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展览资讯

2019-04-23

艺术设计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中央美术学院巴洛克展品

汉世雄风——纪念满城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特展

时间:2018年12月28日至2019年3月28日

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

满城汉墓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之墓。两墓规模宏大,随葬品豪华奢侈,举世罕见,共出土金器、银器、铜器、铁器、玉器、石器、陶器、漆器、丝织品等遗物1万余件,其中包括“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等著名器物。满城汉墓被评选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其发掘创造了数项考古学之最,为研究汉代冶炼、铸造、漆器、纺织等手工业和工艺美术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河北博物院共同举办,共展出151套724件文物。展览以中山靖王刘胜的人生轨迹为叙事线索, 通过“盛世风貌”“王国往事”“长乐无极”“因山为藏”“发现靖王”五个单元再现了西汉盛世风貌,彰显了满城汉墓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学术研究成果。

展览最受关注的展品当属金缕玉衣,其也是河北博物院首次借展展出,难得一见。此次展览展出的是刘胜的金缕玉衣,其与窦绾的金缕玉衣是我国考古发掘中首次发现的保存完整的玉衣。

重生:巴洛克时期的西里西亚——波兰弗罗茨瓦夫国立博物馆·馆藏精品展

时间:2018年12月18日至2019年3月24日

地点:首都博物馆

西里西亚是历史上中欧的一个地区,战争频繁,地缘政治复杂,而且自然资源丰富,让西里西亚成为强权争夺之地。但在17世纪中叶,最残酷的“三十年战争”结束后,西里西亚终于迎来了“重生”,其社会稳定、经济复苏、宗教变革,巴洛克艺术兴盛。而此次展览就是为了展示西里西亚17世纪中叶后历史文化的复兴、社会生活的发展以及巴洛克艺术和独特的手工艺的繁荣。

波兰弗罗茨瓦夫国立博物馆是一座拥有70年历史的博物馆,拥有20多万件藏品,主要囊括古代西里西亚和波兰的艺术、工艺品以及欧洲其他国家的艺术珍品。此次“重生:巴洛克时期的西里西亚”正是该博物馆馆藏中的西里西亚巴洛克艺术的代表作。

展览由中国首都博物馆与波兰弗罗茨瓦夫国立博物馆共同主办,共计展出76件最具代表性的展品,这些展品皆是第一次在中国展出。展览以时间为线索,共分为“精英阶层的重构”“巴洛克艺术的兴盛”“市民生活的重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的展品是17世纪后贵族与精英阶层生活的写照;第二单元聚焦于画家米夏埃尔·威尔曼和雕塑家马蒂亚斯·施坦因尔两位艺术家,他们被视为西里西亚巴洛克艺术史上最杰出的人物;第三单元展现了西里西亚市民生活的重建和经济的复苏。

展览既具有学术价值,又具有观赏价值,能够让观者详实地了解西里西亚的艺术、历史和文化。虽然展览涵盖的时间线较短,仅展示了西里西亚17世纪后半叶50多年的历史,但其在整个欧洲历史文脉中的地位却不可小觑,它为观者了解欧洲及其相关地区的艺术提供了详实的参考。

先驱之路:留法艺术家与中国现代美术(1911~1949)

时间:2019年1月12日至3月3日

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龙美术馆联合主办。展览荣获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荣誉;是中央美术学院2018年百年校庆之后,央美迈向第二个百年的开年首展;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自主策划的2019年度大展。展览以一个主展和三个专题研究的方式,重点展出从40余家公私机构及个人借展来的40余位留法艺术家200余件作品,其中部分展品是首次公开露面。

留学(包括游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兴起的中国历史、尤其是文化史中最富时代特征的现象之一。一批老一辈的艺术家选择去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习,他们大多接受了西方学院派古典主义、现实主义、写实主义美术的教育,接触到20世纪西方兴起的现代主义艺术,将传统书画体系之外的油画(西画、西洋画)、雕塑、素描、色粉、水彩等新的美术类别,新的美术观念,甚至与之相关的新的生活方式带回了中国,从而影响了20世纪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这批留法艺术家为探寻中国现代艺术求索之路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中国美术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先驱者、奠基者、开拓者。

展览是对于20世纪中国早期留学现象的学术研究展。展览基于探寻“留法”这个特有的艺术现象背后发展的内在逻辑,旨在通过对相关艺术史的梳理和研究,掀起对20世纪早期中国美术研究的新热潮,以探索新艺术史书写的可能性。

猜你喜欢

中央美术学院巴洛克展品
2022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展品展示第2辑
展品被盗了
戏剧性十足的巴洛克艺术
巴洛克艺术的先驱
《暗调巴洛克之二》
气象科普展品创新设计的思考
国宝展品被盗案
小议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魅力
张青简介
寇月朋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