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散文类文本研读的三条路径

2019-04-23汪智星

江西教育B 2019年3期
关键词:家家户户养花德国人

汪智星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语)一篇散文在教师的手中,如何借助“文本”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师对一篇散文的研读效果。教师唯有在研读中做到准确、到位,散文教学才有法,才有效。反之,错解、误解、偏解,都会导致学生不知教师所云,越听越糊涂。基于此,教师研读好散文类文体显得至关重要,摆在首位。第一步出了问题,后面的散文教学中涉及的教学内容取舍、方法策略运用都将成为“空谈”。如何做到散文类文本的有效研读呢?笔者以季羡林先生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的文本研读为例,具体阐述散文类文本研读的三条路径。

一、关注文本语言,引导品读散文的“味”

散文的研读,首先要关注其语言的独特之处——散文味。散文为什么不称小说,不称童话,或是其他的文体,就是因为散文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特点。散文语言自然、质朴,对作者而言,是其内心情感的自然流淌。创作时,往往是作者的一种“随心所欲”,而不是作者的“苦思冥想”。文中这样写道:“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读到这样的句子时,教师就会关注到首句“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原因有三:第一,想起了中国人种花的情景。透过“家家户户”一词,引导学生对比着中国人养花是喜欢花的人才养,不喜欢花的人不养,但德国人不一样,他们是“家家户户都在养”,在对比中引发读者思考。第二,德国人养花是为了给别人看的。因为他们“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这是德国人“家家户户”养花的真正目的。教师引导学生再对比,中国人养花往往是养在自己家的院子里,或是陽台上、客厅里,养花的目的是自己欣赏,而德国人养花却很“奇特”。第三,看语言文字表达本身。语言表达看似浅显、一般、通俗,却饱含着作者内心深处最想表达的情愫。作者对德国人这种“把自己种的花给别人看”的品质给予高度评价,最可贵的是,通篇不见作者一处“煽情”的语言,而是用最自然、最质朴、最真诚的语言在描述着,情感也随之自然、真诚地流露。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而言,读着读着,一切都懂了,一切都明白。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特别喜欢散文类作品,这正是散文类文本语言的最大魅力。

二、关注文本结构,引导感知散文的“形”

研读文本是教师整体把握文本布局谋篇中的重要环节,尤其到了高段,更需引导学生关注文体及表达方式。《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不长,全文不到五百字,篇幅不长,但文章的布局谋篇是极讲究的。如何研读?教师翻开文本时,首先选择的是对文本的通读。合上书本时,尝试思考: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文本,可以用哪一个字?从文本的前前后后,及文末“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教师定位于一个“奇”字。确定了这一文本的“核心”后,很快在读课文第二段时,从“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读出了“家中奇”;再读第三段时,从“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读出了“街上奇”;最后,读第四段时,从“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读出了“永远奇”。教师研读文本后,扣住一个“奇”字,拎出文本的结构主线:家中奇—街上奇—永远奇。如此,顺着这条主线进行教学,文本的结构立刻清晰、明朗。因此,教师在研读散文类文本时,把握文本的结构可以让学生迅速明白散文是如何讲究巧妙地进行“布局谋篇”的。当教师对文本的结构有了清晰的认识、理解和把握时,学生就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散文的“形”有着清楚的感知与把握。

三、关注文本情感,引导体悟散文的“情”

对于散文类文本而言,情感就像人体的灵魂。语言、结构是人体的骨骼、肌肉、血液、发肤等,而情感就是让这个“语言和结构”充满着生命和灵气的“魂”。没有情感的散文,如同行尸走肉,谈不上生命活力。因此,研读文本时,必须把握住文本表达的情感线。季羡林笔下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选自他的《留德十年》一书中。作者曾经在德国留学整整十年,十年里从未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对祖国母亲的思念之情极深。同时,十年的朝夕相处,作者对德国这片土地也结下了深厚情感,如他在回忆录中所说:“祖国是自己的母亲,德国是他的第二故乡。”后来,季羡林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在祖国母亲的怀抱里生活了四五十年后,再次踏上德国这片土地,却欣喜地发现德国人养花的习惯跟四五十年前一样。他为“第二故乡”深感自豪——四五十年前德国人是这样养花的,四五十年后德国人依然是这样养花的。德国是个优秀的民族,相信他们永远都会这样去做的。正如文中所说:“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耐人寻味的背后不正是作者对德国这个民族的高度评价与赞美吗?再看文末“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四五十年前,作者在德国常常梦见自己的祖国母亲,想得寝食难安。如今,作者也常常梦见“第二故乡”德国,这种思念也是深刻而甜美的。

关注文本语言、文本结构及文本表达的情感,是教师研读散文类文本的三条路径。教师唯有把准三条路径,才能把文本研读到位、准确,才能让课堂教学有效、出彩。否则,“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一切看似努力付出,最终换来的只有“徒劳”。可见,研读散文类文本,也是要遵照散文类文本的创作之“道”。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教研中心)

猜你喜欢

家家户户养花德国人
德国人的德式阅读
德国人的“方便”让人惬意
我爱养花
风往哪吹
养花
看看德国人的家庭界限感
乐在百日养花中
养花
家家户户用得上 不用洗洁精的去污“大力士”神奇万洁布 让我这个农民一年大赚特赚
平安到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