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乌拉特民歌中民俗文化之物质民俗研究

2019-04-23赵红花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民歌文化

赵红花

摘要:乌拉特民歌是中国内蒙古地区的一项文化遗产,2008年申报为国家级文化遗产。乌拉特民歌,展现了乌拉特人民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精神生活等等,蕴含着丰富而生动的民俗事象。本文主要论述乌拉特民歌中两个主要物质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

关键词:乌拉特;民歌;物质民俗;文化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2-0133-01

一、引言

乌拉特,原属科尔沁蒙古部。明代以前游牧于呼伦贝尔草原北部。明,嘉靖年间(1521-1566年)科尔沁部迁至松嫩平原。于1633年乌拉特部归依后金。顺治五年(1648年)编为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烏拉特后旗三旗。清兵入关后受命西迁,迁至河套北岸,定牧于此。从此乌拉特蒙古人便在这片土地繁衍生息,孕育出独特的民风民俗,以其勤劳和智慧谱写并彰显着独特的历史风貌和精神风貌,民歌是其中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二、饮食民俗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茫茫的乌拉特草原,以她广博浩瀚哺育着剽悍朴实的乌拉特蒙古族人民。由于乌拉特草原这一天然牧场的存在,乌拉特人在广袤的草原上而生。由此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一)查干伊德(白食)

蒙古族称奶食品为白食,蒙古语称“查干伊德”,意思是纯洁、崇高的奶食品。奶制品分为食品、饮料两类。食品主要包括奶皮子、奶酪、奶油、奶豆腐、奶饼等等。骆驼的天然纯奶制成的品种繁多,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蒙古族食品中的上品,被称为“百食之长”。居家餐饮、宴宾待客,敬奉祖先神灵以及畜牧用品、锅碗衣橱等都有敬献奶食品之礼,蒙语称之为“萨处礼”。

乌拉特民歌中的《挤奶姑娘》、《放羊背歌》、《巴音哈太的牧民》、《草原之声》、《乌拉特草原难忘怀》、《我的蓝天》、《广阔的草原》、《草原牧羊人》、《模范牧羊人》、《牧马人的自豪》、《遥远的特尔格勒》、《黄羊戈壁》等便是真实写照。

(二)苏泰柴(蒙古奶荼)

蒙古民族喜好砖茶之习俗,究竟源于何时,无法考证。但是,在历史上砖茶得宠于蒙古族人民。据记载,清朝康熙时代,内地一些商人携带砖茶、米面、布帛杂物等到蒙古腹地,交换各种物产,其中除以米面、布帛直接易皮毛外,其余杂物均以砖茶定其价值。有时,砖茶价值急剧提高,有些商人深入偏僻地区以较少的茶,换取较多的畜产品,以一块砖茶,换一只羊,或一块砖茶,换一头牛的事也屡见不鲜。从那时起,草原上就产生了以砖茶代替全羊馈赠亲戚朋友的习俗。乌拉特蒙古族亦然如此。

(三)酒文化

“金杯”这支祝酒歌,是在蒙古族众多的祝酒歌中流传地域最广泛、使用频率最高的歌曲之一。蒙古族中间,无论男女老少,人人会唱。只要有客人来做客,在敬酒时一定唱,以示主人的敬意与祝福。酒杯,传统上应该是镶银的黄羊木碗,配以哈达。敬酒过程中的唱、敬、接、饮,都有一定的规矩动作。敬酒者:衣帽整齐,斟满美酒,先捧杯唱歌,后俯首敬奉。接受者:年龄不同、动作不同。但不管接没接杯子,都得等歌曲唱完后,才能饮酒。由于东蒙、西蒙及各地习惯的不同,程序和动作上会有一些差别。

三、服饰民俗

据考古资料证明,蒙古族的服饰与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是一脉相承。据《汉书·匈奴恸记载,“食畜肉”、穿“皮毡裘”的匈奴妇女的头饰与察哈尔妇女的头饰非常相似,而匈奴的服饰文化,又传给了鲜卑、柔然、突厥等北方游牧民族,当然也传给了蒙古族。而这些民族服饰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适应高原气候而产生。

乌拉特服饰最早在起源于明代后期,当时,乌拉特部落就以精湛的服饰制作技术享誉草原,形成了乌拉特服饰的男装雍容华贵、女装典雅细腻的特点。男子服装以礼帽、长袍、马靴为主,妇女则以头巾、长袍、马靴为主。

在乌拉特民歌《老师缝制的长袍》中:“老师缝制的长袍,学生节日的盛装……”,逢着节日或喜庆时刻,乌拉特人穿上手工缝制的独具特色的民族服装,以示尊敬。随着科技的发展,手工艺人越来越少了,独具特色的乌拉特蒙古族服饰缝制工艺有待传承与发展。

乌拉特蒙古民族服饰,是蒙古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从上古到蒙古汗国,从元、明、清至今,随着历史的发展,历代乌拉特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不断吸收兄弟民族服饰之精华,逐步完善和丰富自己传统服饰的种类、款式风格、面料色彩、缝制工艺等方面,创造了许多精美绝伦的服饰,为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增添了灿烂的光辉。2014年11月,“蒙古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作为蒙古族服饰的典型代表的乌拉蒙古族特服饰也将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猜你喜欢

民歌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畲族民歌:《朋友,请你喝杯酒》
谁远谁近?
传承 民族 文化
试论地方民歌演唱技巧的提高
什么是文化
穿花衣 唱民歌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
蜗牛与黄鹂鸟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