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规避心理下王维的选择
2019-04-23邓丽烨
邓丽烨
摘要:王维生于盛唐,官至右丞,琴棋书画皆颇负盛名,生前为当代文坛之首。如此闪耀的一颗星同样经历了一系列震撼心灵的创伤事件。为了规避和抵御心理创伤,王维利用禅宗思想构筑自己的创伤规避心理防御体制。
关键词:王维;创伤规避;禅宗思想
中图分类号:1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6-0001-01
创伤起源于震惊,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中说到“一个人生活的整个结构,如果因有创伤的经验而根本动摇,的确也可以丧失生气,对现在和将来都不发生兴趣”。王维生于盛唐诗书门第,一生仕途通畅,但他一生同样经历了一系列震撼心灵的创伤事件。他早年丧父,曾有一女但早夭,中年丧妻。他工于书画,精通音律,颇赋才华,但初入官场即因“黄狮子事件”受累,被贬。后张九龄惜其才委以高职,俄而,张九龄罢相,新任宰相李林甫一心玩弄权势,口腹蜜剑,安禄山有叛国企图,玄宗不听忠言。临近晚年,安史之乱爆发,王维被俘。因其盛名,安禄山授予高官,王维吃药装病,写下了悲戚的《凝碧宫》“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即使如此,王维依然被扣上担任伪职的罪名。安史之乱结束后,王维因受伪职身陷囹圄,按律令应当处死。因其弟及长安诗人们向唐肃宗求情,得以宽宥并授予其太子中允。生则生已,他在精神上受到重大的打击。
创伤体验意味着创伤主体对一切失去信心,不愿意面对现实,进行自我隔离,即构筑在潜意识中构筑心理防御机制。对于王维来说,隔离现实与自我的屏障是禅宗。经历创伤事件后,这些创伤事件给王维遗留了众多令人疑惑又亟需解答的问题,“这些问题通常与人类生存的终极问题有关,例如生死总是喜怒无常,失去究竟意味著什么,以及道德的善恶情结。”王维在禅宗中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王维能够在一系列的创伤事件后较为迅速地找到了创伤规避的方法与他所处的时代和家庭背景有直接的原因。
禅宗思想对王维的影响源于时代的影响。魏晋南北朝之后佛教思想大行,“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可见一斑。禅宗在盛唐达到了鼎盛,禅宗思想经六祖惠能臻于至善。神会北上把禅宗一南宗的地位推向了顶峰。在盛唐时期,禅宗思想的受众主要是士大夫阶层。士大夫以儒学为人生指导,为什么禅宗思想能被士大夫阶层所接受呢?
首要原因自然是禅宗思想是佛教本土化的产物,在中国化的过程中融入了不少儒学思想精髓。其二,士大夫阶层都是读书人,以调侃的说法来说就是“百无一用是书生”,士大夫阶层干不了粗重活,吃不了苦。传统的佛教是苦行僧生活,禁欲苦行,士大夫自然不会对这样的修行方式感兴趣。禅宗打破了传统,主张生活处处有禅意,人人皆可成佛。南宗最为明显,主张不用一天到晚苦坐参禅、苦行持戒,甚至说佛祖也可不敬,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彻悟佛法即可成佛。这种打破偶像崇拜、简化教义和修证方法的宗派自然易于被士大夫们接受。其三,禅宗由“空”和“明心见性”学说中发展出随缘任运的人生态度”,对于不得志的士大夫来说有精神慰藉的作用。其四,相比于禅宗,佛教其他宗派对朝廷、贵族的依赖性很强,而禅宗则不同。“从禅宗的整个历史来看,基本走上的是一条独立自主,不依附权贵而求得发展的道路。”士大夫们想要借助禅逃离现实生活带来的心理创伤,自然需要一种与世俗王权贵族保持一定距离的宗教。
生于有着深厚佛教蕴味家庭的王维受佛教的影响很深。我们都知道王维,字摩诘,他的名字来源于《维摩诘经》。其父母都信仰佛教,父亲属于黄老学派,黄老学派后来形成了玄学,而佛教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中吸收了不少玄学的思想;其父早逝,母亲抚养其长大,母亲属禅宗北宗,这对王维有很大影响。虽然王维有很深的佛学渊源,但笔者认为王维选择禅宗作为心理防御机制更深层的原因是创伤体验后的一系列后遗症。王维年幼的时候,其父并没有给王维灌输佛学思想,而是想方设法地让王维尊儒,毕竟儒学才是通向仕途的钥匙,在当时作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儿子能通过仕途光宗耀祖。在一系列的创伤事件发生以前,王维确实也是遵循着儒家出仕路途前进的。王维对于禅宗的南宗北宗,这些佛教宗派问题并不理会,他只是创伤体验后逃于禅宗佛教寻找精神的栖息,正如马克思所说:“宗教是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