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等理论看谭渊译《老子流亡路上著〈道德经〉的传奇》
2019-04-23肖烨蔡玳燕
肖烨 蔡玳燕
摘 要:由于中西方文化和语言文字方面的差异,其文学创作也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艺术形式。《老子流亡路上著<道德经>的传奇》是德国作家布莱希特在流亡途中所著的极具代表性的中国主题诗作,颇具西方文学色彩。论文针对该书谭渊的中译本,基于对等和等效翻译理论,分别从词汇、句法以及篇章层面逐步深入探讨其翻译特色,以寻求更具指导意义的诗歌翻译方法。
关键词:贝尔托·布莱希特;《老子流亡路上著〈道德经〉的传奇》;谭渊译本;对等理论
我们知道,在不同文化环境中所产生的文学作品可谓是各有千秋。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传统,因此其文学风格也有着较大的差异,这在诗歌体裁中体现得尤其突出。中国诗人擅长抒情并追求诗歌的意境深度,而西方诗歌则更注重叙事和思辨的融二为一。在诗歌翻译中,由于西方诗人有着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习惯,给中文译者带来了不少困难。德国作家布莱希特的叙事诗《老子流亡路上著〈道德經〉的传奇》,有着鲜明的中国主题,出现了很多中国文化元素,但仍是以西方视角、西方思维创作出来的,因此,译为中文也具有相当难度。对此,本文拟通过分析谭渊翻译的《老子流亡路上著〈道德经〉的传奇》,探究对等和等效翻译理论在诗歌翻译中的指导性作用以及该理论对诗歌翻译的重要意义。
一、对等和等效翻译理论
对等这一翻译理论是由美国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A.Nida)首先提出的。奈达曾长期潜心从事于《圣经》翻译,从《圣经》翻译的实践中,发展出一套自己的翻译理论。奈达主张“翻译科学”,注重译文在语境中的意义表达。他结合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模式,提出在翻译时首先将源语的表层结构分析成深层结构的基本成分,然后通过“转移”,形成目标语深层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最后经过重新构造生成目标语可以接受的表层结构[1]。在《翻译科学探索》中,奈达着重论述了动态对等这一概念,动态对等即“功能对等”[2]。他指出,翻译是用最为贴切、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文体对等四个方面。动态对等理论将翻译重心转移到了读者身上,充分考虑到了译文读者的阅读感受和理解程度。
德国语言学家维尔纳·科勒(Werner Koller)在奈达翻译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对等理论。在《翻译科学研究》中,科勒提出了等效翻译理论,并区分了“对等”和“对应”的差别。他指出,对应属对比语言学的范畴,对比语言学对比两种语言体系,并描写其差异与相似点;而对等则与具体源语——目标语及其语境中的对等物相关,是索绪尔的“言语”范畴[3]。此外,他还在奈达对等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五种不同类型的对等,即外延对等、内涵对等、文本规范对等、语用对等和形式对等。
二、诗歌《老子流亡路上著〈道德经〉的传奇》
德国作家贝尔托·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创作了很多以中国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深受各国读者的欢迎。1938年,布莱希特在丹麦流亡期间撰写了诗歌《老子流亡路上著〈道德经〉的传奇》[4](以下简称《老子流亡》)。他在创作此诗之前并未接触到有关“老子出关”的记载,在阅读了德国汉学家卫礼贤的德译本《道德经》之后,才对这一事件有了初步了解。之后他又深入研读《道德经》,对老子产生了无限敬仰,特别是老子“柔弱胜刚强”的哲学思想对他影响很大。正是出于对老子的敬佩之情,布莱希特曾多次将老子的哲学思想融入自己的文学创作之中,最著名的就是《老子流亡》一诗。诗中主要讲述了主人公老子对王室日益衰落、诸侯纷争的现状感到非常厌倦,便决意辞官归隐。他骑着青牛,带着书童离开洛阳向西走去,不料行至函谷关时,由于未带关牒被关令尹喜拦下,由此留下《道德经》这一著作。布莱希特尽管一直生活在西方文化环境中,但在诗歌的字里行间却透露着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向往。同时,《老子流亡》也继承了西方传统诗歌的创作手法,采用长短结合的叙述语言述说故事的起承转合。《老子流亡》已有多个版本的中文翻译,其中谭渊的中译本[5]不仅准确传达了原文的语言含义,也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诗歌所特有的语言魅力。本文在奈达的动态对等和科勒的等效关系理论视角下,将谭渊的中文译本与布莱希特的德语原文进行比较分析。
三、在词汇层面的理论应用
无论是奈达的对等理论还是科勒的等效关系,究其根本是在翻译过程中,不应过分追求译文与原文词汇之间的完全对等,而需联系具体语境使译文达到一种最为自然、贴切的表达效果。我们知道,汉语与德语属于不同语系,有着各自的独特建构特点。同时,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生活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也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文学感知能力。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引下,译者可以采取顺应的翻译方法对译文进行一定的加工。换言之,在翻译的时候,译者可以适当地采用适合目的语文化习惯的表达方式,从而达到译文与原文的功能对等。《老子流亡》的谭渊译本就采用了汉语中的常用成语、四字短语等,使其译文更加符合中国诗歌的语言特点。
(1)原文:
Als er siebzig war und war gebrechlich
Dr?ngte es den Lehrer doch nach Ruh
译文:
当他年逾古稀,身体羸弱,
期盼宁静之心,迫切涌动。
(2)原文:
Und er packte ein, was er so brauchte:
……
Wei?brot nach dem Augenma?.
译文:
打点行囊,取他必备,
……
白白面包,只需寥寥。
(3)原文:
Doch am vierten Tag im Felsgesteine
译文:
上路四天,巨岩夹道。
上述例子充分表现了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翻译特点。《老子流亡》是一首典型的西方叙事诗,译者在翻译时充分考虑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在保留原文中西方的叙事特点的同时,也赋予了中国诗歌的表达特色。也可看出,译者在翻译叙事诗《老子流亡》时,大量采用四字成语或者四字短语,使得译文在词汇层面达到了功能对等。在例(1)中,按照原文应直译为“当他七十岁时也已年老体衰,大师向往宁静”。谭渊中文在传达了原文基本信息的基础上,对译文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处理,译为:“当他年逾古稀,身体羸弱,期盼宁静之心,复又涌动。”由此可见,译者不仅完整地向目的语读者转达了原文的字面内涵,而且符合中国诗歌的语言特色与汉语表达习惯。在例(2)中,按照原文应直译为:“他收拾好路上要用的东西……目测需要的白面包”。谭渊翻译为“打点行囊,取他必备,……白白面包,只需寥寥”,可谓言简意赅,颇具古代诗歌所特有的语言美感。在例(3)中,“Felsgesteine”原意为“岩石、硬石”,可直译为“在崇山峻岭中第四天”,显然不够活泼、略显生硬。谭渊则译为“上路四天,巨岩夹道”,别有一番风味。“巨石夹道”是指左右都有巨石的狭窄道路,更加符合关卡的场景设置,形象地再现出老子出关时被关令阻拦的一幕。由此可见,谭渊在翻译过程中并没有完全按照原文的词汇、句法,他主要是追求翻译的动态对等。
四、在句法层面的理论应用
诗歌翻译区别于其他文学形式的译介,主要原因是在于诗歌本身所具有的语言特色。中西方对诗歌有着各自不同的传统和见解,这也给诗歌的跨文化译介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叙事类诗歌多见于西方诗歌,诗人擅长运用长短句;而中国诗人善于抒情,一般讲求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建筑美。根据功能对等和等效理论,在翻译时重现原文文本的意义是基础,应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思维方式和审美习惯。就《老子流亡》的中译而言,译者在选择合适的汉语表达方式的同时,应尽可能地体现中国诗歌的句法特征。在谭渊译本中,通篇均使用简单句,并多次运用增译、转译等翻译方法,力求保持句法格式上的整齐统一。
(4)原文:
Da? er nicht das letzte Tageslicht verl?re
Trieb der Knabe nun den Ochsen an.
译文:
小童赶牛,又上旅途,
暮色未沉,仍需赶路。
(5)原文:
Ein h?fliche Bitte abzuschlage
War der Alter, wie es schien, zu alt.
譯文:
此番请求,彬彬有礼,
老者老矣,岂能推辞。
(6)原文:
Und von seinem Ochsen stieg der Weise
Sieben Tage schrieben sie zu zweit.
Und der Z?llner brachte Essen( und er fluchte nur noch leise
Mit den Schmugglern in der ganzen Zeit)
Und dann wars soweit.
译文:
于是老者,翻身下牛,
老少二人,奋笔疾书,
关令备饭,左右伺候,
斥责私贩,亦不高声。
如此七天,大功告成。
(7)原文:
Dessen Name auf dem Buche prangt!
译文:
他的鼎鼎大名,已在书上闪烁!
在例(4)中,按照原文的句法特征应直译为“童子趁着天色未晚,驱赶着牛儿前行”,谭渊不仅根据中国读者的语法习惯调整了译文的语句顺序,而且依据功能对等原则对译文进行了部分增译,使得译文句式工整,语义到位。在例(6)中,为了能够更清楚地表达原诗内容,译者根据上下文具体语境,在译文中增添了“奋笔疾书”“左右伺候”二词加以说明。同时,“老少二人”“如此七天”原为一句,译者将两者进行分拆,使语义更为自然、贴切。除了调整语句顺序和增译法,谭渊在翻译时还运用了其他技巧。在例(5)中,译者将带zu不定式的情况状语比较从句转译为汉语中的简单句,“老者老矣”寥寥四字就完整地表达出原文中复杂从句所包含的涵义,可谓化繁为简,以少总多。在例(7)中,译者采用直译方式以保留诗歌的修辞手法。“prangen”意为闪闪发光、引人注目,谭渊将它译为“闪烁”,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知道,汉语的特殊性降低了原文的可译性,谭渊译本却兼具中西方诗歌的语句特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对等与等效翻译理论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五、在篇章层面的理论应用
从篇章角度来看,《老子流亡》一诗共计十三小节,每小节各由五个诗行组成。对等与等效翻译理论认为,译者的翻译思想应以目的语读者为重心,其首要任务是使译文能够为目标语读者所接受和理解,并产生与原文读者最为接近的阅读感受。这一原则既体现在词汇对等、句法对等上,也体现在篇章对等、文体对等上。同时,按照对等与等效理论,译者应充分考虑译文与原文之间的语用对等和形式对等。从上文对谭渊译本在词汇和句子层面的应用分析来看,也充分证明了在翻译活动时可以达到语用对等。我们知道,语言是承载话语意义的载体,文学作品尤其是叙事类体裁需要借助语言来描写人物、表达情感、再现主旨。然而冗长的叙事和乏味的描述又容易引发读者的阅读疲劳,因此,语言的音乐性则显得尤为重要。语言的抑扬顿挫、高低疾徐,不仅能够赋予诗歌以音乐、节奏上的美感,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诗歌的抒情效果。对此,谭渊译本一方面对原文叙事类诗歌的写作手法与篇章结构不做大的改动,保留了原作五行诗十三小节的基本构架;另一方面则按照中国诗歌的语言特色,在尽可能保留原文韵律及节奏的前提下再现中国诗歌文化的魅力,如语音的调配、平仄等。
综上所述,在中外交流日益频繁、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的文化背景下,大量西方文学作品输入中国。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科勒的等效关系对西方文学的译介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上面对布莱希特的德语版与谭渊的汉译本的对比分析,同样可以看到对等和等效理论在诗歌翻译中的重要影响。同时,本文主要从词汇、句法和篇章三个层面,对《老子流亡》的谭渊译本进行了个案剖析。经研究发现,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诗歌翻译,译者是以目标语接受者为中心,按照中国诗歌的文化传统和中国读者的审美习惯进行翻译工作的,这就使目的语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获得与原文读者近乎等同的审美感受。在词汇层面,译者以目的语读者的阅读感受为导向,选择最为贴切、自然和等效的词汇再现源语的信息,以求达到词汇对等的效果。在句子层面,译者考虑到中西方语言结构与思维方式上的差异,结合中国诗歌的语句特点与中国式的逻辑思维改编译文,并综合运用各类翻译方法,如增译、转译、直译、及转换句子成分、结构等,以求达到句法对等的效果。在篇章层面,译者尽量保持译文与原文之间的语用对等和形式对等,以求达到篇章对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英]杰里米·芒迪.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应用(第3版)[M].李德凤等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
[2]Eugene A.Nid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E.J.Brill,Leiden,1964.
[3]Werner Koller.Einführung in die ?bersetzungswissenschaft[M].Stuttgart:UTB GmbH, 1979.
[4]Brecht,Bertolt. Werke: Gro?e kommentierte Berliner und Frankfurter Ausgabe[C]. Berlin/Weimar/Frankfurt a.M:Suhrkamp,1989-1997.12.S.32-34.
[5]布莱希特.老子流亡路上著《道德经》的传奇[C].谭渊译.叶隽主编:侨易(第二辑)[A].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