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民间舞创作探析

2019-04-23王飞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群舞民间舞劳作

王飞

摘要:作品《谷·雨》作为曲阜师范大学原创作品之一,在比赛中获得了可喜地成绩。本文从作品《谷·雨》入手,与同校不同作品《大鼓小妞》及同时期不同作品《磨》,在情节刻画、人物塑造等方面进行对比,从而探析当代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

关键词:《谷·雨》;群舞;当代民族民间舞创作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6-0072-02

2018年9月,在“山东省师范生技能大赛”上,笔者有幸观摩了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原创的当代民间舞群舞剧目——《谷·雨》。“谷·雨”二字给我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关于节气,是劳动人民生计的依赖。而剧目本身传递的,不仅仅是字面本体的意思,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它像是一颗深深植根于古老农耕文化土壤的种子,在编导和演员们的精心培育之下茁壮成长,运用山东特有的鼓子秧歌和胶州秧歌为主要表现手法,使之开出了那朵谱写齐鲁大地犁牛之子,生生不息的绚丽之花。

一、根

邓佑玲老师在《中国少数民族美学研究》一书中根据中国各民族纬度位置的差异将舞蹈审美模式分为三种类型。不同的类型因各自的审美心理和审美理想的不同又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山东地处华东沿海,自古积淀了深厚的农耕文明,土地则是养育他们,给予他们一切的“母亲”。常年的劳作,造就了他们坚韧不屈的品质,因此其动律风格优美而又有韧性。勤恳,坚韧的心理特征也就潜移默化的渗透到舞蹈当中。编导继承并夸张了这一风格特点,将山东人民的勤恳、坚韧与劳作时拉犁的形态有机的结合,形成了山东地区审美性格的承接。

值得说明的是,群舞《谷·雨》在坚守民间舞属性和风格的基础上,不排斥现当代元素,或者说有意为之,将现代舞的编舞技法融入民间舞的元素中,给人们带来了不一样的视觉享受。与之同时期,北京舞蹈学院田露教授编创的群舞《磨》相比,二者同是山东秧歌的体裁,同是回归人本身,同是讴歌人的内涵品质,不同的是,后者是纯民间舞蹈,而《谷·雨》非也。当然这与编导学习工作经历是分不开的。《磨》的编导田露是北京舞蹈学院的教授,主要教授民间舞风格课,是纯正的研究山东秧歌的教授;而《谷·—雨》的编导尹庚,山东四年的本科学习与后来浙江歌舞团的工作及其在大学任民间舞教师的的经历,使他自身既接受过山东民间地域风格性舞蹈的训练,又受到来自刘福洋舞团现当代舞蹈编创技法的熏陶,还有在民间舞课堂教学中的感悟。在这些条件的结合下,才成就了今天群舞《谷·雨》剧目的呈现。

一、化

在人物塑造方面,整部作品并无完全意义的人物形象设定,更多的是意象的折射与体现。演员们有时是一群劳作的男男女女,有时又是一幅映入眼帘的“画卷”背景,虚实相衬,远、近景交融,也更显出整部作品的与众不同。

编导从两个方面完成了对人物及形象的塑造,首先是演员的选择,整个群舞对演员选择,打破了以往的选择模式和标准,以“合适',作为最终目的,在这一点上,与群舞《磨》不谋而合。“条件好的,漂亮的不一定美,但美的事物一定漂亮,也许这些演员不是条件最修长的,但他们带来的真实状态和心灵上的美感正是整个作品需要的”田露老师这样说。是的,群舞《谷·雨》表现的是一群勤劳坚韧的“犁牛之子”,这样的选择方式使整个舞蹈更贴近实际,体现了编导的用心。其次,为了让演员们更好的融入并表达整个舞蹈的情感,编导常用语言进行启发,有时也加入演员们舞到一定状态,不由得做出的一些“编导”小片段,显得整个舞蹈更加接近生活现实,让人们一看就明白,也使节目少了些像《磨》一样,在结束后留给人们遐想的空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整个舞蹈表达的太过直白,少了一丝“留香'之感。

在情节刻画上,当下舞蹈创作更多在意的是舞美和服饰的华丽所达到强烈的视觉冲击,视觉冲击的效果达到了,但对于舞蹈本身来说也有点喧宾夺主的意味。而《谷·—雨》没有过多的运用舞美去刻意营造汉民间风格。舞美、灯光都十分的简洁,只是随舞蹈起烘托作用,那么在没有华丽布景和道具的情况下,编导又是如何将舞蹈的情节展现出来的呢?

首先是服饰,黑、棕黄色相间的色调,阔腿灯笼裤,及女孩头上扎着发髻,宛如一个个活灵活现的质朴山东劳动人民的形象。

其次在剧目伊始,高低错落的造型,一群青年,俯首环抱,眼睛注视着地面,不时几名演员作出拉犁的动作,偶尔换几人交替进行,不由得将人们关注的重点向编导的编创方向上引去,伴随着音乐的渐进,远景与近景跪卧的演员们先后此起彼伏的渐起,这一系列的“安排”给人以万物复苏之感,仿佛沉睡了一冬的万物苏醒过来,也已快到渐热之时……于是,只是这简单的一提,编导已巧妙的将人物,地点,初始时间以及事件交代的一清二楚。

第一部分:春之万物苏醒。

群舞描绘的劳作场景加上演员们不断重复着整个舞蹈的主题动作:“拉犁”,整个劳作的场面表现的淋漓尽致。

第二部分:夏之天降甘霖。

“轰隆隆”的雷声渐起,舞蹈进入第二部分——“夏”的阶段。

“是雨,是雨……”劳作的青年男女们不由得伸出那副布满老茧的双手,去感受这雨水,去接受这上天给予他们的恩赐,而音乐也变的舒缓,从她们的表演中也让我感受到了他们对上天这份馈赠的感恩之情。

第三部分:秋之丰收硕果。

秋天悄悄来临,享受了一夏的阳光雨露,大片的麦田翻滚着无垠的“金浪”。前景,辛劳的犁牛之子,望着这大片的金黄,喜悦之情无以言表;远景,其妻望着自己的丈夫也露出了那深情而欣慰的微笑。轰轰烈烈的秋收开始了,看着自己辛劳一年得来的果实,每个人都干劲十足。音乐渐进高潮,把整个舞蹈也推向了高峰,演员们由聚拢迅速散开,歇斯底里的呼喊,舞动着丰收的喜悦。渐渐的,音乐减弱,一位男演员从队伍中奔出,扑跪在自己“田问”,奋力的刨着黄土,又深情的捧起一杯伸向远方,这一伸,不再是黄土,而是希望……

第四部分:冬之回望春夏秋。

尾声,也就是舞蹈的最后一部分,舒緩而又深情的女声的吟唱,秋去冬来,一年的劳作也接近尾声,标志性拉犁的动作又一次再现,一人接着一人,蜿蜒曲折,生生不息……

三、果

“犁之子,力挽缰,大海潮涌,迎着朝阳,吾辈大任永担当”这是一所大学的校歌,这所大学的地理位置相对偏僻,是一所被渔村包围的学校,虽然它地处偏僻,却靠着自己的“勤奋和坚韧”,成为全国的考研名校,它就是作品创作的灵感来源一曲阜师范大学。

编导不只是为了编舞而编舞,他的创作来源和灵感都来自这座充满儒香气息的校园,整部作品是对这所大学的讴歌,更是对坚韧勤恳“犁牛之子”的赞歌。

与曲师大舞蹈系的第一部原创作品《大鼓小妞》相比,《大鼓小妞》创作来源是对学习我国非物质文化京韵大鼓的传承,而《谷·雨》的传承则上升到了精神的层。《谷·雨》与同期作品相同是因为它们都以脚下踩着的这片沃土为积淀,与其他作品不同的是,它打破了传统民间舞的界限,紧跟时代步伐。就像校歌里唱的那样,“我们会带着我们的文化遗产,中国精神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吾辈大任永担当”。

《谷·雨》在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并作为优秀剧目进行展演。在笔者看来,整个节目,或许动作还不够丰富,编排还不成熟,却饱含着曲师人的真情。相信,在接下来对整个剧目经过更加细致的打磨与完善后,群舞《谷·雨》会成为更加优秀的剧目。

静待花艳!静待果硕!

猜你喜欢

群舞民间舞劳作
论民间舞课堂教学的继承与发展——以“东北秧歌典型人物精品课”为例
辛勤劳作 吉祥人家
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外松内紧”的内涵与实践
群舞冲纪录
芭蕾基训对民间舞教学的影响
卢石磊的群舞教学剪影
舞蹈系成功召开“天津民间舞项目研究
——教材内容”展示与研讨会
酷暑劳作易受伤 “高温权利”需了解
谈群舞《东方红》构图中几何图形的变化之美
阅读理解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