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年段可视化作业的设计与运用
2019-04-23郑伟
郑伟
[摘 要]可视化作业是借助图文结合的方式,清晰直观地将阅读思维进行外显化的一种学习活动。课堂中引进可视化作业,是对传统阅读教学模式的尝试突围,是以“教阅读”“教方法”为指导的课堂行为方式的变革,是对提升学生阅读力的践行。教师可从可视化作业的类型、设计策略及正确运用三个方面展开研究,以改变固有的“教我学”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双赢,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中高年段;可视化作业;设计;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0-0048-02
作业是实现有效课堂的有效途径之一。传统的以文字为主的作业形式单一、简单机械、思维含量低,久而久之学生会觉得厌倦乏味,课堂效果不佳。
与传统作业相比,可视化作业以其直观的优势,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思维;同时,可视化作业以练为載体,以导为路径,以学为落点,彰显了语文课程的实践运用,强化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引进可视化作业,改变了传统课堂的固有结构,是以“教阅读”“教方法”为指导的课堂行为方式的变革,是对提升阅读力的研究践行。
怎样合理设计和使用这种作业呢?笔者以小学语文中高年段为例,进行了近一年的探索和研究。
一、可视化作业的设计类型
我们以中高年级学生逐渐提升的阅读能力为参考,将可视化作业的设计类型归纳为两类。
(一)梳理概括型
此类作业将抽象的内容化为简单的简笔画图像,形象直观,以图提示内容,用于梳理概括信息量大的课文,有助于学生提取信息,理清课文的脉络。
【作业单再现】
如《开国大典》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一份这样的梳理概括型作业:
【作业单说明】
《开国大典》是一篇很长的课文,概括各个场景是学习的难点,通常学生在概括时都有畏难情绪。而此作业根据时间点,设计了时间轴,用箭头方向和位置为学生寻找到每个时间段的内容,使课文的表达顺序非常清晰,对典礼的内容进行了细化,降低了学生的概括难度,形象直观,便于学习活动的充分展开。
当然,像这样的梳理概括型的作业形式有很多,可以是“鱼骨图”“阶梯式”“糖葫芦”等。这种类型的作业要求形式、内容上相对活泼、新颖,要让梳理概括变得有趣。
(二)评价探究型
根据课文理解的重点和难点及带有思辨的问题,教师设计一份图文结合的、开放的、多功能的作业,驱动学生探究,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探求文本内涵,激活思维。这种类型的作业,可以创新出很多种形式,如理由圈、心理曲线图、维恩图、T型图等,但过难过简都不行,设计的目的在于让作业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作业单再现】
如《我最好的老师》一课的作业设计:
【作业单说明】
通过这样的作业,让学生讨论怀特森是不是最好的老师,激发了学生的思辨意识。学生兴趣盎然地展开自主探索,通过小组交流,全班互动辩论,加深了对文本的认知,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培养了评价鉴赏能力。
二、可视化作业的设计策略
可视化作业的类型多样,但不能为了形式迷惑方向。无论哪一种类型的作业,在设计时一定要认真研读课标,以学段目标为立足点,基于编者意图、文体特点,进行多方面的思考,追寻有效的策略,使作业单设计为高效阅读教学服务。
(一)基于编者意图
每篇课文都有独特的价值,我们只有读懂编者意图,才能知道这篇课文该学什么。而编者意图一般体现在教材的单元导语、课后习题、资料袋、“问题泡泡”处。我们研究了这些内容,就能有针对性地设计可视化作业。
如《白鹅》和《白公鹅》均入选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白鹅》是精读课文,《白公鹅》紧随其后,则为略读课文。“让学生感受两位作家笔下白鹅的不同特点,习得作者的观察与表达方法”是教材编者的意图所在。揣摩作者、编者意图后我设计了下面的作业:
[《白鹅》][《白公鹅》][默读课文,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完成维思图。]
这一作业的设计力求通过维恩图的填写比较两篇课文在行文结构上、描写方法上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作家写动物的手法,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让作业成为一次个性与自主建构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基于文体特点
每篇课文都有自己的文体特点,不同的文体所呈现的面貌不同,在结构、内容、功能上也都各有特色。我们应该遵循文体特点,依文而制,借助作业攀缘而上,让作业真正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彰显出文体的特点。
如《假如没有灰尘》一课的作业设计:
默读课文4~6自然段,完成表格。
这篇课文是一篇说明文,表格分三块内容,既是对文本内容的概括与梳理,同时又是对文本的再次深入阅读,以文体意识去观照说明性文章。搭建表格式支架开展教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能够培育学生独立思考和提取信息的能力,也能锻炼他们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三、可视化作业的正确运用
要使可视化作业发挥最大效应,不仅要讲究一定的设计策略,也要用适切的方法进行运用和实施,使其真正起到支架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学”。
(一)妙用“梳理概括型”,学方法
古人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知识是教不尽的,只有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才能让学生受用无穷。我们可以巧妙地借用梳理概括型作业,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与策略,提高教学实效。
如《扁鹊治病》一课,一位教师设计了作业。
师:蔡桓公当年的病历已无法重现,就让我们根据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次诊断怎么填写?
(学生自己先读读)
师:能说说时间是——
(学生说完后教师在课件中圈出来,并填入表格)
师:病情发展是——
生:皮肤有点儿小病。
师:能简单点吗?我们可以用概括圈。(跳圈、飞入)
师:治疗方法呢?
(学生语无伦次)
师:这一自然段没有提到,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去找找?(飞入)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就是从课文中提取关键词来填表的,可以直接圈,可以跳圈,也可以概括着圈。接下来,请你们用这种方法继续填写病历单。
(学生练习填表格,教师实物投影展示,交流)
在这个片段中,教师为了让学生习得概括的方法,先让学生读课文,教师帮扶着学习第一次的病历单填写,在填写中教给学生读文并圈畫关键词、提取信息的方法。概括的关键词如果文章中直接有,可以直接圈出;如果在不同地方,可以跳着圈;有的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概括着圈。初步掌握方法后,教师以“圈画”“示范性批注”策略引导学生自主填写表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方法,从而举一反三,获得了能力的提高。
(二)活用“评价探究型”,学思维
在教学时,我们可以灵活地运用评价探究型作业,让学生深入文本中,发现文本的矛盾处、对比处,进行思考和分析,在不断融合中,建构起新的理解过程,使文本解读达到一定的深度与广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获得评价的能力。
如《钓鱼的启示》一课,我们以“这条鱼该不该放”和“我的心情脉络图”为两条轴设计了两个作业。
【教学再现】
1.自主研究:这条鲈鱼是该放还是不该放?在文中找依据、理由,填写理由圈,完成作业一。
2.“我”在选择放与不放时经历了艰难的心理过程。请根据事情的发展顺序选择恰当的表示心情的词语填在方框里,完成作业二。
[钓到鲈鱼 父要放鱼 不想放鱼 放掉鲈鱼]
3.小组合作,讨论思考,如何摆放心情的高低,把“我”的内心起伏表现出来,并画一画。
这些可视化作业为学生的多元思维提供了很好的思维物化的载体,让学生自己去读文本,找理由,做批注,小组讨论……在这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就会不断地发散、补充,他们的思考就会更深入、更全面。
一年的实践,我们欣喜地看到,有效地设计和使用可视化作业,不仅能激活学生的学习需求,改“教我学”为“我来学”,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挥出最大价值,实现教学双赢,而且还发展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