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体设计,逐步推进

2019-04-22端义云

阅读(低年级) 2019年3期
关键词:发现整合运用

端义云

【摘要】语言文字的运用,即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 ,应成为语文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将本体性教学内容进行疏理整合,提炼出核心问题。课堂教学应围绕核心问题展开,循序渐进。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将本体性内容进行归类整理,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积极运用,使所学的语文活泛起来。

【关键词】本体性 整合 发现 运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根据这一阐述,语言文字的运用,即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应成为语文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在常态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两种情况比较突出:一是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本体性教学内容作为主要目标,课堂上热热闹闹,课后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方面一无所获;二是把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方法等本体性教学内容作为主要目标,没有主次,一一呈现,语文学习效率低下。这都是大家所不愿意看到的,如何有效抓住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围绕核心,整体设计

课文内容并不等同于教学内容。教师首先要对课文进行研究,把那些可以作为“例子”的教学内容发掘出来。再将本体性内容与非本体性内容区分开来,教学目标应指向本体性教学内容,将非本体性的教学内容渗透其中。一般来说,一篇课文除了显而易见的字词之外,还有句式表达、修辞手法、篇章结构等本体性教学内容,教师有必要对这些内容进行整合优化,让教学目标更为集中。

以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中的《推敲》一文为例,教学目标可以这样设定: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讲讲《推敲》这个故事。2.掌握本课生词,会用“推敲”“斟酌”造句。3.细读课文,学习“推敲”字句的方法。整个教学设计应围绕“推敲”展开:初读课文,理解“推敲”;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讲故事,说清楚贾岛“推敲”的经过;在学习了贾岛与韩愈推敲字句的方法之后,让学生尝试填空,“春风吹绿了柳梢,吹( )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学生先后填了“绿”“青”“醒”等字,然后让学生说说哪个最合适,学生讨论之后一致认为填“醒”比较好。因为“绿”字与前文重复,“青”字与“绿”字都是表示颜色,“醒”字把小草当成人来写,写出了小草的可爱。像这样,把课文所涉及的语文知识、语文方法、语言能力都整合到了一起。这一过程之中,学生自然能够体会到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这就达成了本课的非本体性教学目标。一堂课的时间有限,目标的设定不要过多,做到一课一得,切忌贪多求全,欲速则不达。

二、把握阶段,逐步推进

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各年段语文学习的目标都有不同的侧重,只有准确地把握住年段的教学目标,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到位而不越位。以词句理解为例,低中高三个年段都提出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这一要求,但在低年段更侧重于“在阅读中积累词语”;中年段则提出了“體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这一要求;高年段更进一步,提出了“辨别词语感情色彩 ,体会其表达效果”的要求。同样是“词句的理解”,各年段有不同的要求,如果我们不能准确把握年段目标,对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就会让学生对于学习语文望而生畏,失去学好语文的信心。

再以语文概括能力的训练为例,中年级要求“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到高年级才提出了“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的要求,因此,“分段”的教学到高年级才能提出来,同时,仍要遵循“认识——实践——迁移——提高”的认知规律。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9)》中,“不动笔墨不读书”这一部分内容,让学生初步认识了编写提纲(通过分段概括段意)这一语文方法,第一单元的两篇课文仍然可以用“抓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理清课文的文脉。到第二单元《变色龙》这一课,可以结合课后的第3题:按表达顺序给课文分段。这里的“表达顺序”实际就是“段意”。因为课后练习有提示,学生根据概括的段意给课文分段,难度不大。学生把握各段的段意,就达到了“了解事件梗概”的要求。之后的分段训练,教师可以提供段意,让学生依据段意分段。到第四单元《在大海中永生》这一课时,就可以让学生先自读课文,理清表达顺序,再根据表达顺序给课文分段。通过不断的实践,逐渐形成语文能力。

三、归类整理,积累运用

苏教版《语文》教材,都是以人文线索来分单元编排的。语文的教学内容分散于教材之中,这就决定了“课文”这个例子,不可能像数学的“计算题”“应用题”这些例题一样,训练的目的显而易见,教学的效果一目了然。语文学科还有其“综合性”的特点,更重视积累,积累得多了,才能发现语文规律。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语文学习之后,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对所学的语文知识、语文方法(策略)等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进行归类整理,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语文规律,并积极地尝试运用,就一定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

例如比喻句的教学。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接触到比喻句了,六年之中积累了大量的比喻句。在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烟台的海》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有时竟把岸边数百斤重的石凳掀到十几米远的马路中央。”教师询问这句话中“小山似的涌浪”是把什么比作什么的时候,仍有部分学生回答:把小山比作涌浪。可见这些学生并没有分清楚本体和喻体,没有掌握“本体是要描写的事物,喻体是对本体特征的有效、形象的修饰”这一语文知识。

因此,语文学习仅仅是积累还不够,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归类整理,把各种类似的语言现象放在一起进行分析,从而发现语文规律并积极运用,这样才能使所学的语文知识活泛起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溧水经济开发区群力小学)

猜你喜欢

发现整合运用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