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艺术中的借物寓意表达

2019-04-23孙磊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象征寓意礼仪

孙磊

摘要:中国古代艺术中,具有很多带有象征意义的表达和意蕴,在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艺术品作为思想和文化的载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社会背景下产生了美好的寓意和各种先象征性的表达,本文从玉之礼仪、山水中的意蕴、四君子题材的象征意义三个部分进行了阐释。

关键词:古代艺术;寓意;礼仪;象征

中图分类号:K87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2-0011-02

一、玉之礼仪

中华民族具有极为悠久的用玉传统,现代考古资料证明,至迟到新石器时代,玉已经进入了先民的生活,而且逐渐被赋予了诸多特殊的含义。《孔子家语·问玉》中记:

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珉,何也?为玉之寡而珉多欤?”孔子曰:“非为玉之寡,故贵之,珉之多,故贱之。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粟,智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而长,其终则诎然,乐矣;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硅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孔子在其中泛泛而谈了玉有十一种美德,这成为流传千古的经典论述。玉被孔子喻为道德人文修养的象征,成为一种理想意义上的道德标准。

《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颜渊》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蒋。”玉通常用来形容君子,因其具有的“文”和“质”的内在统一。

玉器要通过切、磋、琢、磨等系列的复杂加工才能成器。玉经常用来比喻做学问,《诗经卫风·淇奥》说。“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又例如玉玖象征着决断,象征着与人决裂,《荀子·大略》:“绝人以块,反绝以环。”《周礼·春官·大宗伯》说,“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这句话表示玉琮是祭祀天地的礼器。在史前先民的心中,玉琮外方内圆,是天圆地方的象征。玉琮体中心上下穿透的圆孔,当为通天地之通道。所以,玉琮与天地阴阳有关,因此对其崇拜至极。由于玉琮具有祭祀功能,所以它还是中国古代权力和财富的象征,只有达官贵人才可以拥有玉琮。古代早期的玉琮多用阴线刻,晚期玉琮多有浮雕纹饰。琮身均有兽面纹,纹饰以四角线为中心,分为四组随琮高低不同,以相同的纹饰分数组饰于琮上。部分玉琮在主体兽面纹外,用细阴纹刻细“神人”图形和云雷纹,阴线用利石刻而成,线条坚挺。玉琮是良渚文化中最具特征的玉器,不仅是形体最大的器件,也是出土较多的玉器品种。此外,古代巫师还常用劣质的玉琮、石琮,或被烧过的玉琮,来镇墓压邪、敛尸防腐、避凶驱鬼,这也为玉琮赋予了趋吉避凶的文化内涵。

中华古人佩玉佩,把玉壶,执玉笔,枕玉枕,都是为了借玉观照自身,检点自身,高场目身。玉甚至被用来比附一切美好的食物,如成全他人叫“玉成”,坚守气节叫“玉碎”等。

二、山水中的意蕴

《论语·壅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孔子以山水比附人的仁智,认为水性就像人的德性、人的仁爱之心:水没有锋芒,不会伤人:智慧清明,能够包容丑恶:永远持平,不是一头高低:盈而有度,永不自满:万事万物都受到水的恩泽。因而智慧的人喜爱水,仁义的人喜爱山;智慧的人懂得变通,仁义的人心境平和。智慧的人快乐,仁义的人长寿。《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认为人最好的性格就是像水一样的性格,没有棱角,以柔克刚应时而变。

中国古代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木,以抒发个人情感,间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标榜“士气”、“逸品”,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并重视书法、文学等修养及画中意境之表达。文人画在中国古代绘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其不仅仅是个画种,而且是一个从画家到作品及理论的三位一体的艺术体系。已知的画史画论多为文人所作,这些画论的内容不仅有关于绘画技法的阐述,而且有相当部分将文人画的创作思想、审美理想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古代文人追求“立德”“立功“立言”。“诗为言之余,书为诗之余,画为书之余”,因此文人画家其实是一批业余画家。他们以将个人品行、情操、学识、修养、感受融入画中为己任,大都借助绘画入“道”,获得精神上的解脱和超越。

如元代画家黄公望创作的纸本绘画《富春山居图》,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画面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元代将人分为四类,依次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黄公望沦为“四等公民”。经历国破家亡,南宋遗民在鄙视和屈辱中以求生存,表现了亡国后的失落感。山水画不是简单的描摹自然的风光,而是畫家的精神的诉求与流露,是画家人生态度的表达,是画家人生追求的体现。《富春山居图》画的是一个漫长的江水,在一千年的历史里,流过浅滩、激流、高峰。前面一段是夏天的感觉,到后面一段,出现了秋天的景,树叶部分淡掉,全部用垂直的皴法,好像繁华落尽的感觉。

三、“四君子”题材的象征意义

(一)菊

陶渊明的《饮酒》诗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将“见”改为“望,不好。“见”字表现了诗人看山不是有意之为,而是采菊时,无意间,山入眼帘。

这首诗,尤其是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得到很高的称誉。然而简单地以这种美学境界来概括陶渊明的全部创作,又是偏颇的。因为事实上,陶渊明诗文中表现焦虑乃至愤激的情绪还是很多,其浓烈几乎超过同时代所有的诗人。南宋朱淑真大胆追求爱情,眼睛里的菊花“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南宋·朱淑真《黄花》);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菊花》:“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菊花在不同人的眼中赋予了不同的意义,赋予了个性化的人格。

据《宣和画谱》所记载,宋代黄签、赵昌、徐熙、滕昌祐、黄居窠等名家都画有寒菊图。到了元代及明清,在菊花的画法上发展了水墨写意,丰富了技法的表现。如元代苏明远、柯九思,明代的沈周、唐寅、陈淳,都是水墨写意的画菊名家。清代画菊者更是名家辈出

如清代虚谷《菊花图》,画中斜写黄白菊花于矮篱前绽放争秋。笔墨出神入化,侧峰逆运,淡彩焦墨,笔笔送到。黄菊枝叶以水墨晕写,而白菊却以青叶相衬,杆加赭色。两菊虽枝叶交杂,却密而不乱,层次分明。干笔疾劲,勾出矮篱,白花矮丛使画面稳定平衡。背景虽无它物,却充满空寥寂静之意。整幅画冷隽峭秀、傲岸清高,反映了画家本身的性格和处世原则。

(二)竹

郑板桥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郑板桥的一生,经历了坎坷,饱尝了酸甜苦辣,看透了世态炎凉,他敢于把这一切都糅进他的作品中。郑板桥的题画诗己摆脱传统单纯的以诗就画或以画就诗的窠臼,他每画必题以诗,有题必佳,达到“画状画之像”“诗发难画之意”,诗画映照,无限拓展画面的广度,郑板桥的题画诗是关注现实生活的,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他以如枪似剑的文字,针砭时弊,正如他在《兰竹石图》中云:“要有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固不在寻常蹊径中也。”其一画竹图题云:“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竹渔竿”,借竹抒发了他弃官为民、淡泊名利、享受人生的平静心态,其二《竹石图》画幅上三两枝瘦劲的竹子,从石缝中挺然后立,坚韧不拔,遇风不倒,郑板桥借竹抒发了自己洒脱、豁达的胸臆,表达了勇敢面对现实,绝不屈服于挫折的人品,竹子被人格化了,此时,“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猜你喜欢

象征寓意礼仪
模仿老鹰的乌鸦
中国雕刻图案寓意
筷子礼仪
电视广告中象征的运用
《黄色墙纸》的女性主义解读
礼仪篇(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