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教育向着生命的回归
2019-04-22邹青
邹青
摘 要:生命价值教育是人的终身教育,理解生命的意义,培养教育客体敬畏生命、珍视生命、尊重生命、发展生命,构建积极向上的生命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教育理念。教育应该以人的生命发展为本位,关注人的生命的内在价值,对生命意义进行高层次建构,以促进人的生命全面发展。
关键词:思想道德教育;生命价值;回归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主体性教育的弘扬,思想道德教育主体的状态直接决定了教育的效果,当前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须以主体的全面发展为本,回归于生命,加强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让大学生认识到生命的真谛,关注生命的价值,自觉尊重生命。
1 树立现代生命价值教育理念
高校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是针对当前大学生漠视生命,缺乏对生命哲学和人生哲学的正确认知,社会责任意识淡薄,人生意义模糊等问题提出的。“教育的真谛与要义在于使人获得属于人的生命,去取得人的身份和资格,它要使人成为人”,生命价值教育是人的终身教育,是指教育主体运用一定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以及特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引导教育客体充分认识生命的价值,理解生命的意义,培养教育客体敬畏生命、珍视生命、尊重生命、发展生命,构建积极向上的生命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教育理念。
2 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生命发展为本位
德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认为:“教育并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所以为教育,正因为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也就是说教育的本真使命是对生命的“唤醒”和生命意义的建构。而不是传统意义上以关注学科为本位,以完成知识、技能的传授为教育的终点和目标。当然,人的生命也具有双重属性,即被动性和能动创造性。所谓生命的被动性,一方面是指人的出生、生存、发展和终结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人无法摆脱社会条件的制约而独立存在;另一方面是指人自身所具有的内在惰性。生命的能动创造性是指人主动的克服内在惰性,不在是单纯的接受既有的社会环境而是积极的运用各种手段和载体,能动的创造和超越现实环境以追求生命高层次发展的属性。因此,人的生命发展是人的生命被动性与能动创造性的统一过程。人的生命的双重属性决定了教育一方面要给人以刚性的学科知识、技能以及规矩要求,让人获得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也要关注人的生命发展的高层次需要,启发人的内在超越意识,发挥生命的能动创造性,积极主动的超越现实,实现生命的发展性价值。学科知识和技能只是教育促进人的生命全面发展的手段和载体。教育应该以人的生命发展为本位,关注人的生命的内在价值,对生命意义进行高层次建构,以促进人的生命全面发展。
3 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相结合的生命价值教育网络
特定的环境影响着每个人生命观的形成,尤其是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的生命观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3.1 充分利用和开发家庭生命价值教育资源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最先对人进行教育施加影响的场所。家庭生命价值教育不仅影响子女的个性发展,而且对子女的世界观、生命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生命价值教育的影响作用是普遍存在的,并且具有权威性、亲和力和持久性的特点。思想道德教育要充分利用和开发家庭生命价值教育资源,协助家长充分了解生命价值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指导家长在家庭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子女自尊、自信、自主、自立、自强的精神,教导子女学会尊重和珍视生命、懂得感恩,积极追求生命的意义。此外,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子女正确生命观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示范作用,因此,家长必须以身作则,率先示范,更好地为子女的健康成长服务。
3.2 构建良好的学校生命价值教育环境
学校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校园物质环境、文化环境和人际环境等各个方面对学生的生命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校园物质环境是学生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思想道德教育中生命价值教育的展开离不开特定的校园物质环境。教室、图书馆、宿舍、食堂等校园硬件设施和环境布置,都可以渗透一定的生命价值意蕴,对学生的生命价值教育產生一定的影响。校园文化环境包括校风、教风、学风和校园制度文化等,属于校园环境的软件部分。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无形的生命价值教育因素,对学生的生命价值教育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条标语、一句口号、一个警句都能给学生传递富有生命教育意义的思想信息。校园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教职工与学生的关系等。良好校园人际环境的建设应注重加强人际沟通,减少人际矛盾和人际冲突,构建平等互信的校园人际关系。减少甚至避免学生因人际关系紧张而产生心理压力,造成不良后果。
3.3 关注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开展生命价值教育
社会是一个综合的大课堂,对学生的生命价值教育离不开复杂多变的现实社会环境。教育者要时刻关注现实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在进行自我教育的同时向受教育者适时传递新的信息与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并加强疏通和引导,利用民主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受教育者因复杂的社会现象而出现的思想认识问题。教育者也要组织指导受教育者积极参加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活动,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受教育者更多的了解社会、懂得国情,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培养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在社会实践中体验生命的意义,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参考文献
[1]石艳华.大学生生命教育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6).
[2]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