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课本剧在语文教学中的创新与运用
2019-04-23王喜娅
王喜娅
[摘 要]课本剧可以为学生的活动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认识,并在与小组成员合作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感与归属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快乐。课本剧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要注意引领学生小组合作,演中有创;进行小组比赛,奋勇争先;注意表演分层,循序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本剧教学;创新;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0-0054-02
课本剧主要是指把课本中叙事性的文章改成戏剧形式,以戏剧语言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一种学习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表演中感受人物情感的变化,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文本内涵和主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合作表演,以锻炼他们的沟通交流能力,全方位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那么,如何对课本剧的表演进行创新呢?
一、小组合作,演中有创
对于课本剧表演来说,小组合作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它不仅可以使大多数学生都参与其中,还可以借助自由拓展,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表演与创新给自己带来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一)小组编排,合作学习
对于课本剧表演来说,离不开小组成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以及小组成员的献计献策与广泛参与。因此,在进行课本剧表演之前,教师要善于对小组成员进行整合,为学生的课本剧表演做好充分的准备。
教师可以把班里的学生按小组进行合理的分配,可以把前后四個学生分为一组;为了激发小组成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鼓励每个小组给自己起一个能够鼓舞士气的名字;组名定好后,再由小组长对小组内每个成员的任务进行明确分工;最后,再以小组比赛的形式鼓励学生奋勇争先,力争上游。这样的安排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得到增强,还可以为学生课本剧的表演奠定基础。
(二)剧本编排,鼓励创新
在语文教学中,长期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很容易使学生感到厌烦,而课本剧的编排与表演就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文本内容,鼓励学生适当创编剧本,以使学生的语言表达与创造能力得到提升。
如在教学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小公鸡与小鸭子》一课时,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课本中故事的发展进行课本剧表演。通过表演,学生可以初步感受到小公鸡与小鸭子是好朋友,它们之间能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在表演之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对故事内容进行拓展与创新。在教师的启发与鼓励下,有的小组表演了小鸭子帮助小公鸡过河以后,小公鸡回家对妈妈说的话;有的小组表演了小公鸡与小鸭子之间发生的其他有趣的事情……随着学生思路的发展,创新出了许多小公鸡与小鸭子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忙的事情。这样教学,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使课堂显得更加生动活泼,促进了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深刻理解与把握。
二、小组比赛,奋勇争先
合作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引入竞争机制,那么,学生的合作学习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根本无法激起他们主动参与的热情。因此,教师要定好课本剧的合作表演规则,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奠定基础。
(一)明确规则,小组比赛
在语文教学中,提倡学生以课本剧的形式表演文本,并不意味着要让学生照本宣科地进行演绎,而是要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团队合作意识与口语表达能力、情感表达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进行课本剧表演的时候,教师要讲清楚规则,为学生的课本剧表演保驾护航。
教师首先要给课本剧表演过程中的“选、编、导、演、评”几个环节制定出明确的标准。“选”主要是考察小组成员在课本剧内容的选择上是否适合;“编”主要是指学生能否根据选择的内容进行合理的编排;“导”主要是指各小组成员自行根据课本的编排进行导演;“演”主要是指学生表演的语言、动作、表情等是否到位;“评”主要是指小组成员之间的评价以及同学、教师的评价。有了规则作为依据,学生在进行课本剧表演的时候就会显得更加有的放矢。
(二)小组比赛,奖罚分明
在课本剧表演过程中,如果学生在选编的过程中添加了原创成分,或者在创编的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构想,或者是对故事的结局进行了适当的改编,教师都要进行适当鼓励。另外,对于学生在课本剧表演过程中对人物形象或者动作神态表现得特别生动的地方,教师也要给予相应的加分或鼓励。
在课本剧表演过程中,只有进行恰当的评价才能使学生参与的兴趣更浓。评价时,教师要能够及时指出学生表演上的不足,帮助学生总结经验,进而使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三、表演分层,循序提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文本内容的特点,提出不同层次的表演要求,引领学生由易到难,真正领会文本的内涵。
(一)课前表演,提出疑问
课本剧作为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方式,并不意味着只能在课堂上进行演绎,教师还可以把课本剧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鼓励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从而为学生课中更加生动形象的表演奠定基础。
如在教学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这篇课文的时候,课前,教师就可以提出课本剧表演的要求,鼓励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扫清一切阅读障碍。在教师的鼓励与支持下,学生们一个个干劲十足。为了使自己的小组能够在课本剧表演中出彩,不少学生都敢于就自己表演中存在的问题或者困惑进行提问。如有学生问:“怎样才能把蜘蛛开店前的寂寞、无聊演得像一些呢?”有学生问:“我能不能大声吆喝‘口罩编织店,每位顾客只需付一元钱?我觉得这样才像是卖东西的样子。”……在小组课本剧表演汇报之前,鼓励学生先行表演,并提出自己感到困惑的地方,符合学生学习的特点,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由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得到了同学与教师的及时帮助,也就为他们更好地进行课本剧表演奠定了基础。
(二)课中表演,理解内涵。
统编语文教材中的文章语言生动形象,角色形象分明,很适合学生表演。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故事中的曲折以及人物特有的性格特征表现出来,以促进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深化课堂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一课的时候,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进行知识的传授,告诉学生为什么小水珠说荷叶是它的摇篮,小蜻蜓说荷叶是它的停机坪……这样的教学索然无味,很容易使学生感到厌烦。但是,如果教师以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进行演绎,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本剧表演的时候,教师可以让扮演荷叶的学生分别与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对话,并让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说说自己喜爱荷叶的理由。如此教学,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一种拓展,还促进了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深刻理解,真正把文本的教学价值发挥到了实处。
综上所述,教师根据文本内容的特点,通过对课本剧的教学形式进行创新,可以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综合能力得到提升,使学生真正爱上语文学习。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