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善喻”教学法及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2019-04-23刘润欣
刘润欣
摘要:《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系统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其中对“善喻”教学法见解独到。本文通过对“善喻”教学法的分析,找出其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善喻”教学法;语文教学;启发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6-0211-01
一、引言
《学记》有:“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学记》的“善喻”教学法强调“道、强、开”,禁止“开、抑、达”,通过“道”来达到“和以易思”,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让学生不断进步。
二、“善喻”教学法的特点分析
(一)道而弗牵——教师主导,学生主动
《学记》强调“道”,也就是“导”。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探究而不会牵制和束缚学生的思维。道而弗牵的思想类似于《论语》中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论语·述而》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这段话明确地提出了启发式教学原理的四层意思:一是学生自己要主动思考;二是教学要讲启发式;三是适时启发,学生思考到差不多但不得其意,欲言不能时启发之;四是启发的结果能举一反三。孔子启发式教学的基础是学生的主动思考。孔子是非常提倡学生学习必须学思结合的.《论语·为政》说:“学而不思则罔(茫然),思而不学则殆(疑义不定)。”孔子要求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然后进行启发式教学。
(二)强而弗抑——鼓励督促,建立信心
在对待学习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期待。学习期待的实现与否关系到学生对于本学科的积极性和努力程度。因此,在对待教学上,老师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相信孩子从儿童进学校的第一天起,要看到并不断巩固和发展他们身上所有好的东西。
(三)开而弗达——善于引导,启发钻研
陶行知说:“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儿童的创造力要想得到激发。教学过程是师生合作交流的过程而不是被动被压迫的过程,学生在学习中不做被动的个体,而成为主动的学习者、探究者。这样的学习才会更有吸引力,效果也会更好。
三、“善喻”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从教材上看,高中语文依据教材品味与赏析、思考与领悟、沟通与应用三个部分,还是继续从语音、字形、词语、语法、修辞、标点、各种文体的阅读和写作进行学习。但是,到高中阶段基础知识增加得并不多,但知识面变宽、容量变大、综合性增强、难度加大;从考试上看,高中语文试题一般分为基础、阅读、应用、写作四个方面,语文学习从知识型到能力型的过渡,语文考试也从水平考试向能力考试过渡。因此教学重点应集中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等能力的培养上;从课时上看,高中语文教学课时少,老师在课堂上多为讲述课文的重点,学生如果还像初中时那样习惯于依赖老师,盲目等待,不能学会自学,势必就会形成心理上的落差和成绩的下降。
总体上说,高中语文教学还是分为基础知识能力补充、阅读鉴赏水平提高两个板块。高中语文教学出现了大量的如《鸿门宴》、《荆轲剌秦王》这样的长篇文言文,因为课时的限制等因素,教师不可能带领学生逐字逐句的进行学习,加之高中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学习基础,此时就应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进行学习,掌握文章内容和重点字句,上课时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大胆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和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如在《离骚》的教学中,学生初次接触“骚体诗”,会有些迷茫和难懂,此时就需要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学习,比如鼓励学生进行文章的梳理,课上集中展示;比如从屈原的生平事迹出发,鼓励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骚体诗”的学习中来。
另外,高中语文教学还出现了现当代记叙散文、社会科学随笔等文章。此时语文教学更应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文本对文章写作手法的关注。如对于《说木叶》的语文教学中,不应该只是引导学生熟读课文,了解“树叶”“木叶”“落叶”“木叶”的情感差别以及作者的观点,还应通过引导学生赏析句子,把握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以及高考常见意象的含义。并且通过对于摆现象——中国古代诗人钟爱“木叶”、析问题——分析“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的艺术差别、下结论——“木叶”与“树叶”在艺术领域有巨大差别这三个层次的总结,让学生懂得作文寫作的特点,明白文章结构的重要性。
四、结语
《学记》中的“善喻”教学法,以极其先进的视角,给予历代的教育和现代的教学极大地指导。“善喻”教学法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已经与语文教学不可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