的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部署了2017年的工作,要求加快实现城镇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持续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办学差距。面对县区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解决校际间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最关键,这关系到县区内甚至整个社会教育公平的实现。湘桥区要实现区内义务教育校际资源均衡配置需要统筹区内城乡的发展,改善学校布局,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合理利用教育信息技术,促进校际资源共享,提升民办学校办学效益与办学特色,缩小学校教育资源的差距,促进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均衡。
参考文献:
[1]郭全.基于GIS城市基础教育资源布局均衡性研究——以兰州市城关区中小学为例[D].兰州:兰州大学,2010:38.
[2]刘越.县域内义务教育校际资源均衡配置问题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7:38.
[3]高铁刚.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15(02):1-6.
[4]谢锡美.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未来走向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0(02):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