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技术的现状与展望
2019-04-23徐也徐昕晔郭丽君
徐也 徐昕晔 郭丽君
100191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国家卫生健康委心血管分子生物学与调节肽重点实验室,分子心血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心血管受体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冠状动脉复杂病变的血运重建治疗常会面临治疗策略选择的困境。时至今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几乎可以处理所有的冠状动脉病变,但对于多支弥散病变、左主干病变以及解剖结构不适合PCI治疗的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LAD)近中段严重钙化、迂曲、累及较多分支和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病变等,则存在手术时间长、风险高、成功率低、远期效果欠佳等多重问题。传统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治疗不受病变血管条件的影响,且有较好的整体远期效果,但仍存在创伤大、大隐静脉桥寿命欠佳等缺点,合并多重器官疾病的老年患者难耐受手术。冠状动脉杂交血运重建(hybrid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HCR)技术的出现,使得以上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
HCR是联合外科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nimally invasive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MICABG)和PCI治疗共同完成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即由微创旁路移植技术完成左侧内乳动脉(left internal mammary artery,LIMA)与LAD的血管吻合,再完成非LAD病变的PCI治疗以恢复缺血心肌的血供。MICABG的优势是取LIMA-LAD 桥血管的最佳远期疗效,10 年通畅率达 90% 以上。PCI 的优势在于第二代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的血管再狭窄率下降,1年通畅率达 90%,5年通畅率可达85%,相对大隐静脉桥血管仅70%的中期(1~1.5年)通畅率,5年通畅率不足60%,优势明显。HCR技术结合二者优势,又避免传统CABG的开胸和体外循环,减少患者的创伤,为更多基础状态较差的患者提供治疗希望,也为克服PCI治疗冠脉复杂病变的弊端提供了另一种思路。本文将对HCR技术的发现历程、临床现状和展望做一综述。
1 HCR技术及其适应证
1996年,Angenili等[1]率先在临床应用HCR技术,初步定义的适应证人群包括:含LAD在内的多支血管病变,同时强调:(1)患者相对年轻,存在病变进展风险,可先行HCR改善病情;(2)老年和其他无法耐受体外循环的患者。最初的HCR被视为过渡期的一种处理。随着临床实践的增多,HCR逐渐成为独立术式,其适应证范围也在临床实践中越来越完善。2012年ACC/AHA指南对HCR适应证的人群描述是临床不适合传统CABG,而LAD病变解剖不适合PCI治疗的人群,或者相对PCI和CABG有更高获益风险比的人群。熊辉等[2]总结各类临床研究后于2014年提出的HCR适应证人群包括:(1)多支病变非LAD病变适合行PCI,LAD(管腔直径大于1.5 mm)病变无法行PCI,适合MIDCAB;(2)合并或不合并非LAD病变的不适宜PCI的左主干病变;(3)不适宜传统CABG,同时其非LAD病变适合PCI者。
现有研究提示PCI高风险且同时存在传统CABG高风险的患者从HCR策略中获益最大[3]。鉴于新一代DES的远期疗效优势,传统CABG治疗多支病变的部分病例有可能更多地被HCR所替代,即HCR的适应证范围有扩大的趋势。现基本达成共识的HCR患者筛查标准见表1。
表1 HCR患者筛选
2 HCR手术的方式
2.1 LIMA-LAD的术式
标准HCR技术首先通过MICABG完成LIMA与LAD的血管吻合,再行非LAD病变PCI术。术式的主要差别在于MICABG的方式。MICABG术式目前包括:小切口(肋间或胸骨下段)直视下冠状动脉搭桥术(minimally invasive direct coronary artery bypass ,MIDCAB)、机器人/胸腔镜辅助直视下小切口冠状动脉搭桥术和全程以机器人完成LIMA获取和血管吻合的全内镜下冠状动脉搭桥术(total endoscopic coronary artery bypass ,TECAB)等。目前,MIDCAB应用最为广泛。自2013年印度学者[4]率先完成小切口下双乳内动脉搭桥术后,国内学者开始将微创双乳内动脉搭桥引入HCR技术[5],即通过MIDCAB获取双侧乳内动脉完成左冠脉系统的血运重建,而通过PCI完成右冠状动脉(right coronary artery,RCA)的再血管化,初步的临床效果良好。
2.2 “一站式”与“分站式”HCR
“一站式”HCR指在特殊的杂交手术室内同时完成LAD的MIDCAB和非LAD病变的PCI治疗。“分站式”HCR指由外科和内科介入医师分期在各自的手术间完成MIDCAB和PCI,手术间隔时间几小时至数天或数月。现有研究结果提示“一站式”优于“分站式”[6],前者的主要优点包括:患者在麻醉状态下一次完成手术和介入,费用降低,住院时间缩短。此外,外科医生协调内科介入医生及时处理PCI的严重并发症,或介入医生及时造影帮助外科医生发现旁路血管的问题,也是“一站式”HCR的优势所在。 Zhao等[7]早期在366例CABG患者(一站式HCR 112例和传统CABG 254例)中的研究发现,术后即刻造影证实796支CABG桥血管中的97支(12%) 存在严重的缺陷需要补救处理,其中48支可以通过PCI补救。研究也显示计划或非计划的HCR的近期疗效类似于传统CABG。“分站式”HCR可选择MIDCAB优先或PCI优先两种方式。先行MIDCAB优势是可以为随后PCI提供部分血运保障,介入医生可以通过左乳内动脉造影,评估外科LAD血运重建的情况,及时发现吻合口和远端血管的问题,便于及时处理。先行PCI的好处是若非LAD病变PCI治疗失败或有并发症,可直接转为常规CABG术式。目前整体发展趋势还是以外科血运重建优先为主[8]。韩国的回顾性研究提示,先行MIDCAB或先行PCI在围术期出血、机械通气时间等指标及中期心血管事件率方面均无明显差异[9]。
3 HCR技术的临床应用及疗效
3.1 HCR与传统CABG的疗效比较
POL-MIDES研究为首个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入组200例患者,目前已经发表1年期和5年期结果,未发现HCR与传统CABG在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MACCE)和LIMA-LAD通畅率方面的区别[10]。Kayatta等[11]的综述文章总结了目前HCR的短期和中期疗效:(1)涉及短期疗效的研究提示不论哪种搭桥技术,HCR治疗患者的术后生存率均达99%,卒中发生率≤1%,LIMA-LAD通畅率≥95%,转换传统CABG者≤2%,重复出血率≤5%,住院时间在5 d左右。与传统CABG进行回顾性比较,HCR有较少的输血需求、较短的住院时间,以及快速的术后恢复。尽管术后30 d的MACCE率类似,但术后3个月的生活质量改善更显著;(2)有几个研究发表了HCR术后的5年期结果,总的MACCE在17%~21%;HCR与使用和未使用双侧乳内动脉的传统CABG比较,5年生存率类似(88.5%、86.4%与89.9%)。一组针对相对高龄且心功能较差的患者进行的研究结果显示,MIDCAB-HCR治疗10年生存率为76%,仅10%的患者需再次血运重建。Reynold等[12]的荟萃分析纳入14个研究共4 260例患者,其中HCR治疗组1 350例,传统CABG组2 910例,结果显示HCR在围术期的安全性与CABG相当,可减少输血和住院时间,但住院费用高于CABG。Dong等[13]的荟萃分析比较了不停跳CABG(off 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OPCAB)和HCR的近期(院内或术后30 d)和中期(术后3~36个月)结果,共纳入了9个研究6 121例患者,OPCAB和HCR治疗的近期MACCE发生率和死亡率无明显差别,HCR同样表现有较短的器械通气、ICU停留和住院时间和较少的输血率,但HCR的手术时间更长而且住院费用更高;中期结果显示HCR治疗的MACCE发生率较低,但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率较高。一个单中心小样本的回顾性研究也发现,与传统CABG比较,HCR需要早期再次血运重建的比例较高[14]。近期还发表了一个比较HCR与全动脉化CABG长期疗效的研究[15],全动脉化桥组、传统CABG(LIMA-LAD+静脉桥)组和HCR组各89例患者,平均随访(6±2)年,整体生存率分别为90.4%±3.5%、82.3%±4.2%和82.1%±5.9%(P=0.049)、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95.2%±2.4%与86.5%±4%和68%±6.9%(P=0.001),全动脉化桥组明显高于传统CABG组和HCR组,但无心原性死亡存活率类似(97.7%±1.6%比95.1%±2.4%比89.5%±5.4%,P=0.08)。10年随访全动脉化桥组的无MACCE率明显高于其他组(78.9%±8.6%比72.4%±5.7%比52%±8.7%,P<0.001)。故HCR技术有较高的晚期心肌梗死和再次血运重建发生。
总之,HCR和传统CABG相比有更好的院内效果,而短期、中期的疗效,如MACCE事件和全因死亡率方面等两种术式的结果类似,即使在糖尿病患者中,HCR也显示出了同样的结果[16]。但是,针对再次血运重建,特别是在冠脉病变SYNTAX≥22分的患者中, HCR组的MACCE率和再次血管血运重建率可能高于传统CABG[3]。
3.2 HCR与PCI的疗效比较
HCR治疗的重要理论基础是LIMA-LAD的远期通畅率较高,不劣于甚至高于PCI。在非针对HCR的研究中,一组220例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发现,单支血管MIDCAB的再次血运重建率显著低于PCI(10%比32%)[17],荟萃分析[18]也显示了类似的结果。
在复杂冠脉病变患者,设计随机对照比较HCR和PCI疗效的研究实属困难。HREVS研究是目前发表的唯一的将HCR与PCI进行比较的随机对照研究,在155例患者中比较MIDCAB-HCR、CABG和PCI的疗效,发现术后1年经同位素SPECT证实的残余心肌缺血程度,在三种治疗组间并无差别。来自阜外医院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显示,在3年随访期内,“一站式”HCR的MACCE发生率低于PCI(P<0.001),而与传统CABG类似(P=0.140)[3]。将患者按EuroSCORE分层,三种治疗方式的MACCE发生率在低、中危患者中类似,而在高危组患者HCR的MACCE发生率低于PCI(P=0.006)和传统CABG(P=0.030);同样,在SYNTAX分层积分高危组患者,HCR的MACCE发生率也低于PCI(P=0.002),而与传统CABG类似(P=0.362)。美国的多中心观察性研究发现,多支冠脉病变患者接受HCR和PCI治疗有类似的术后12个月的MACCE发生率,但延长随访至18个月,HCR的MACCE发生率低于PCI[19]。
4 小结与展望
HCR是继传统CABG和PCI之外的第三种冠脉血运重建技术,有着相对明确的适应证范围,发挥了传统CABG和PCI的各自优势。HCR有着较好的围术期和短期疗效,LIMA-LAD桥的开放率≥95%。中期随访提示HCR的再次血运重建率似乎低于PCI,而与CABG类似。相比传统CABG,HCR治疗的患者满意度较高,体力无明显受限,可以尽快回到工作岗位。但是,限于理念和外科技术培训的限制,HCR技术尚未广泛普及。HCR技术未来的发展,依旧会沿着“微创”与“良好的远期疗效”两方面进一步推进。机器人平台的出现使得手术创伤进一步减少,而“一站式”HCR可能减少更多的并发症,因此,一站式、全内镜下HCR将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双乳内动脉左冠脉搭桥联合RCA-PCI的HCR,可能在远期预后方面显示良好的疗效。
利益冲突: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