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都市传说中异化角色的形态特点与动漫设计意义的研究

2019-04-23刘克华张可馨

艺术设计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异化都市动漫

刘克华 张可馨

一、都市传说发展的背景

从理论上首次界定了“都市传说”这一新民俗学体裁的是美国民俗学家J·H·布鲁范德,他将都市传说定义为:“带有讽喻意味或神奇色彩的、新近发生(或未经证实)的现实故事……”①都市传说基本是由一个个小故事组成,一部分带有恐怖和惊悚的色彩。本文中的异化角色指的是都市传说中除普通人以外的活动主体。日本都市传说中的异化角色一部分来自于传统的妖怪群体,一部分来自于都市传说本身的故事创造,都带有日本独特的文化特质。

日本都市传说兴起于神秘文化(オカルト文化)。神秘学文化于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经济快速增长期发展起来,并使大量的相关创作出现在小说、漫画等娱乐文本中。灵异、恐怖都市传说、超能力、异次元等元素大大地影响着后来的创作。

都市传说的创造和传播基于两个方面:口口相传和新兴媒介的作品创作。口口相传的日本都市传说往往具体到一个城市的具体街道或者建筑物。这是日本“实话系”都市传说的传统:用暧昧的语言表达“这个故事就发生在你的身边”,营造出真实发生的氛围。这个模式影响了日本人讲故事的习惯。加上因多发地震和海啸,日本人的不安全感和恐惧感使他们认为即使在安定祥和的环境中,哪怕是青春洋溢的校园中,也充满了恐惧和危险②。新兴媒介的创作给予了都市传说新的生命力。新兴媒介的创作包括轻小说创作、电影创作和动画、漫画创作等。如日本作家安达宽高以笔名乙一,创作了大量的传说类作品如《夏天·烟火·我的尸体》《GOTH 断掌事件》等。著名日本恐怖漫画家伊藤润二创作了大量以传说为题的恐怖漫画如《富江》《人头气球》和《溶解教室》等。这些作品有些是以现有的都市传说为灵感,有些是以生活中的小事为契机,反向而行,创作出了很多恐怖灵异又耐人寻味的都市故事,其中的经典异化角色为当代观众所熟知。

二、都市传说异化角色形态特点

1、以女性受害者居多

都市传说中的异化角色多为女性受害者,如裂口女、厕所里的花子、《怪化猫》中的猫妖、《地狱少女》中的女主角阎魔爱等。最有名的都市传说异化角色是裂口女:留着长直的黑发、戴着大口罩的女人,口罩下是开裂到耳边的嘴巴③。“テケテケ”④故事中的佐知子也是女性,因冤死不仅无人问津反遭笑话而变成幽灵。⑤校园传说中的“厕所里的花子”⑥也是女性形象。裂口女是整形手术的受害者,整形手术失败因此性格扭曲化作恶灵去伤害孩子;而佐知子变为只剩上半身的女学生幽灵,死后甚至还要被当作谈资和消遣的对象,因此怨恨那些抛弃、取笑自己的人们,夺取他们的双腿并杀害他们;而花子更是可怜,只是小学生,正当活泼可爱天真烂漫的年纪,却在最熟悉的校园中被同学欺凌而自杀(一说被虐待致死),因此游荡在校园中伤害学生。

2、以人变成的恶灵居多

都市传说多为恐怖惊悚故事,其中的异化角色多为幽灵怨灵,他们原本大多是人类,因为事故、疾病、战争、犯罪而亡,作为受害者无辜且充满了怨怼与愤恨,因此死后变作凶恶残暴的怨灵,去报复伤害自己的人。这些异化角色虽因报复众人而作恶多端,却在故事中各有自己的冤屈和怨恨纠集在心中无法散去,可恨、可悲又可叹。他们存在的理由、所犯的罪孽和他们从生前到死后的种种境遇都体现了人心的阴暗面和社会的差别待遇、偏见、霸凌等不公平。人们通过这些故事,塑造出情感复杂的都市传说异化角色,宣泄不可言说的、压抑在心底里的负面情绪。日本都市传说中的怨灵主角都有着细腻的情感,他们带有哀怨、悲情、执着的色彩,并通常以凄幽、安静的姿态出现,往往不用剧烈的动作和过多的语言,却表达其内心的悲痛欲绝。

3、特征固定真实感强

都市传说往往发生在新近的、有具体时间的都市圈中,尤其是与死亡密切相关的、容易引发恐怖联想的医院、墓地,或昼夜气氛反差极大的道路、公园、学校等。异化角色衣着和外貌上的细节设计符合日本都市女性及学生的日常形象,如裂口女的风衣、口罩和黑色长发、厕所里的花子的白衬衫配红色背带裙等。都市传说探讨的话题一般与当下社会矛盾的热门内容息息相关,如整容、霸凌、暴走族、都市犯罪等。这般由些许真实的都市生活片段夹杂着暧味不明的灵异内容构成的都市传说,因其异化角色特征固定逼真、故事设定现代感强、具有普遍性,所以显得贴近现实、富有真实感。

简而言之,日本都市传说中的异化角色,一方面秉承着“实话系”现代传说的规范,通过恐怖传说的方式,诉说着对生前境遇的不满和怨恨及对社会的批判和反思;另一方面,在动漫、轻小说和电影等艺术形式的帮助下,都市传说故事慢慢演变成为一种消费符号,异化角色也更多元,在满足年轻人审美口味、取向的同时,满足了商人盈利的需求。

三、都市传说中异化角色在动漫设计中的意义与价值

随着内容的演变和日本动漫观影人群的迭代,都市传说类动漫作品逐渐由恐怖故事转变为以都市传说为框架,以魔幻、科幻、异世界等题材为内容的新型都市传说故事。新型都市传说脱离了沉重的恐怖感,增加了碎片化信息和流行元素。纵观2009年到2019年1月的十年新番动画作品,都市传说中的异化角色从单一的怨灵、幽灵,转变为以科幻、魔法等为基础的新型混合型异化角色形象。

1、混合型异化角色形象顺应多方面观影群体

自2010年后,都市传说类型的动画作品从恐怖题材转为以灵异、奇幻、战斗和悬疑等为主的题材故事。变化迎合当代10到20岁的动漫观众的审美:喜好有成长、青春、超能力(科幻超能力和魔法超能力)元素的作品。相应的动画作品中的异化角色形象也从幽灵拓展到以人、兽、器物、科技力量等为主的混合体。

从上表可以看出,以灵异恐怖为主的都市传说故事,多集中在2010年之前制作的动画中。2010年之后,除了传统的恐怖都市传说作品外,新一批新型都市传说作品开始崛起,如《无头骑士异闻录》、新房昭之的《物语系列》《血界战线》和《不吉波普不笑》等。

2010年后制作的恐怖类都市传说动画作品中,异化角色仍以幽灵怨灵为主,而故事却多以探案解密为主题,并向其他类型延伸。而新型都市传说则风格更广,代表作《无头骑士异闻录》中,都市传说异化角色是狂放不羁、正义怪诞的英雄形象;另一代表作《物语系列》中,异化角色种类丰富,有西方吸血鬼、东方传统猫妖,也有一大堆作者西尾维新创造的如幽灵迷牛少女、怪异凤凰拟态少女、初代怪异杀手等幻想形象⑦。

新型都市传说异化角色形象消减了奇异形,依靠基本的二次元人物形象,突出在人物形象基础上对服装、发饰、机械身体等元素的设计和改造。新型日本都市传说动漫作品的变迁,体现着日本动画风格的演变之道。日本动漫形象通过创造动漫偶像去解构神话、重塑梦想⑧。日本动漫角色拟人化倾向严重⑨,直接影响到日本新型都市传说中的异化角色形象设计。据上文总结,满足动漫群体喜好的设计更加偏重于以人为主体、以其他元素为辅的设计。这一方面保证了二次元文化中的“萌”系标准,一方面简化了设计难度,形成日本动漫的设计风格之一。

图1:《不吉波普不笑》中的幻影死神黑和不死少女“炎之魔女”雾间凪

图2:《血界战线》中的神之义眼、半鱼人、血锤共生者、音速猴子和异界居民

2、幻想情境下青少年青春生活的体现

新型都市传说作品的主角多为学生,其内核是青少年的幻想之旅,其中的异化形象为营造青春幻想世界服务。新型都市传说的主题转变为表现青少年的校园生活、都市生活等,从青春和成长的主题入手,结合灵异、异世界、魔法和科幻等元素构建新的都市传说故事。

2019年一月新番《不吉波普不笑》以校园传说幻影死神Boogiepop(不吉波普)为开端,在校园传说的框架下,通过宇宙生物的进化和人类对其复制品的失败制作,探讨了人性的善与恶、日本文化中从众心理的胆小与冷漠。不吉波普的形象是头戴高帽身穿斗篷的黑色少女,类似魔女,也是中学生少女宫下花藤的第二人格。这个第二人格并没有被设定成宫下花藤的病态人格,而是一个自由的意志个体。《物语故事》对青春和成长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其中创造了很多异世界的种族和另类职业如怪异专家,通过光怪陆离的怪兽和经历,编织出一幕幕怪异的青春之旅。每个故事在支离破碎的表象下是对生命和成长的思考。

新型都市传说的价值在于,它借用传说搭建了一个都市、校园幻想生活。这个幻想生活是消费的主体,是当代图腾信仰的替代品。现代神话瓦解,取而代之的是自我梦想的创造。日本动画角色创造的是偶像经济和消费符号⑩。日本动漫角色形象的设计根据的是“物语消费”⑪的理念:把物语(故事)本身当做商品,重点把其中角色打造为包含精神寄托和民族象征的商品。新型传说故事的青春性来自于日本动漫形象的消费属性,新型都市传说中的异化角色形象结合魔幻、奇幻、科幻等元素,以各种素材为原型,编织青少年的奇异之旅。

3、设计创作受到全球化经济影响

新型都市传说的另一个特点是跨国界的创作思路。日本动漫角色本身就因拥有“世界通用的面孔”而具有很强的自我扩张性。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都市传说的异化形象把西方和本土的神话加以结合和扩展,结合轻小说、游戏等媒介扩展世界观,并通过想象力丰富异化角色形象,让作为消费符号的新型都市异化形象兼具先进的科学发展载体、日本式的价值观念和民族精神特点⑫。

近十年的新型都市传说作品包括《物语系列》《灵能百分百》和《血界战线》在内的奇幻故事,都存在着跨国界的传说创作思路。《物语系列》中的主要形象综合了西方和亚洲的传统神妖文化形象,为揭秘和奇幻奠定了基础。《血界战线》利用科幻元素,创造了充满神秘组织和都市传说的共生新纽约城。故事通过代价赋能的方式赋予了主人公神之义眼,结合科幻元素,打造了新型的异世界种族,其中有来自西方的吸血鬼种族,有来自亚洲的幽灵形象,还有原创的血锤共生者等。这些西方和亚洲的新型都市传说主体,从西方和日本双方的都市传说中吸取营养,打造新的都市传说。

通过对近二十年的日本番剧进行梳理,可以看出,都市传说中的灵能者、超能力者、念动力、言灵能力、预知能力、死亡空间、咒语和死神等元素能够结合奇幻和异世界走出一条新的道路。比起恐怖惊悚,成长、冒险、青春和爱情等母题仍然是主流题材。都市传说将在这些主题的推动下,结合解密和推理,走得更远。

结论

日本有着很长的传说文化传统,都市传说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慢慢演变为以“实话系”为标准的现代传说体系:以暧昧恐怖的话语,表现发生在身边的传说故事。日本“实话系”传说故事中的异化角色形象以女性居多,多数以幽灵和怨灵的形式出现,形象特定,真实感强。随着文化的发展和日本动漫内容审美趣味的变迁,以恐怖惊悚著称的日本都市传说故事逐渐被以都市传说为框架、以奇幻、魔幻和科幻等元素为基础的成长、青春、冒险/推理故事所代替,故事中的正邪两面也从幽灵和人类转变为各种形式的奇幻人设和人类/变异人类,新时代的都市传说中的异化角色形象遵循着万物皆可萌、万物皆拟人的审美趣味变得更接近唯美的少男少女形象。新型都市传说的故事内核一部分是对校园青春的幻想和开拓,一部分是对异世界的再创造。通过对西方和亚洲文化的双重吸收,新型都市传说创造出更多的异化形象主体,在满足当代动漫观众主体的基础之上,走出一条新的都市传说述说之路。

注释:

①(美)布鲁范德著:《消失的搭车客——美国都市传说及其意义》,广西师大出版社,2006年。转引自李鹏燕等著:《论都市传说的特征》,第47页。

②苏静主编:《知日·传说》,中信出版社,2015年,第46页。

③(日)八木透等著:《図解雑学·こんなに面白い民俗学》,ナツメ社,2004年,第78页,笔者译。

④暂无固定翻译,有改编电影名为《半身死灵》,但只是日文名相同,故事情节则不同,不足以参考。

⑤简要总结了(日)松山ひろし著:《3本足のリカちゃん人形―真夜中の都市伝説》,2003年,第14-18页,笔者译。

⑥参照《学校の怪談絵図鑑3》,第14页,笔者译。

⑦韩若冰:《动漫·角色·符号:日本当代都市民俗的意义表达》,《民俗研究》,2013年第2期,第138-139页。

⑧徐桂馨:《图框中的东亚共荣世界——日本漫画中的后殖民论述》,李天铎主编:《日本流行文化在台湾与亚洲(1)》,台湾:远流(香港)出版公司,2002年,第102-103页。

⑨日本动漫萌系文化中的拟人化,在拟人上再加萌,萌之拟人,在此基础之上让现代角色蓬勃发展。(日)川口盛之助,《御宅创造的女性国度》,东京讲谈社BIZ,2007年,第46页。

⑩(日)多田信:《这就是动画经济》,东京:广济堂,2002年,第110-111页。

⑪(日)陆川和男:《角色经济最新报告》,2007年,第34-37页。

⑫(日)相原博之:《角色化的日本》,东京:讲谈社,2007年,第43-44页。

猜你喜欢

异化都市动漫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穿越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
动漫二次元
锋绘动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