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扣住核心问题 驱动深度学习

2019-04-23陈华忠

江西教育B 2019年3期
关键词:倍数物体三角形

陈华忠

数学课程改革强调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小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对自然与社会现象也有了一定的探求欲望,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启发与引导,吃透教材,精心备课。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数学学习活动,扣住课堂的关键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分析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充分感知,深度思考,深入体验,深度学习。

1.扣住关键问题,驱动深度体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就要求教师课前认真备课,站在学生的角度解读文本,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抓住问题的关键,凸显知识的本质特征,确保课堂教学的高效。从某种意义上看,“有价值的问题”成就了有效的课堂。问题是探究的源动力,当偏离或凸显不了问题核心时,学生就会事倍功半。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这节课的核心问题是“分类的标准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分类”。有了这些核心问题,教师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发现只要具有“共同的特征”的三角形就可以分为一类。这样很清楚地解释了为什么“一直、二锐”与“一钝、二锐”不能合为一类,只因为它们“共同的特征”不一样,所以分成三类。而以“有没有直角”为分类标准是不完全的。为此,核心问题的设置非常关键,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而这个“千里之遥”并不体现在解决问题需要的知识、技能上,而是体现在解决问题时的情感体验及与之相随的对数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上。

2.扣住疑惑问题,驱动深度思考。学生对问题往往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容易出现一知半解的现象。这时,教师要及时进行追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适时提问,不但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如在教学“认识二分之一”这节课时,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节:请学生在一个正方形纸上找[12]、[14]、[18],再观察比较得出[12]>[14]>[18],然后引导学生寻找规律,其中有一个学生回答:“我发现数越大那个数就越小。” 教师听后若立刻进行否定,这样学生的认识只能停留在浅层次的思维水平上。其实,教师及时启发引导就可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问道:“你发现哪个部分的数越大,这个数就越小呢?为什么?”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同一物体分的份数越多,表示每份的数就越小。这样及时提问,就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促使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扣住重点问题,驱动深度辨析。在数学概念教学中,不能仅靠直观表象使学生达到对数学概念的认识,而应找到教学的切入点,利用操作结果进行辨析,凸显概念的本质内涵,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一是让学生明白单位“1”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可表示一些物体,都可以看成一个整体;二是让学生获得更为丰富的数学探究活动经验,自我建构新知。 在教学[14]时,先复习单位“1”是一个物体,把它平均分成四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4];学生还用一块蛋糕、一个西瓜、一个长方形等来说明[14]的含义。如何突破到一些物体的[14]呢?如果只是简單地出示一些物体如8个苹果或12颗巧克力等让学生去分,并表示出[14], 许多学生能知道其中的一份就是[14],却不能了解[14]的意义。那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知识联系的深处,更好地突出这个教学重点与难点呢?我们做了如下尝试:只露出一角(三角形)占整体的[14],想象一下,它的整体会是怎样的呢?很多学生受已有知识经验的牵制,想到这个整体只是一个大的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露出的一角是它的[14];而揭开谜底看到的却是4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原来4个三角形也可看作一个整体。这给学生的冲击力相当大,原来一些物体也可以看作整体,学生顿时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了。再出示8个苹果、12颗巧克力,请学生找到它的[14],说说是怎么得出这个分数,它们的共同点在哪里?不同点又在哪里?通过不断地辨析、观察思考,从而深刻地理解分数的意义。

4.扣住拓展问题,驱动深度探究。数学知识内涵丰富多彩,许多重要知识潜藏在知识联系的深处,承载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当学生的活动经验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教师应通过唤醒、想象、再现、释放等环节,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注意合情推理,大胆验证,引导学生向知识的高峰攀登,向思维的深层次进发。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认识倍数与因数 ”后,练习教材第13页的第12题“找4的倍数的特征”时,要注意本题是一个探究性练习,意图是让学生采用例题探究“2、5和3的倍数的特征”的方法,通过操作、观察,学生发现:4的倍数也是2的倍数,可是2的倍数不一定是4的倍数。4的倍数的特征究竟看哪里呢?学生一时找不到路径。这时,教师“不经意”地提示:“4的好朋友是谁?为什么?”一语打破僵局。因为4×25=100,整百的数一定是4和25的倍数,大于100的数都可以写成整百加尾数;只要尾数是4的倍数这个数就是4的倍数,如536=500+36,1032=1000+32等,所以4的倍数的特征只要看这个数的末两位就可以。教师乘胜追击:你们又想到什么?这时学生的思路已打开了,很快想到8×125=1000,所以整千数一定是8和125的倍数,任何大于1000的数都可以看成整千数加尾数,因此一个数能不能被8整除只要看这个数的末三位。再通过验证,层层递进,思维不断深入。这种“生学”和“师导”的有机融合,引发学生创造性的思考,让思维向深度、广度延伸。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清市岑兜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倍数物体三角形
说说“倍数”
巧用“倍数的和”
同样是倍数,为啥还不同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如何表达常用的倍数
画一画
悬浮的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