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群团改革背景下高校共青团支部建设路径和载体研究

2019-04-22卢彤菲

科教导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载体新媒体建设

卢彤菲

摘 要 高校共青团作为共青团系统中最广泛、最坚实的基础性力量,其基层团支部的建设水平直接关乎作为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主体力量的青年大学生团员的培养质量。本文基于群团改革背景,积极探索适应高校共青团深化改革新形势、青年学生新特点的团支部建设工作,推进团支部牢牢把握思想政治引领主责主业,从团支部建设路径、载体创新等方面,挖掘团结带领大学生团员增强团员身份意识,提高团员自觉性。

关键词 高校共青团支部 建设 路径 载体 新媒体

1 研究背景

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的思想政治引领,指出:青年人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整个社会未来的价值取向,而现在青年人正处在价值观形成、确立的关键时期,抓好这个时期的价值观培养则十分重要。①强调要把握思想政治引领这一核心任务,带领广大青年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高校共青团组织汇聚了广大信仰共产主义的青年大学生团员,事实也充分说明,在新形势下,高校的共青团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改进提高、不能停滞不前。②共青团中央在《学校共青团工作五年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要以提升组织活力为关键,巩固和加强班级团支部的主阵地位置,明确基层团支部的工作重心和职能,进一步规范基础团务工作。③因此,高校共青团改革要紧紧围绕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这一基本要求,改进高校基层团建模式,提升基层团组织活力。

当前高校团组织存在团学活动形式单一、重考评形式和数量,不重内容和质量,团员身份意识不强、先进性代表性低等问题。大部分学者对团组织建设的研究仅着眼于顶层设计,而缺乏落地措施,这些宏观解决方案是必须且必要的,但对基层班级团支部建设工作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却略显单薄,本文就这点进行深入探讨。

2 高校共青团支部建设现状

2.1 基层团组织建设基本特点

高校共青团支部在多年发展中形成了科学的工作体系和丰富的工作内容,既能体现共青团工作的实效,也是团组织工作的重中之重,更是推进高校共青团改革的前沿阵地。目前基本形成了“团支书—组织部长—团委书记”三級交流平台和“1+100”、“1+4”团干部联系青年和联系基层团支部制度,为青年成长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提高团组织在青年中的有效号召力和影响力。

2.2 共青团支部建设存在的普遍问题及原因

(1)团员理论知识不足,支部理论学习氛围营造缺失。通过调研显示,团员了解党团知识的渠道丰富多样,在网络碎片化学习呈现明显态势的今天,选择主动阅读相关书籍、日常讨论党团知识的团员占比较小,团的理论知识主要依靠单向传播,且大多为被动接受,支部内部理论学习氛围严重缺失。

(2)团员身份意识弱化,导致团支部先进性作用发挥不足。团员群体中普遍存在对共青团理解不足,入团时缺乏身份认同导致对这一身份所属组织认知出现偏差,进而导致团支部存在感弱化于其他基层组织群体,在服务青年过程中先进性作用发挥不足。

(3)团支部建设程度不高,组织创新能力亟待提高。通过调查发现,团支部自身建设情况直接影响团员青年身份的认同感,反之亦然,高校班级团支部是基层团组织活动主体,往往形成墨守成规之态,组织创新不足,导致吸引力缺乏,活动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4)新媒体作用在团支部建设中未得到充分利用与发挥。经调查,近90%团员青年每天至少1小时以上的新媒体使用时间,且浏览内容多为娱乐、生活方面,时事政治的学习所占比例仅在10%以内,其中浏览团属相关内容的主要为团干部,普通团员仅占2%-3%。

3高校团支部建设途径与载体探索

3.1 建设途径探索

(1)改革理论学习形式,创新主题团日活动。结合专业特色,勇于创新形式,将思想政治引领贯穿于团支部的各项工作和活动中,紧扣时代脉搏,贴近青年需求,推出青年喜闻乐见的特色团日活动,打造充满活力感、极具先进性的基层团支部。以团日活动为提高团员青年参与团组织生活积极性的基本途径,在活动形式、内容、主题、着力点、切入点等方面进行创新,从而寻找主题团日活动这一团组织建设的重要途径新的活力点和切合点,以团员青年需求为导向,深挖立意与内涵。

(2)着力探究互联网活性发挥程度。“互联网+”途径如何在团支部建设中发挥作用已成为团建工作着力深探之点,高校共青团应贯彻实施“网上共青团”工程,努力形成“互联网+团支部”的建设格局,真正实现团网的深度融合,团青的充分互动,线上和线下的一体运行,促使共青团的建设工作通过新媒体矩阵聚合力量,发挥活力,充分利用团员青年碎片化新媒体使用时间,通过有效推送,让团支部建设更加符合网络时代的发展,更具有时代特征。

(3)积极发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品牌活动辐射带动作用。作为参与度高、辐射范围广的重要活动形式,通过鼓励、组织团员青年参与校内外的各类实践探索、公益服务,把握时代主题,拓宽服务空间,激活创新思维,展现精神风貌,使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成为共青团员了解国情的最好学堂、磨练意志的火热熔炉和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

3.2 创新载体探索

(1)创新支部理论学习平台载体,增强思想引领实效性。可采取有奖竞猜、知识问答等方式完成理论的碰撞与交流,发挥合唱、话剧、诗歌朗诵等此类美育教育润物无声之特点,推进渗透式的思想政治育人模式;也可强化朋辈榜样典型示范作用,将典型学生的挖掘和培育常态化、机制化;重视组织引领,创新基层团支部的主题团日培育机制,让主题团日成为能够覆盖全体团员青年的重要平台载体。

(2)创新团员能力培育机制,有效发挥网络载体作用。团组织要积极引导团员青年转变思想观念,树立起主人翁意识,提升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和服务的积极性;引导团员青年将理论学习和实际生活、专业课学习相结合,提升组织管理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将第一、第二课堂有机融合,参与青年学生实践能力培育标准的制定,发挥第二课堂中人才培养的灵活性优势,将实践能力培育、课外素质拓展、创新创业青年领导力训练等纳入学生培养整体方案,作为必修课,使实践育人机制课程化、常态化、系统化。

高校团支部建设应建立团支部成员共同参与、专业老师培育指导的科学运营机制,组建一支符合团建特色的专业化梯队;打造精品项目宣传,以学生视角发掘热点,增强网络团建吸引力;结合热点时事,关键时刻及时发声,建设思想领域新阵地;广泛传播青年之声,开展丰富线上互动,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3)深入推进班团一体化进程,提升团支部组织建设活力。深入实施高校基层团支部“活力提升”工程,推进“班级团支部与班委会一体化运行”模式,突出以班级团支部为核心的班集体建设,强基固本,上下联动,在组织方面,成立班级团支部委员会,保证相关职务人员安排,特别是可探索团支部书记和班长的职务设置安排,理顺此两者的关系,在班集体建设模式上重点突出团支部的核心位置,充分发挥其政治核心的作用、思想引领的作用以及模范带头的作用;在合作方面,明确班团工作分工,建立良好合作渠道,树立共同目标,形成良性竞争;在考核方面,建立针对团支部建設与班级建设,团干部考核与班干部考核相通的考核制度,以合力创建“特色团支部”、“活力团支部”、“创新团支部”为依托,发挥班团共建的力量,以期建设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的高校基层团支部。

(4)创新精准化服务理念载体,规范团员管理制度。目前大学期间入团的青年极少,多数是在中学期间,故团支部作为凝聚团员青年的重要基层组织,应更重视规范和落实各项团员管理制度,提高团员仪式感和团组织存在感,特别是在民主评议工作中,对不合格团员按规定批评教育,甚至退团处理,保证团员质量,严肃团的纪律。

团支部要通过团校(特别是团课)这样的重要抓手,开展系统性的团基本知识学习,引导团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牢牢深植,尊重团员主体地位和话语权,鼓励所有团员参与团支部建设全过程,增强育人效果。同时,要加强支部成员间的紧密联系,可结合网络平台,及时关注团员青年的最新动态,全方位、全过程了解学生们的所思、所想、所忧、所盼,分层、分类、分步的有针对性开展服务工作,健全精准化帮扶机制,不让每一个团员青年“失联”。

参考文献

[1]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印发.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

[2]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3] 习近平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4] 于虹霞,王晶.关于高校基层团支部活力提升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6(01).

[5] 张秀峰.群团改革背景下推进高校团学工作的思考[J].实践探索,2016(4).

[6] 袁源,马俊.新形势下提升高校团支部活力的思考与对策[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6(06).

猜你喜欢

载体新媒体建设
以多媒体信息为载体,展数学课堂魅力
以几何画板为载体,探究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
寒露
以学习故事为载体 提升教师察析幼儿学习行为的能力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机会的载体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