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南地区裂褶菌栽培技术要点
2019-04-23马琳静方晓红吕彦飞王满盈白明峰王栓成
马琳静 方晓红 吕彦飞 王满盈 白明峰 王栓成
(南阳市农业科学院,河南南阳473000)
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又称白参、树花、白花、八担柴等,隶属于真菌门,担子菌纲,伞菌目,裂褶菌科,裂褶菌属(Schizophyllum)[1]。裂褶菌食用价值高,质嫩味美,具有特殊浓郁香味,中医理论认为,其性平,具有滋补、镇静作用[2]。裂褶菌在食品工业、医药卫生、生物化学等方面应用广泛。
裂褶菌人工驯化栽培成功,始于云南昆明云蕈科技开发公司、辽宁朝阳全禾菌业等,于2006年商品化栽培成功,获得了理想效果[3]。目前豫西南地区裂褶菌主要栽培方式为房(棚)内多层架立体袋栽,春秋两季可连续生产4~6茬[4]。现将其栽培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1 环境条件
应符合NY/T 5010的规定,发菌环境要求适温、干燥、避光、通风。
2 栽培房(棚)要求
房、棚高2.5 m,每棚250~300 m2,竹木为骨架。棚顶盖黑色薄膜加草帘,四周用遮阳网围护;棚内搭摆袋架,架宽90~100 cm,分设架床7~8层,层距25 cm。棚内地面整平夯实,铺上细沙。
3 栽培季节
裂褶菌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从接种到采收仅16~20 d。最佳栽培季节为春栽2-6月,秋栽8-11月,每年安排生产4~6茬。
4 栽培管理技术要点
4.1 培养料配制
栽培料配方:木屑(或玉米芯、甘蔗渣、香菇菌渣)60%,棉籽壳20%,麸皮20%,石膏1%,生石灰0.5%。料含水量60%,自然pH。
采用优质、新鲜原料是高产的必要条件。先把各种原料混合拌匀,加水搅拌。测量料水分最简单的方法:用手攥握一把原料,指缝间有水印出现,但不能滴水为宜。原料不同,吸水量也不同。锯末吸水少,料水比在1∶1.1~1.2;甘蔗渣和玉米芯吸水量较多,料水比在1∶1.3~1.4。当天拌的料一定要当天装袋灭菌,不能过夜,以免因温度上升料酸败。
7层架式栽培,采用短袋(15 cm×26 cm)装料,每袋装干料300 g;或长袋(12 cm×55 cm),每袋装干料600 g。
4.2 灭菌
培养料装袋后及时灭菌。常压灭菌时4 h内温度要达到100℃,保持24 h。锯末原料要延长灭菌时间到30 h。高压灭菌时压力0.12~0.15 MPa,温度121~124℃,保持1.5~2 h。灭菌后,待料温降至室温时取出,放入用0.5%石灰水消毒的室内。生石灰应符合JC/T 479的规定。
4.3 接种
选择有资质的菌种场提供的菌种,其生产过程符合NY/T 528的规定,质量应符合NY/T 1742的规定,菌种菌丝满袋不超过10 d。
4.3.1 接种前消毒工作
菌种袋用0.5%高锰酸钾水溶液或专用消毒液,将菌种袋口洗干净,注意消毒药液不能流入菌种袋内。消毒后菌种及时放入接种室,晾干。接种室喷洒0.5%的石灰水,消毒30 min。剪刀、盛种容器等器皿,用0.5%高锰酸钾水溶液或75%的乙醇(酒精)溶液消毒。乙醇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二部的规定。
4.3.2 接种
工作人员双手用75%的酒精溶液消毒后,戴上无菌手套。灭菌后料袋需冷却至26℃以下方可接种。接种时严格进行无菌操作,长袋打5~6个接种穴,接入菌种后用胶布封口(图1)。短袋拔出袋口棉塞,接入菌种后棉塞复原。接种后用聚乙烯或聚丙烯塑料薄膜覆盖料袋,所用塑料薄膜应符合GB 4806.7的规定。
图1 接种
4.4 室内养菌
接种后袋摆放于培养室层架上或平地垒叠避光培养菌丝,待菌丝长到8~10 cm及时摆袋出菇,否则因菌丝长满袋而生命力衰败,严重影响后期出菇产量。菌丝生长期管理要点如下。
4.4.1 菌丝生长期温、湿度管理
菌丝生长期温度控制在22~26℃,空气相对湿度70%以下;门窗遮阳,后期给予散射光;每天通风2次,更新室内空气。室内养菌期一般7~10 d,袋壁上菌丝浓白密集,手指按压菌袋有凹陷时,即可移入出菇棚。
4.4.2 杂菌检查与处理
菌丝生长期注意观察袋内菌丝生长情况,经常检查菌袋,发现杂菌感染应及时将感染的袋拣出深埋。
5 出菇期管理要点
5.1 水分
菌袋进棚上架后,穴口向上,盖膜保湿,当菇蕾稍有分化时揭去盖膜。子实体发育生长期,每天早、中、晚喷雾状水1次,保持空气相对湿度85%~90%。每天喷水时,注意揭膜通风。
5.2 温度
子实体分化和发育以12~25℃最适,低于10℃成熟期延长。
5.3 光照
原基分化子实体时,栽培房(棚)内要求空气新鲜,光照300~500 lx,后期给予散射光;每天通风2次,更新空气。
5.4 出菇
菌袋开口后4~6 d原基形成。短袋栽培拔出袋口棉塞,拉直袋膜出菇;也可采取袋壁四周每隔8 cm用刀片划1~2 cm的出菇口,然后将菌袋立式摆放形成多口出菇。
从接种到采收第一潮菇在25 d左右。整朵幼菇长出时呈现圆形白色疙瘩,随着幼菇慢慢生长,原基开始分化叶片。此时每天喷水2~3次,并根据天气情况,阴雨天少喷或不喷水,晴天或刮风天气可多次喷水,以利保湿。温度要求在8~26℃,最佳出菇温度为18~25℃,应采取灵活的管理措施保持最佳出菇温度。通风要求:气温高时通风时间长,气温低时白天通风,夜晚保温。
6 病虫害的防治
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原则,优先使用农业、物理、生物防治,配合使用化学防治。每采收一批菇,采用生物制剂熏蒸的方法预防病虫害的发生,尤其要及时预防螨虫的大面积为害。具体用药预防时要有专业人员现场指导,切记不可滥用药物。
7 采收
7.1 采收标准
当子实体叶片平展时即可采收。要求朵形完整,圆正,菇脚干净,整朵菇直径8~12 cm,叶片长度3~5 cm(采收前停止喷水,以免因脆断损坏朵形)。叶片过长会失去营养价值和商品价值。过于成熟的裂褶菌会产生(弹射)孢子粉,不仅使菇体变轻,还会大量消耗菌袋营养影响下一潮菇的产量。
7.2 采收方法
采菇人员必须要符合食品工作人员健康标准,保持良好个人卫生,采菇时穿专用衣帽和佩戴专用手套。采菇时用锯齿小刀从基部切下,并除净基部培养基与杂质。采收的菇放入聚乙烯专用塑料筐(质量符合GB 4806.7的规定),并保持菇体干净卫生。
第一潮菇采收后停止喷水2 d,清理出菇口,以利于菌丝恢复生长,然后照常管理;7 d后产出第二潮菇。管理得当一般可长2~3潮菇,总生物转化率40%~50%。整个出菇周期为两个半月,每袋可产鲜菇0.5~0.6 kg。
8 初加工
8.1 鲜品
鲜品用塑料膜盒和保鲜膜包装,在4~5℃低温下可保存 12~14 d,5~10 ℃下可贮藏 8~9 d,超过12℃,只可贮藏4~5 d。
8.2 干品
干制时,烘房起始温度宜在40℃,每隔1 h上升5℃,直至上升至60℃烘干为止。鲜干品比例为4∶1。
干品用双层塑料包装防潮、防鼠、防虫、防蛀,存放在干燥仓库待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