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图像学角度解读郭熙的《早春图》

2019-04-23李凤刘寒于月龙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图像学郭熙山水画

李凤 刘寒 于月龙

摘要:郭熙的《早春图》直观性描绘了北方早春山水树石的细致变化,画面中的主体松树蕴含并寄托郭熙的高洁、向往真山水的情感,贯穿画面的“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且将真山水人格化的比拟,人与自然高度融合;郭熙创作此画深得朝堂上下喜爱,传达王安石变法的成功即将来临的美好期许。

关键词:山水画;郭熙;《早春图》;图像学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6-0031-01

郭熙重视游历,对真山水观察体验,注意不同角度、季节、气候等条件所形成的变化,本文从图像学三层次分析郭熙的《早春图》,感受郭熙创作此画的真实感受、文化内涵及深层意义。

一、《早春图》画面直观式的解读

《早春图》运用远近法构图,描绘了冬去春来、大地复苏的变化,山间雾气浮动,阳光和煦,并穿插着行旅待渡等活动,整幅画呈现出一种“集大成”的态势。

画面内容具体包括画中巨大的主峰和分布四周的小山峰,以及山峰上的大小错落的松树:画面底部有农夫和渔民,左下方出现一只狗在迎候归家的主人,右边高于妇女的位置上渔夫们满载而归并仰望着高山;画面左侧更高些的位置上两个僧人沿着山路攀登一座侧峰;画面中部更高的位置有一位骑马的官员,身边还跟着两名随从,其中一个随从手指向高山。墨色整体呈现出由前景的浓重到远景的明快,松树由前至后逐渐变小。

二、《早春图》画面主体的内涵解读

首先,主体人物的数量是十三个,活动在树木两侧的渔艇乡民活动之中,人物的目光和运动的方向,呈现出从画面的边缘向内移动的趋势,总体上却朝向中间松树。将人物的活动及赋予的思想为山石树木服务,作为山水树木的一个点缀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颠覆了人物较多应该作为主要表达对象的创作理念,可以称之点景人物。十三个人物之间也贯穿着“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

其次,画面中的双松作为画面第一大主体,郭熙沿用松树所具有的高洁品质,赋予个人的思想内涵,具有了超乎于客体存在之外的人格化的内涵。郭熙绘制此作是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这一时期宋代文人雅士将松、竹、梅并称岁寒三友。双松连在一起象征一种祥瑞,作为国家强盛的吉兆,象征着统治者的美德足以一统海内,也可以视为两位志同道合的君子,正是因为皇帝拥有良好的美德,君子才会不断出现在世界,松树遍布画面,象征着君子分布在世界各处与皇帝的美德笼罩四方。比如吴石交在文章中提到这幅画中的松树具有人情化的倾向。

三、《早春图》创作用意的解读

郭熙绘制此作是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已属晚年72岁,也是创作比较活跃的时期。

《早春图》的创作不仅迎合了朝野中士大夫还有皇家人士的认可与欣赏,也是士大夫文人和王者的内心真实写照,还有山水画的功能,一定层面上扩大了郭熙此画的社会影响力,以其自身的艺术性与教育性反作用于社会及其他文人画家。

郭熙的画在当时颇受宋神宗的喜爱,邓椿《画继·杂说论近》中记载道: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熙作。得此专宠也是史无前例的。《早春图》作于熙宁五年(1072年),熙宁二年王安石便开始变法,熙宁五年郭熙创作了《早春图》,此时王安石的变法正在进行中,宋神宗大力扶持变法,画面的立意也正体现出作者居于画院显位,又有深厚文人修养的画家在变革时代的激动和对复兴国家的无限期盼,作品中旺盛的生命力正是以此为支撑的。

《早春图》当时用作厅堂的山水屏风,观看它的人就是宋神宗,画面主题也是宋神宗乐于看到的,这幅画所表现的不仅是大自然的早春,也可以说是变法的早春,是大宋王朝的春之梦,主题上更加契合当时的社会期望——变法成功的美好期望。

另外郭熙把儒家倫理政治关系融入到自己画学思想中,比如郭熙在《林泉高致集》中引用的古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早春图》同样起到宣传教化思想的意图,作画之意重要的不是画,而是画中所载之道,郭熙对儒家的教化原则念念不忘。

四、结语

联系当下绘画理论的著述与分析,应该勇于运用新颖的分析方式方法,不要因为古画分析过多就放弃,而是应与当时历史背景结合会发现崭新的一面,给予古画以新的阐释内容;在创作方面,坚持深入到真山水中,对真山水亲身感悟并描绘,郭熙便是很好的范本,这种严谨的作画方式是郭熙的人生涵养和认真对待艺术的体现,正是当下绘画创作者应该吸取的态度和做法。

猜你喜欢

图像学郭熙山水画
我来打开山水画
宗炳与郭熙“卧游”思想的对比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画技高超,皇帝变迷弟
梁楷《释迦出山图》之图像研究
陆俨少山水画谱 (五)
城镇景观建设视角下的环境设计手绘图像学研究
解析郭熙的山水画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