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寻行知教育
2019-04-23李林
李林
何为道?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故遵自然之序,依事物之理,为科学之法。问寻本真,明其所向,则行于道矣。教育,意为教化培育之道,而道在何处?
为何而教?
学以厚生,学生是学习人生之道,教育是为了让人生活得更好。故此教育应以生活为目的,以人为中心。生活即教育,为何而教?不是因为治人与治于人的差别,不是为了富贵功名,而是为了健康地生活、科学地生活、高雅而艺术地生活、劳动创造地生活、引导社会地生活。故此真正有意义的教育应是面对生活的,面向大众的,是放眼世界的,是联系历史的,是面向未来的;状态是行动的、前进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做学问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教育的目的同样如此。
以何为教?
生活是一部百科全书,教育要以生活为基础,“宇宙为学校,自然是吾师,万物即教材,众生皆同学”。教师要于社会中教,于自然中学,于实践中思。社会即学校,是一所活的学校,时时、处处、人人皆为教育。学校只可作为教育的驿站、文化的旅馆,只能暂驻、暂住而不可久留。学校应视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为课程资源,着眼于人的发展,立足于终身教育。文化更是教育的倚赖。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一方面,文化通过教育活动得以传递和深化;另一方面,文化通过教育发展得以丰富。
如何为教?
问题导向、循因究果、不断尝试,人人如此,探索不止,则科学兴盛。科学从自然中来,从行动中来。国人大多格物重于思,重温故而知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然于自然科学,反复实验则为智育进化之根本方法。智育以养成思想及应用能力为标准,探前人未明之理,求他人未解之法。落后则受辱,近代国之殇也。中小学实验课程的缺位,是应试之祸,更是教育理念的滞后。学生在学校和课堂不会忘却的才是有效的,能让学生形成不断学习、喜好阅读、勤于思考、善于审辨的良好习惯,才是学校教育的真谛所在。
教之为谁?
全面发展是教育质量的体现,而面向全体则体现教育的公平。人人生而平等,大众教育以人民为中心,教育公平是最根本的社会公平。教育应追求每个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民主犹如政治的青霉素、社会精神的维生素,因此教育要有民主意识,尊重个性,自由平等,才能产生文化的百家争鸣。教育普及,民族才有力量,民族的力量在于民众觉悟。全民教育是全面的、终身的教育,是融入社会、相互合作、开放吸纳、应用科技、创新创造的教育。教育不是为了适应现实,而是培养独立思考和自由的灵魂。人工智能时代,机器拥有像人一样的思维是正常的,而如果人像机器一样去思考则是可怕的。
何以为师?
师生共成长,互造就,教学相长。与学生亦师亦友应为现代教师的基本理念。时光向前,知识无尽,教师之责不在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在传授学法,让学生自得自动;以学定教,才是因材施教。老师应主动融入学生,研究学生,积极适应学生,而非一味强调学生服从老师;让学生成长于和风细雨而非狂风暴雨中。化人者为人所化。“只有不断进步的人才有资格教育别人。”学生是教师服务的对象而非获取名利的对象。
大学非大楼乃大师也。校长以思想引领,学校以精神为重。向自然学习,向社会学习,与社会相通,开门办学才享有更多的阳光,学校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才能得以优化。高尚的精神如山间明月、江上清风,教师的高尚精神是不可估量的财富。相同的学校环境,不同的精神面貌就是改变孩子人生的内驱力。孩子是未来和希望,精神层面的教育不可替代。对于教师,校长不能用人之长,便是自己之短,领导者有民主的思想才能助推学校品质的提升。
生当如何?
人生价值在于创造,生命的意义在于奋斗。有效学习在于探究钻研,体现自主的精神。学生是未来的栋梁,教会学生自我管理是教育的任务。有信仰之人当佩上无畏之斧、智慧之劍和金刚般的意志,才能所向披靡。学生当以科学的精神求知求学、以民主的精神融入社会、以高尚的人格及不屈不挠的精神应对环境。有健康的体魄、独立的思考、自己钟爱的事业才算一个完整的人。读书人应有动手实践的能力,任何工作有研究才有创新,劳力与劳心、双手与大脑,相辅相成,才能发展自我,科学用于生产才更有力量。
教育面对现实,才有引导社会的意义。教育的重心是调剂社会发展的药方,故不了解社会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教育强则国家强,真正的大众教育成就真正的民主社会,有真正的民主社会才有正义和自由的实现。文明发展自教育,我们行走于教育的旅途,凝望教育的天空,看星汉灿烂,观日月之行,有理之所依,有道之所存,当常思常寻!
(作者单位:江西省鄱阳县教育体育局)
□责任编辑 万永勇
E-mail:jxjywyy@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