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言象共生:名家名篇的教学策略

2019-04-23孙福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9年4期
关键词:教学现状教学策略

孙福

[摘 要]目前,名家名篇的教学存在失却人文内涵、缺少情感魅力和丢失文学素养等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提高名家名篇的教学实效,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联比“言象”纬度、细品“言象”深度、拓宽“言象”广度,使学生对名家名篇的思想情感、语言表达、艺术结构等方面有深入的理解感悟,获得语文素养和精神生命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名家名篇;言象共生;教学现状;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0-0020-02

现行的语文教材,名家名篇类文章占很大的比重。如何通过名家名篇文本的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应思考的问题。

一、课堂回眸:审视名家名篇的教学现状

(一)失却人文内涵,荒废内在精神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缺失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为了凸显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语文课堂教学偏重于知识、能力的培养,甚至曾一度追求训练的科学化。过度地进行语言文字技能的练习,使名家名篇被异化成纯技术训练的载体。名家名篇丰富的人文内涵就在大量练习中被割裂、淡化,导致语文课只见文字不见人文、只见血肉不见筋骨,学生对人文内涵丰富的文章感到索然无味。

(二)淡化文化内涵,文本遭遇多解

当前,语文教学强调个性化解读、创新思维。但是,一些教师对此认识肤浅,导致对名家名篇的教学脱离原著意图、文本价值、写作背景等。在解读文本时,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它的文化内涵,不能使学生真正体会文本的审美内容,把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讲得面目全非。

(三)缺少情感魅力,知识支离破碎

部分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缺少应有的激情,整个课堂无法唤醒学生的热情,课堂只是支离破碎的知识点讲解,使学生感受不到文本的情感魅力。教师丰富的情感能给学生展示文本独特的藝术魅力,给予方法上的引领,能激荡起学生学习文本的内在情感。教师要用情感点燃学生情感,不要让学生在学习语文时感到味同嚼蜡。

(四)丢失文学素养,能力步入迷途

编者之所以选编名家名篇的文章,是因为这一类文章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鉴赏能力具有独特的功能。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语文学习中存在一个“阅读高原”现象,学生阅读文学类作品的能力不理想。这一方面说明相当一部分学生文学素养有待提高;另一方面说明当前的语文教育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使学生的文学阅读能力低下。

二、聚焦共生:寻绎名家名篇有效教学策略

(一)联比“言象”纬度,组建文与意的同构共生

1. 同化主题,整合相似板块

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家名篇和写名人故事类的文章。教学时,教师可以以作者为研读点,选择相关内容的文章,形成一个板块来进行研读,使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这样的教学,使文本的内容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相似块的信息,并发生了耦合,促进信息与知识的同构。这种过程就是同化的过程。

如,人教版教材选编了老舍的文章三篇,分别是第九册《猫》、第十二册《养花》《林海》。在学习《林海》时,教师可结合《猫》《林海》的语言表达特点,选取内容片断,组成一个板块进行学习研究,让学生感受语言大师纯朴自然、风趣清新的语言特色,感受大师热爱生命、热爱祖国的崇高人格。

2.进行比较,凸显人文内涵

学生最初阅读理解作品,他们所注意的只是那些与自己认知结构相适应的信息和知识。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以调整他们的认知结构,消除他们的阅读结构差,并不断地顺应作品内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文本内容、表达、结构进行比较,找出名家名篇中内在的育人内涵,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如,《夹竹桃》和《广玉兰》都是写花的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花的喜爱。《广玉兰》一文,着重写花的香幽、形秀、色美、叶趣,表达了作者对广玉兰的喜爱之情。而《夹竹桃》一文,主要写了夹竹桃的花期之长、韧性可贵,并引发作者的幻想。作者之所以喜欢夹竹桃,是因为作者也像夹竹桃一样,不张扬、默默无闻、韧性十足。这样的比较,使学生体会到两篇文章的艺术特色。

3. 链接冲突,唤醒阅读欲望

面对经典名著,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事件进行还原和创生、对人物形象进行复原和丰富,使学生对事件和人物有自己的感悟,从而积极地构建出自己的阅读图式。在课堂上,教师要透过文本,深挖文本内外的矛盾冲突,使学生读出文本的言外之意,能透过文本看本质,深入领悟文本的内涵。

如,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第二课时,教师通常会围绕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的经过,引导学生理解描写三次打斗所用的词句。而笔者教学时,打破这种思维定式,用这样的过渡语引导学生:“人们常常因为观点的不同、利益的不同而产生矛盾。故事中谁与谁有矛盾?原著中还有哪些矛盾冲突?”一石激起千层浪。通过链接矛盾、分析矛盾,学生产生了进一步阅读和探究的欲望。

(二)细品“言象”深度,凸显言与意的融合共生

1. 联系知识卡片——领会创作意图

解读名家名篇要了解作者,研读作家的生平,关注作家的文化思想背景、生命情感体验、审美创作等。解读时,既要沉浸在文本的意境中,与作者共同经历、共同感受人物的内心情感;又要走出文本,联系生活,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细读文本的过程,是与作者对话的过程,是自己被打动、被征服的过程。

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小草和大树》的课后,便是“名著便览——《简·爱》”板块, 五年级下册的《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后附上“作家卡片——萧红”板块。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两个板块,帮助学生研读作家的生平和创作,体会作者的审美情感,领会作家的创作意图。研读这样的板块,能帮助学生拓宽认知领域,让学生获得对文学、文化的多重感悟,提高他们对文本的阐释和鉴赏能力。

2. 巧扣文本言象——抓住情感线索

名著因为人物众多,因此线索是多条的。选自名著的名篇,常常线索也不是一条。线索是文章结构的枢纽,它贯穿全文,是文章的脉络与行文展开的引导。教学时,只要抓住了文本的主要线索,就容易掌握段落结构,领会文章主旨,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如,苏教版的《三顾茅庐》一文,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深受学生喜爱。四年级的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并不难。因此,教学时笔者抓住了“刘备诚心诚意拜访诸葛亮”这条主线索展开教学。这样,使学生围绕主线索找到相关句子,谈自己的感悟,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

3. 挖掘语言魅力——丰盈人物形象

在教学名家名篇时,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信息、情感思想,感悟语言的外在美及内在美。名家名篇经常以形象感动人、以情感打动人。因此,要引导学生咬文嚼字,让学生体会、感悟人物的性格,体会作者的情感。

如,苏教版的《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有这样一段话:“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都是自由的。”非常富有童趣和诗情画意。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些语言进行品读、鉴赏,让学生感受作者的自由快乐、不受拘束。

(三)阅读“言象”适度,搭建情与趣的完美共生

1. 放手阅读——大胆地向文本质疑

作为一线的教师,解读文本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因此,要解读文本的“魂”,找出文本中可供语文学习的“源”和“材”,寻求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语文实践和发展思维的最佳路径。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已对事物、人物有一定的甄别能力。适当地放手,让他们拥有自己的读书空间,和同伴交流各自的观点,这样能产生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

笔者在执教《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时,有一个学生对林冲这个人物性格提出了看法:“老师,我觉得林冲的忍让还体现委曲求全上。在原著中,他还有以牙还牙的报复心理。”显然,仅靠“棒打洪教头”这部分,并不能全面阐释林冲的个性特点。文本的意图在于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初步理解林冲的形象,并真正走进《水浒传》中,吸取名著的精华。

2. 牵手阅读——让学生阅读有方向

对经典文章,教师要结合作者的背景,有针对性地推荐给学生,让他们阅读有方向,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容,产生自己的阅读体验,促进学生精神生命的成长。

如,教学《草原》这一课,当谈及老舍的作品时,笔者顺势推荐作者的其他作品,如《济南的冬天》《林海》等。这样,使学生从这一类文章中找到老舍写地方性题材作品的特色。在谈及作者时,有一个学生好奇地问:“老师,为什么他叫老舍?”笔者笑着答道:“因为他觉得人应多帮助他人,忘记自己,所以叫老舍呀。他的话剧《茶馆》又有另一番味道。”短短的一个话题交流,就能引领学生去阅读,给他们一个阅读方向。

3.拍手阅读——回到课堂别忘鼓掌

“拍手”就是对学生所做的事情给予肯定。对课文中“作家卡片”所推荐的书目或者课标推荐的必读书目,不少学生的阅读常常流于形式,没有深入。在课堂上,如果学生的回答出乎意外,这时别忘记把肯定的掌声送给他们。这样会激励他们深入阅读,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农村学校。在农村,家长忙于生计,基本没有对孩子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在教学《三顾茅庐》一文时,笔者提出这样的问题:“你对《三国演义》中张飞的故事知道哪些?”学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他们列举出很多:桃园三结义、怒打督邮、三英战吕布、大闹长坂坡……我对他们的精彩回答给予鼓励,让他们感到自豪,从而喜欢阅读。

综上所述,对名家名篇,我们要尊重文本,老老实实地教教材,让学生细读文本、回到“原点”,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沉浸在有韵味的文化語境中,亲密接触名家名篇,获得精神生命的生长以及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教学现状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与改进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