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壁画的审美特征
2019-04-23汪倩
汪倩
摘要:中国佛教艺术主要以石窟艺术为代表,本文主要以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壁画为切入点,对敦煌莫高窟壁画中所留存的佛教壁画进行分析。研究该时期佛教壁画的审美特征,及所产生的主要原因,阐明该时期佛教艺术所体现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佛教壁画;审美特征;敦煌莫高窟
中图分类号:J21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6-0065-02
一、引言
佛教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东进入中土后,便以迅猛之势广泛的传播开来,后经过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吸收,逐渐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到隋唐时期达到高峰。在这发展过程中,佛学思想与中国历朝历代的社会意识形态不断碰撞,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内涵,形成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的佛教艺术,为我们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艺术遗产。其中佛学思想、佛教绘画形式、雕塑样式等佛教题材,影响了中国历代艺术门类的发展。
本文主要从敦煌莫高窟的佛教壁画进行深入研究,探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壁画的审美特征,以及所产生的主要原因,阐明该时期佛教艺术所体现的价值与意义。
二、佛教艺术的传入
早期,佛教美术在中国的传播与我国原本的宗教(神仙)信仰有一定的关系。从史料中可发现,佛教就是举着中国神仙的旗帜步入中国,依附在神仙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对于佛教的适应能力是无可匹敌的,从最开始举着神仙的旗帜步入中国,到六朝时期依附着玄學在知识分子中大规模的发展起来。可能正是这原因佛教才能在中国历代变革中顽强的生存下来,并发扬光大。当佛教艺术在魏晋南北朝时是最为多样化时期,本身在一个混乱的战争背景下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已成定局。佛教普度众生思想的传播给该时期经受长达多年战争流离失所的人民带来了精神上的慰藉,给了佛教更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各族统治者都想利用宗教来控制人民,进一步推动了佛教的发展。因而各类艺术形式、装饰等都体现出浓厚的宗教色彩,这已成为这一时期的时代特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对该时期艺术的影响巨大,其思想依附着玄学的发展进入上层社会,大批士大夫的参与,将佛教美术由墓室引向宫中与书斋,影响着当时传统绘画形式与雕塑艺术的发展,对该时期的艺术风格产生了很大程度的影响。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则更为多样化,同时由于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广泛发展,导致各地大量兴建寺院和石窟寺,促进了当时雕塑与壁画的发展,使得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得以保留下来。其中而石窟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艺术形式,给予现代人民见证历史的机会,这毫无疑问是值得我们去深刻探讨的。虽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及后期都出现过灭佛行动,大多数的寺庙被摧毁,现存的寺庙壁画少之又少,但石窟壁画仍有许多被保存下来,特别是甘肃一带石窟建筑最为集中,其中就包括敦煌莫高窟等多个世界著名的佛教文化遗产。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敦煌壁画的特征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敦煌壁画的特征大都是粗狂和抽象化,画面有着强烈的装饰感。作为敦煌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敦煌壁画的内容博大精深、气魄宏伟,题材涉猎广泛,它和别的宗教艺术一样,人和神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非常密切,壁画描绘了神的形象、神的活动以及神与人的关系,用来寄托当时人们迫切渴求的但达不到的愿望。
其中佛教壁画的内容题材大致可分为:
(1)佛像或人物题材:是指佛教崇拜的佛佗、菩萨、护佛神及供养人等形象;
(2)环境题材:包括动物、植物、山水形象及装饰图案画,这类题材往往与佛教故事题材综合出现,共同组织为一幅完整的宗教故事,主要起渲染故事情节、装饰石窟的作用;
(3)佛教故事题材:包括佛传故事、本生故事、因缘故事及后期出现的表现佛教生活的“杂画”,是以特定的故事情节通俗易懂地表现深奥的佛教教义。
其中本生故事则是表现最为广泛的绘画内容,主要是指佛陀“前生行善”的故事,如九色鹿舍己求人、萨捶太子舍身救虎、月光王施头千遍等。这些舍身饲虎、割肉贸鸽、守戒自杀等血腥画面作为佛教的传统题材,侧重宣扬宽容、苦修、自我牺牲等精神,与该时期混论的政治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予人精神上的寄托,成为壁画题材的主导内容。因缘故事乃是人民群众对佛的供养及表现佛的神通力量与佛有关的度化故事。主要有五百强盗成佛、迦旃延教老母卖贫等题材,这些经变画间接地表现了当时的现实生活状态,极大地丰富了创作的题材和内容。由此可见,敦煌壁画所表现的内容有很多种,其风格具有与一般绘画不同的一些特征。
由于该时期社会的巨大动荡,与政权频繁的更迭,因此该时期包含了多个朝代。虽每个时期所存在的时间较短,但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容小觑,其艺术形态也在各个时期不断的变化。由于时代的风尚不同,人物意蕴各异,在早期敦煌壁画中线描在壁画造型中的灵活运用,加之在其抑扬顿挫、灵动脱俗的韵律带动下,构成了早期敦煌壁画艺术的绚丽多姿和富于变化的律动之美。
莫高窟北凉时期的壁画,首先还是按照西域传入的艺术风格和样式来制作的。这一时期的莫高窟壁画艺术总体呈现出一种既朴拙狂怪、富稚气童真又清冷静穆的风格特点。粗犷狂放、富于张力的醇厚色彩依附于具有传统中国画特色的线描之上,给我们构建了一个既充满神秘又激情狂放的精神世界。由于地理环境因素,此时的壁画带有浓重西域风格。
北魏时期莫高窟壁画也在沿袭北凉画风的基础上,开始有了新的艺术特征。与原来圆脸、高鼻、半裸披巾的样式不同,人物形象开始整体变得更修长、曲线也更加优美、面容饱满、神态安详,向清秀样式发展。
与此同时,该时期壁画线描技法也越发趋于成熟,在造型中表现得更直接,呈现出圆润隽秀之感,中锋用笔,线条较之前更加细劲流畅、飘逸灵动,颇有秀劲古逸之气,表现出了极强的韵律感。
从北魏晚期开始,在中原、西域文化艺术的共同作用下,莫高窟壁画出现了西域式画风与中原式画风相互结合的风格特点,既有南北朝“玄学”思想影响下出现的褒衣博带、秀骨清像的中原画风又保留了最开始色彩浓厚饱满的西域之风。
当然,这一时期的壁画线描同时也受到了汉画像砖的影响,线条粗放道劲、质拙又不失细腻。北周时期,随着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进一步交流,西域画风与中原画风在敦煌本土文化中得到进一步融合,使得北周时期的壁画绘画形式在西魏的基础上产生了新的变化,同时也为隋唐时期壁画线法的形成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总而言之,早期敦煌莫高窟壁画表现形态随着社会文化的变更也在不停的发生着变化,它们的表现形式、感情真挚强烈、人物动态夸张、注重晕染的表现方法,都明显带有外来艺术的绘画风格。北凉时期简约生动、质朴醇厚的汉画风格,与婀娜多姿、色彩艳丽的印度风格共舞;北魏、西魏时期,南朝的“秀骨清像”与敦煌本土风格的融合;北周时期的面短而艳新风,与再次传入敦煌的龟兹旧式画风的共存,使得各种风格有机的结合起来,各极其妙的同时,也使得敦煌壁画艺术展现出其无限的生机。
四、结语
由此可见,从以上绘画题材以及表现形式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壁画形式是多样性的,佛教美术受中华文化的影响是非常明显。也可以说,佛教美术在传入的同时,石窟壁画的题材就已经开始了它的中国化进程,同时也深受该民族社会形态、思想的影响。这一时期石窟壁画处于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各个时期思想文化不断碰撞和交融下,在结合中华民族自身的思维方式、信仰意识下吸收其他民族和外来的风格样式,不断加以改造,最终形成了该时期的佛教艺术风格。也正因敦煌莫高窟以及其他石窟艺术得以保存至今,我们才得以了解到历史时期丰富多彩的佛教艺术。敦煌壁画作为佛教艺术的种类之一,其表现形式令我们惊叹。其丰富的内容代表着中国特殊的历史时期,也让我们了解到宗教绘画是如何发展,对我们了解壁画的艺术特点具有极其宝贵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