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之动静策略探究

2019-04-22廖茂泉

神州·下旬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动静结合转化高效课堂

廖茂泉

摘要:语文课堂需要动静结合,体现高效。在让学生充分动起来的同时,我们要安排“静读”、“静品”、“静悟”三种学习状态。让学生在静读中自主学习;在精品中咀嚼词句;在静悟中表达感受,少些浮躁,少些花哨,务实高效。

关键词:动静结合;高效课堂;益彰;并举;转化

新课程理念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文课堂学习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这就要求教师正确处理动静关系,采用动静有机结合,让课堂张弛有度,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才能奏响和谐的乐章。为此,作出如下研究。

一、动静结合 相得益彰

1、动与静。什么是语文课堂的“动”?什么是语文课堂的“静”?世界上没有绝对的静,也没有绝对的动,之于教学也是如此。静与动是相对的。语文课堂上的“动”不是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而是基于“听说读写”之上的言语能力的积累、感悟、品味和运用。而“静”亦不是表面所呈现的安安静静、端端正正,它是思维、观察、注意、倾听等能力的根须活跃在“静”的地上汲养、生发。

2、语文教学,宜静中求动。“动”是中小学学生典型的个性特征。学生的天性爱动:动脑、动口、动眼、动手、动身,什么都爱动,以求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参与不仅仅是参加,而是全身心投入。调动学生参与的关键:一个的“动”字。首先要引导学生“身动”,遵循学生的天性,突出语言训练的实践性的特点。其次要引导学生“心动”,如鼓励学生质疑,给学生商量和选择权利,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突出学生的能动作用,使学生的学习自始至终主动发展、生动活泼之中。

3、语文教学,要动中求静。学好语文需要“静”,静不下来的课堂,学习质量肯定会大打折扣。静,应该是语文教学洗尽铅华,回归本真的前提。在有效的课堂静态中,师生平等、和谐对话,安静的课堂绝不是教学行为的静止。那恰巧是学生的智慧在萌芽,思维在发展,能力在提高。沉心学语文,真正学会倾听、阅读、思考、写作,“静”是有力的保障。孔子教育学生,最喜欢带着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远离尘世的喧嚣,“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欲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种外部环境的清净有利于学习者不受干扰,专注学习。南宋教育家朱熹说“静者,养动之根也。”课堂需要活力,而静下心来思考是探讨、研究的基础。新课标要求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思维是一个过程,他需要时间,在接触所学知识前,在学习探究知识中,让学生沉思、品悟。标准指出:“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的头脑都动起来,这就需要有意识地创造”靜堂“,给那些思维速度较慢的学生充分空间,使他们避免浅尝辄止、囫囵吞枣。

二、动静结合,读思并举

新课程十分重视学生的朗读,于是老师认为语文课要“读“占鳌头。因此,语文课堂读书的时间和量都非常充足,默读却被冷落在一旁。《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默读习惯和默读能力是各年级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如果我们沉溺于对朗读的“宠爱”之中,试问何以完成我们新课标提出的目标呢?在不经意间,我们的阅读教学步入了“读”的大误区:用“书声朗朗”代替“静思默想”。学生在课堂上集体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一切问题在书声朗朗中都能解决吗?未必。所以说静思和内化相对来说是非常必要的。这实际上也提倡学生做一个读书的有心人。

当然,一般老师组织学生朗读课文时会要求学生思考问题,可是学生怎么能在读课文时,静下来思考问题呢?那么,默读就是显得尤为重要。在公开课上,我们经常会听到,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朗读,这是一种很张扬个性的读书方法,但是大部分学生都选择高声朗读,试问这种效果好吗?与其让学生有口无心地朗读,不如让学生“静悟”,培养其边读边做标记,以帮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三、动静结合,听说一体

课改之后的语文课堂,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但在学生竟相展示自己的热闹背后,存在这样的问题,不少学生只想发表自己的看法,很难静下来听别人的意见,缺乏倾听的意识与能力。其实,一节课真正活跃的语文课堂,光有精彩的个人表达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只有在课堂上做到静心倾听,才能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才能更好地参与课堂活动。

记得曾经教过这样一篇课文《春》。为了让更好地感悟文本的语言,与作者产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去品读、认真倾听别人的理解,并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感悟。从这个教学片段来看,学生都在积极发言,也在认真地听,无论是读的学生和听的学生,都会增进彼此的感受。在这个过程中,踊跃发言的学生感到自己受到大家的尊重,倾听的学生也懂得了欣赏,分享别人的感悟。可见,倾听别人的意见,是“静”;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是“动”,听说融为一体。

四、动静结合,相互转化

陶老云:“学习、生活、工作倘使人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的培养,使它关注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才可以实现。”

“动”多、“静”少,表面上热闹,但学生的思维很少参与学习,“动”少、“静”多,学生则容易疲劳,不能有效地利用“静”的时间。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其实我们都知道语文的静与闹是相对的问题,不一样的课,需要不一样的课堂气氛,有时闹多于静,有时又必须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静的空间。可见,动静需结合,更需转化。

因此,作为教师要把握好这个度,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特点、进行合理的动静搭配,特别是在语文课堂中要随时有效地调整教学环节,促进学生感悟。

总之,语文课堂是生动、深刻而有温度的,我们追求有效动静结合。我们在充满灵动和诗意的课堂让动静相得益彰中抽枝、开花、谱写课堂的和谐乐章共享华实并茂的硕果,那是多么美好的事啊。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03

[2]余绪富 激活资源.品读感悟\.高效阅读 2012\.05

[3]汪此强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专刊)2010.05

猜你喜欢

动静结合转化高效课堂
浅谈学困生的转化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动静结合构建高效数学课堂研究
例谈“动静结合”在解题中的应用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动静适时转换的运用
谈幼小衔接的数学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