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绘画中的“无意识”

2019-04-23高志学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创作

高志学

摘要:引用比较火的一句话来说明笔者的艺术创作历程:走的路太长太久,以至于忘了当初为什么要走。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绘画经历和实践,对绘画中的“无意识”进行分析。

关键词:无意识状态;创作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2-0177-01

笔者的创作起始到今天已经跨过好几个阶段:从最早的有意识的模仿到试错阶段,从绘画上不同的风格、不同题材以及不同绘画语言和方法的尝试与艺术实践;创作思路从“模糊逐渐到清晰”,伴随着大量的艺术实践和经验的累积,期间大部分作品都处于“夹生状态”,不断地调整和改良才有了今天的绘画作品基本面貌,即使从2015年初到现在依然没有取得理想中的艺术效果和表达方式……

笔者最近这几年一直在研究“处于无意识状态下偶发的必然结果”的艺术理念,意在寻求一种或者几种甚至更多的绘画语言来承载内心的精神表达,这种理念与美国画家波洛克的创作理念以及张大千的泼墨画有一定的相似性,当然主要还是学习前辈大师的艺术理念结合时代来共同生发生的作品才能传达和承载我的艺术气息……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有很多画家都谈过“无意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创作精神高度集中,而又根据几个点或者没有点的启示在开始构思和动手之后根据画面的需求来增加或者减少偶然存在的元素,这些“点”的因素有几种可能性的存在:

其一,这些“点的思路”会连起来引出“线的思路”,继续创作下去基本上就可以构建整幅作品的基本框架和大致视觉效果的最终走向,最后变成“面的思路”来丰富画面形式与内容;

其二,有时候这些“点”全部否定,在画布上随意地涂抹、甚至有意去追求偶然的形式,全盘否定之后来重新构建整幅作品的基本框架和精神诉求,完全凭偶发的“情绪化”来指导创作实践,结果可能是山重水复式也存在柳暗花明式的可能性;

其三,可能会利用其中一个或几个“点”来突破思路的瓶颈,把一个小的优势进行放大,其他画面因素根据它来调整,最后丰富整幅画面。当然,也可能还存在其他可能,目前还没有进行探索……

“无意识”创作的前提肯定有一定的意识,在盲目之中也有几个模糊的、不确定的思绪,这些“模糊的、不确定性的”思绪很有可能会影响到整幅作品的最终呈现的视觉效果和精神表达。

正因为“无意识状态”的不确定性比较模糊和飘渺甚至有点神秘,所以它再具体的创作中难以把握和驾驭;太确定的东西可以用平白直叙的方式来一步步地完成,它没有好玩的地方(比较乏味)——也就是经常说的缺少“绘画的趣味性”;一幅绘画作品没有了“趣”的存在,那就好比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亦味同嚼蜡。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琵琶行》里写的的“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状态,有藏有露,有遐想……北宋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曾提出山水画“可观、可游”的艺术境界,一个“游”字它既是上下左右的平面方位,又是前后的纵深空间的推进,犹如“近咫尺而远观千里之外”,“游于艺”的状态关键在于“游”,为什么不用“走”字也不是“跑”字?这个问题值得琢磨和思考,庄子在《逍遥游》里也提出“游”的精神状态。

对于“无意识状态”的追求有一段时间掉入“怪圈一为了绘画语言而语言。为了追求丰富多变的肌理效果以至于在画面中出现了大面积的模糊构成形态让整幅作品形式上构成上有些涣散以及造成在精神表达上的模糊!

由于笔者选择的題材是以古代建筑和自然风景为主,本身这些物象特征明确容易抓住“点”,所以创作之时主动性比较强,作品常常流于空洞的形式主义和泛泛的表象之间,作品的精神表达模糊甚至一幅画中出现过多的表达和指向,形式上比较杂乱显得没有“章法”。

“无意识”下的“偶然”与“有意识”下的“必然”处于对立的两面,但是在一幅好的绘画作品中肯定会巧妙的利用这种矛盾来进行调和以至于达到“求同存异”的艺术效果,这种矛盾本身就像古代的“八卦太极图”,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两者辩证的对立统一。

绘画作品需要借助一定的形态来承载画家的某些敏锐神经捕捉到生活中的一些平凡,来表达自己的独特视角和精神感受,“感受”有时候比方法和技巧更重要,在无意识状态之中去触摸细微的感受然后把这种感触进行夸放大、夸张、甚至变形有利于创作……绘画创作时意识状态的清晰和明确比埋头苦画有意义的多,埋头苦画最多积累了丰富的技术手段,创作的作品缺少思想和灵魂,作品要么流于精于技的炫耀,要么流于不断重复的俗态,至少我是赞成创作时带着“思考”创作的;理清了思路,搞懂了目的,创作起来就不至于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既守住了初心,又继续坚持自己的探索,也不会像浮萍一样随波逐流……

猜你喜欢

创作
习作转化创作
让萧红真正为人所知(创作谈)
Jazz
小艺术家大创作
关于创作
创作你的四格漫画
睡觉
创作失败
水墨画创作课:如果大树是我的家
木雕创作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