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相关研究综述
2019-04-23赵渊贤吴雨虹
●赵渊贤 吴雨虹
一、引言
内部控制和技术创新对企业生存发展的意义重大,在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创新”一词最早是在1912年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Joseph Alois Schumpeter(约瑟夫·熊彼特)在其专著《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的,当时这本专著的出版轰动了整个西方经济学界。在他看来“创新”就是:建立一个全新的生产函数,引入一套新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组合到生产体系中形成一个新的组合。同时,他提出了“创新理论”,该理论着重强调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他还指出了创新的五种情况,被后来的学者总结归纳为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创新、组织创新。而内部控制的首次权威性定义则是产生在1949年,美国会计师协会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在报告中指出:内部控制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组织机构的设计,另一方面是企业内部采取的所有有关相互协调的方法和措施。内部控制的这些措施不仅可以维护企业财产物资的完整性,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真实可靠,还能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帮助企业实现更高的管理目标。
在企业的制度框架和管理结构中,内部控制是由五个基本要素组成的综合控制体系。这五要素分别为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交流与沟通,以及内部监督,不同要素的不同强度都会引起综合控制体系不同层次的改变。内部控制体系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技术创新,只有当企业的内部控制与技术创新保持协同时,企业才能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因此,本文将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拟从内部控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入手,分析内部控制对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内部控制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以及内部控制对企业技术创新资金来源的影响,并对相关文献进行评述和总结,为今后更深层次的研究提供文献积累。
二、内部控制与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
(一)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分类
国内外的学者关于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分类有着不同的理解。Henry Chesbrough是开放式创新 (Open Innovation)理论的提出者,2003年他基于资源基础观和网络组织理论,从创新来源角度把创新划分为封闭式创新和开放式创新。傅家骥(1998)是我国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的早期开拓者和推动者之一,早在1998年他就创造性地提出了“基于中国国情的企业技术创新理论”,把技术创新分为自主创新模式、模仿创新模式和合作创新模式。他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家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组织产品生产要素,建立生产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产品技术系统,从而创造出新的工艺、产品,形成新的市场需求,建立新的组织的一系列过程。梅姝娥(2008)按照技术创新所需资源和能力的主要来源不同,将技术创新模式划分为:独立创新模式、合作创新模式和引进再创新模式。陈勇星(2012)认为随着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技术创新模式会按一定的发展规律演变:从模仿创新到合作创新,最后到自主创新。高展军(2005)和刘新民等(2006)按照创新过程中技术变化强度或程度的大小,将其划分为渐进创新和突变创新。姜辉(2018)以“中兴事件”为背景,深入研究了美国实行出口管制对中国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影响。他根据时事背景提出:将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模式划分为内部依赖型和外部依赖型,内部依赖型主要依靠企业自主技术研发和内部技术溢出,外部依赖型则以外部技术引进和外部技术溢出为主。
渐进性创新主要是以企业的现有技术为基础,从无数的小创新开始慢慢积累,通过改变部分产品来实现产品的部分创新,具有累积性、模仿性和周期性,逐步实现对现有技术的改善和提高。突变性创新(又称突破性创新)则是利用更多的资源投入,运用更具原创性和复杂性的技术知识,不会特别关注已被识别的客户需求,而是注重创造还未被客户认识到的新需求。目前,渐进性创新和突变性创新是学者们常用的技术创新模式类型,本文对创新模式的划分也借鉴此种分类方法。
(二)内部控制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模式
有些学者认为内部控制的管理控制方式会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王光远(1996)认为注重结果控制的管理者大多偏好风险规避,会相对减少企业R&D费用(research and development)和资本性投入,Druker(1985)、Goold 和Campbell(1987)认为如果实施结果控制,则要求绩效独立,将不利于信息资源的传递与共享,因此不利于激发企业的突破性创新,而是激发渐进性创新。李剑力(2010)认为过程控制属于一种长时间的控制,注重长期投入,利于突破性创新这种周期较长,且可以创造全新产品的创新模式。
有些学者认为内部控制的战略导向会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郭海(2006)通过建立企业家导向、战略柔性和自主创新关系的概念模型,分析得出:企业家导向能提升企业资源柔性,且主要利用能力柔性促进企业突变创新,但过分强调资源柔性会阻碍企业创新。孙永风(2007)从战略导向的角度出发,通过建立模型和假设,研究得出:企业家导向更注重突破式创新,提倡通过战略控制实施管理活动,而市场导向则更注重渐进创新,提倡通过财务控制进行管理。
有些学者认为内部控制机制会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刘新民(2006)通过理论分析建立了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与技术创新模式的理论模型,再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论:企业的内部战略控制与突变创新呈正相关关系,与渐进创新呈负相关关系;与之相反的是,企业的内部财务控制与突变创新呈负相关关系,与渐进创新呈正相关关系。杨建君(2014)基于管家理论,认为大股东和经理之间的情感信任与突变创新的选择呈倒U型关系,而认知型信任促进渐进创新的选择。张峰(2014)通过收集大量有关企业内部控制、企业组织内部信任、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这三方面的文献,综合利用文献整合法和理论分析法得出结论:在不同的企业内部控制模式下,企业的大股东和经理人之间不同的信任程度会对企业技术创新策略的选择产生不同的影响。郑毅(2018)以2010年至2015年五年来我国A股市场上的公司财务数据为样本,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进行剖析得出结论:在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中,经理人的自主权与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有显著关系,经理人的自主权越大,企业更有可能选择渐进式创新而不是突变式创新模式,同时,企业经理人的自主权与突变式创新呈不显著相关关系。
三、内部控制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
通过分析现有的文献可以发现,企业的内部控制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大致分为两种不同的观点,即“内部控制促进论”和“内部控制悖论”。“内部控制促进论”认为加强内部控制有助于企业合理分工、明确各岗位职责、构建良好的内部环境、提高办事效率,使得技术创新的实施更加规范化,从而提高技术创新产出率和企业技术创新的绩效。 (Simons,1995;Dougherty和 Hardy,1996;Verona,1999)。 支持“内部控制悖论”的学者坚持认为:企业内部控制的过度制度化往往会带来企业管理上的僵硬化,这样非常不利于企业实施灵活性较强的技术创新。同时,这种连锁反应所导致的矛盾又是不可调和的,因此必然会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Jensen,1993;Kaplan 和 Norton,1996)。
内部控制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分为: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其中,“中介效应”是指企业的内部控制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不是直接的,内部控制首先影响的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根据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来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业绩;“调节效应”是指在企业创新投入确定的情况下,企业的技术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内部控制的监督,进而提高创新投入转化为创新绩效的效率。
有些学者支持“内部控制促进论”,如许瑜(2017)认为具有良好内部控制的企业,其控制环境和治理效果较好,高管激励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方红星和金玉娜(2013)认为企业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增强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果,提高企业相对低层次、操作性工作的实施效率,抑制企业的非效率操作性投资,从而促进企业的创新绩效。李萍(2015)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内部控制可以促进企业R&D投资价值的产生,特别是在高科技行业和非国有企业,从而转化为企业的创新绩效。韩少真(2015)系统分析了内部控制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机理,认为内部控制从资源支持、缓解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和降低企业风险角度对企业技术创新都具有积极作用。
当然,也有学者支持 “内部控制悖论”,如Ribstein(2002)认为内部控制会让企业员工有束缚感,从而影响员工的创新精神和积极性,不利于提高创新绩效。普华永道对美国SOX法案实施后的经济后果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首席执行官(CEO)认为当前面临的财务惩罚过于严格,并表达了不愿承担创新过程风险的强烈意愿。Solomon和Brian-Low(2004)以及 Zhang(2007)认为内部控制会增加管理者获取隐性收入的暴露风险,从而减少技术创新项目的投入,因此导致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不佳。张娟 (2016)基于方红星和金玉娜(2013)以及李萍(2015)的研究成果,通过对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分组实证检验发现:对于创新活动较活跃的公司来说,内部控制主要发挥中介效应,且会增加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但不能提高创新绩效;对于创新活动水平一般的公司来说,内部控制主要发挥调节效应,并且会阻碍技术创新投入,不利于提高创新绩效;对于创新活动消极的公司来说,内部控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不显著。刘培娟和史璇(2018)支持了这一观点,发现内部控制与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呈负相关关系,而企业产品市场竞争情况减弱了这一消极影响,而企业社会责任则没有明显证据对两者关系有影响(史璇等,2018)。
四、内部控制与企业技术创新资金来源
企业内部控制的控制对象有人、财务和信息等,其中资金控制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对象之一。对于技术创新企业来说,投入充足的资金是企业创新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和有效保障,创新资金的来源和有效使用密切关乎着企业实施技术创新的效果。因此,内部控制也会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资金募集方式的选择。本文将从内部融资、股权融资、债务融资、政府补助四种不同的技术创新资金来源分别对文献进行梳理。
关于内部控制与企业技术创新资金来源,Hall(1992)、Hu(2001)和解维敏(2009)均发现企业的现金流水平会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资金,但他们都没有有效回答 “企业更倾向用谁的钱创新”这个问题。而罗绍德(2009)指出在一般情况下,根据优序融资理论,企业在进行投资和需要筹集资金时,会依次选择内部融资、债务融资、权益融资。把内源融资作为首选项是因为其不需支付相关费用,受限较少。同时,任元明(2014)也认为企业在R&D投资方面,外部资本成本高于内部资金成本,会尽量减少使用外部资本。因此,大部分企业在有效的内部控制下,会优先考虑使用内源融资方式筹集技术创新资金。
唐清泉和徐欣(2010)、李汇东(2013)、汪晓春(2002)认为由于技术创新有风险高的特点,因此创新投资会比其他投资有更高的风险溢价,同时企业内部经理人与外部投资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问题,又会进一步提高企业外源融资的成本,所以企业更依赖于低成本的内部融资。同时,在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这两种外源融资渠道之间,企业可能因为债权融资后续还本付息现金流压力大而选择出售股权的方式进行技术创新,同时债权人也可能因为缺少固定资产抵押而不愿为企业创新项目提供所需资金。此外,在国家相关优惠政策下,为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政府会给予企业相应的补助和补贴,因此,政府补贴也可能成为企业创新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谢海娟和金灿(2018)采用数据包络法从企业研发投入和产出衡量企业创新能力,发现政府科技创新补助提高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而且内部控制对这一影响具有正向的调节作用。沈辉(2018)则对比分析了不同融资渠道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发现内部融资、权益筹资、政府资助显著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而企业规模和管理层持股反而抑制了企业技术创新。
五、文献评述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运用数理模型、实证分析等各种方法对内部控制和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已取得了重要成果,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影响技术创新提供了理论来源和基础,为企业创新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本文基于内部控制理论和技术创新理论的视角,运用文献分析方法研究了相关现有文献,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评述。
(一)内部控制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模式
国内外的学者们研究认为内部控制的各个不同方面都会对企业技术创新模式产生不同的影响,比如内部控制的管理控制方法、战略导向和机制设置等。企业采用内部财务控制、市场导向、结果控制或给予经理较大的自主权,都会导致企业偏向选择渐进性创新,而选用内部战略控制、企业家导向、过程控制或给予企业经理较小的自主权则会偏向突破性创新。
虽然,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重要成果,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提供了理论来源,但是国外的研究较多是基于国外企业所处的行业或者企业本身的实际情况,国内外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环境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这些研究成果很难应用到我国企业的实际中来,不能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给予明晰的指导。国内的研究虽然是基于我国企业的现状,但是大多基于具体企业的实证研究,理论与实际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也不能对我国企业内控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提供准确的指导。所以,随着全球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企业所处环境改变,内控对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的影响也需要更进一步的分析研究,比如内部控制与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之间的作用机制和影响机制、哪些因素会影响到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公司内外部治理机制如何影响到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
(二)内部控制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
关于内部控制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问题,国内外的学者分为两派,大多数学者支持“内部控制促进论”。他们认为拥有良好内部控制制度的企业,内控制可以抑制企业非效率投资,促进企业进行效率投资,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但也有部分学者研究探讨了内部控制作用的短板,他们着重考虑内部控制对企业管理层的影响,认为实施较高程度的内部控制会约束企业员工和管理者,不利于提高创新绩效。因此,内部控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到底是积极还是消极的,学术界还没有定论,这主要是由于内部控制和企业技术创新绩效都受到内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进一步梳理内部控制和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作用机制,离不开对内外部影响因素的探索,需要进一步的证据来验证。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的实施建立有效的治理机制提出可靠证据,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三)内部控制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资金来源
大多数学者一致认为在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下,因为技术创新的风险较高,且极具不确定性,根据优序融资理论,企业会优先选择内源融资,其次才会选择债务融资方式,但有的企业会因为债权融资后续还本付息现金流压力大而选择出售股权的方式进行技术创新。最后,政府补贴作为一种新型的对企业创新的补助方式,也正在被学者们探讨,且得到政府补贴对企业的创新投入具有显著影响的结论。综合以上的现有文献,国内外学者考虑了内部控制对这四种企业技术创新资金来源的影响,但没有进一步分析不同来源的创新资金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和效率的影响,内部控制又在其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这将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国内外关于内部控制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已经有几十年历史了,且国外比国内的研究开始得早一些,我国现阶段正处于不断探索并尝试运用到企业的阶段,因此,国外的重大研究成果是我国进行研究和应用的重要参考资料和宝贵经验。但是,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需求以及制度背景,国外的文献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参考辅助作用,更多的是需要结合我国具体情况来分析。我国的国有企业占我国企业的很大一部分比重,相对于国有企业而言,非国有企业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技术创新是他们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更渴望通过技术创新来提升企业自身价值,两者对技术创新的动机不同,内部控制对两者的影响也会不同。因此从产权性质出发,分别研究不同产权主体内部控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作为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方向之一。
同时,在现有的文献中,大部分都是考虑内部控制的机制或战略导向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式选择、绩效、资金来源、创新能力等的影响,而从企业创新风险管理角度考虑,分析内部控制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文献甚少。这可以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企业更加了解内部控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帮助企业进行准确合理的创新决策,完成技术创新活动,提高经济效益。
六、总结
本文通过对内部控制和企业技术创新相关文献的梳理,从内部控制对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内部控制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和内部控制对企业技术创新资金来源三个方面将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并从这三个方面对未来研究的方向进行展望,为进一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在当前发展转型的社会背景下,企业技术创新决策作为企业的重大发展战略,直接影响到企业健康成长和传统企业的转型发展,企业不同的内外部治理环境和创新动机,都会显著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决策,厘清企业技术创新策略的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对于企业价值创造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