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背景下学校德育的价值导向

2019-04-22王红

科教导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价值观念学校德育人工智能

王红

摘 要 人工智能在方便人类生活的同时,也给学校德育带来巨大的挑战。以机器人搭车为例,不仅拷问着整个社会的道德,而且质疑着学校德育的实效性,面对学校德育存在的外在化、边缘化和低效性问题,学校德育应该重新审视并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如培养学生的常人道德、促进学生德性的发展、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赋予生命以意义等。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学校德育 价值观念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02.031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 School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I

WANG Hong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06)

Abstrac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brings great challenges to school moral education while it is convenient for human life. Taking the robot ride as an example, it not only tortures the morality of the whole society, but also questions the effectiveness of school moral education. Facing the externalization, marginalization and inefficiency of school moral education, school moral education should re-examine and establish the correct value orientation. Such as cultivating students' common morality,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morality, guiding students to correct values, giving meaning to life and so on.

Keywor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chool moral education; values

從Alpha Go与李世石的人机大战,再到人工智能产品在日常的广泛应用,人们已经充分意识到:人工智能不仅仅是一个理论名词、技术概念,人工智能在改变人们的生存现状,带来新的生存方式、思维方式和新的价值观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例如,人工智能背景下学校德育的价值导向问题。在人工智能的多元应用与真实的二元世界里,我们如何处理人工智能与人的关系?在处理这些关系时,学校又将确立何种价值导向?这些在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今天,已经不是简单的理论探究性问题了,而是急需解决的现实性问题。

1 人工智能对学校德育的拷问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学校教育体系和教育模式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同时,人工智能也给学校德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学校德育应该树立怎样的价值观,培养拥有何种道德观念的学生等等。

如今,人工智能不仅仅是一项新的技术、一种新的工具,它还是一种新的文化,一种建立在高科技技术基础之上,具有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和自主智能等特性的文化现象。如今我们面对一个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立足一个日新月异的高科技时代,我们上一代人基本上从社会的主流滑向社会的边缘,而我们这一代人也正因为对现代技术的盲目或是思维的定势逐渐被边缘化。随之而来更严重的问题是,我们的教育者、家长并没有意识到信息技术给未来社会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依然固守在狭小的空间里,停留在陈旧的思想中,以“玩物丧志”、保护孩子的名义让孩子们远离信息技术,拒绝对新的信息技术的了解、认识与应用。这样如何才能不被机器所取代?如何才能在以创新引领世界的竞争中取胜?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工智能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交往各方面的影响也日益显著。一方面,人工智能及衍生品以其智能、高效的特点,融入人们的生活,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发展迅速,体制不健全,所承载的道德伦理观念有待加强。以2015年机器人搭车人的遭遇为例,一个机器人的“遇害”,拷问着一个国家的道德。是我们敏感过度了吗?抑或是这只是未来人类面对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伦理困境的一个提前预演?

从伦理设计到人工道德,从“机器问题”再回到人的问题,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伦理坐标?未来我们该怎样培养我们的学生,使之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学生作为社会的“易感人群”,又由于其特定的社会角色和时空条件,使得学校德育工作难度空前加大。

2 学校德育面临的问题

人工智能在为我们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在拷问着我们的学校德育,在人工智能面前,我们的道德变得不堪一击,是人工智能自身的原因,抑或是学校道德教育本身的问题。针对学校德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学校德育存在外在化、边缘化、低效性的问题。

2.1 学校德育的外在化

在快速发展的物质化时代,学校德育的价值被大大的削弱,主要表现为学校德育的外在化,学校德育的核心内容被诠释为:外显的行为准则与规范。

学校德育注重学生可见的道德行为,当道德只是作为学生的调节机制,在这种情况下,以外在表现形式出现的道德,无法深入学生内心,走进学生精神世界,根植学生的灵魂,难以满足学生内在的需要,同样也难以促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自然很难丰盈与提升人的道德品质,最终使人的道德异化为一种外在的形式。

学校德育的外在不仅仅使学生的道德行为浮于表面,更关键的是对学生的道德认知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进而影响人的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更疏离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2 学校德育的边缘化

“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这句话体现了学校德育的尴尬处境。

身处功利化社会,知识成为人们最为看重的,而价值观、道德观被置于边边角角。例如,义务教育阶段注重成绩,把学生的成绩、升学率作为基础教育奋斗的目标,漠视学生道德的培养。高等教育重点抓学科建设,强调科研成果以及学生的就业率,忽视学生道德的发展。这也是现今小学欺凌现象、大学生心理问题频繁爆发的原因之一,学校注重的是学生的成绩,不顾学生品德的发展,搞错了教育的方向。对学校教育而言,越是不能量化的软指标,越是应该重点投入精力,学校教育首先是成人的教育,使人成为人,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其次关注的才是学生的成绩等外在指标。

除此之外,学校德育的边缘化还导致德育信度的降低。课堂上,教师还在墨守成规地讲授课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早已与整个时代脱节,这样怎么不被时代抛弃?

2.3 学校德育的低效性

在现实的学校德育中,各部门虽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学校德育的收效仍不容乐观。

在政治社会中,学校德育强调政治教育;在经济社会中,学校教育强调德育的经济价值;在文化社会中,学校德育强调文化功能。在学校道德教育方式上,更多的呈现为一种灌输式、强制性的现象,没有或未全面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忽视学生立场。在学校道德教育的评价机制方面,没有针对学生特点制定相应的评价体系,沿用老一套的评价模式,不能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认知,甚至违背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德育低效性的外在表现主要包括:道德教育形式单一、道德体系不完善以及学校德育过程中“人的缺失”。为保证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应从道德教育的实质出发,探究学校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

上述问题的存在,是由于学校德育在学生价值引导方面存在不足,在当今多元价值取向的社会中,如果没有内在的道德观、道德标准以及核心价值观的支撑,势必会带来价值观念的困惑,就像人工智能带给人类的挑战一样。人一旦失去价值观,就会随波逐流,丧失对人性、对道德的追求。因此,正确的道德观念及价值标准的确立,对学校德育、对学生而言,尤为重要。

3 学校德育追求的价值观念

学校德育的外在化、边缘化和低效性,使得学校德育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导向,以及在培养学生的价值标准与道德观念方面发挥的作用。

3.1 学校德育:培养学生的德性

促进学生德性发展是学校道德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学校德育不仅要培养道德的人,更着力培养具有道德发展潜力的人。

学校德育为什么要促进人的德性的发展,或者说德性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从理性上分析,国家需要道德,社会生活需要道德,个体生存更需要道德。道德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人对人、人对社会生活的一种认可和承诺,进而维系整个社会的生活,否则,人类的一切无法持续运转下去。正如米尔恩所言:“没有道德就不会有任何社会生活”。①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社会从国家诞生起,一直强调德的重要性。不同的历史时期,德代表的国家、社会以及个人的需要是不同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每个阶段都体现了德性对国家、社会、个人的重要性,这也是德性存在以及被需要的理由,也是现代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

学校德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工作中居于首要地位。学校德育在培养学生的德性、道德品质以及自我修养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对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 学校德育:引导学生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基于自身认知模式的思维取向,并对自身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与人自身的行为密切相关,影响人对事物的认识、理解,并调控自身行为。学生的成长需要进行价值观的引导,这也是学校德育的目标之一,学校德育使学生顺利完成人的社会化,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教育是为了提高道德修养,而教授则是为了提高智力。前者培养人们了解自己的责任,后者使人能够尽其责任。”②马志尼笔下的教育所指的就是当下的德育,教授就是指现今的智育。学校德育的价值导向可以归结为:提高道德修养和了解自己的责任。学校德育的价值导向源自社会对主导的价值体系的需要和追求,源自现代社会充斥的多元价值。多元价值的存在使得社会变得丰富多彩,但我们必须确立一种主导的价值体系,而学校德育正是传递这一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学校德育对学生进行的价值观的引导不是强制性的,而是告诉学生什么是应该追求的,哪些是不应该追求的,哪些又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以此实现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

学校道德教育的过程,就是在价值上对学生引导的过程,对学生发展方向的引导过程,是通过价值的方式,对德育对象发展方向的引导。

3.3 学校德育:赋予生命以意义

道德不是生命的全部,但道德是构建生命意义的方式之一。学校德育通过实现道德教育的内在和谐,从而激发生命的意义。

学校德育是为生命服务的,是对生命的一种“特殊关怀”,目的是使生命发出光彩。这种“特殊关怀”一方面表现在学校德育对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呵护。另一方面,通过教育者对待生命的态度和方式去影响学生,对学生进行一种强烈的暗示和明示,孕育学生真爱生命的品质。需要注意的是,学校德育对学生生命的呵护不等同于对生命的放任,学校德育对学生也存在约束的含义。学校德育对学生生命采取的是一种合理的约束:一是学校德育作为一种生命呵护的方式,通过纪律與制度的方式,直接约束学生的行为;而是教育学生学会自我约束,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

学校德育的根本目标在于指导个体的生命获得意义,在呵护学生生命的同时,也在激发学生的生命,创造生命的意义。

注释

① [英]A.J.M.米尔恩.人的权力与人的多样性.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43.

② [意]马志尼.论人的责任.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16.

参考文献

[1] 吴永和,刘博文等.构筑“人工智能+教育”的生态系统[J].远程教育杂志,2017(5).

猜你喜欢

价值观念学校德育人工智能
明确方向标、设计中轴线、提供参照系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学校德育功能定位的误解及澄清
论中国哲学经世致用传统
电影《老炮儿》的价值困顿
浅谈高雅艺术对大学生的重要影响
混血家庭的悲剧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