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与茶在英国的传播
2019-04-22刘章才李梦园
刘章才 李梦园
茶是中华民族的国饮,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不断地向外传播,散布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英国人正是受到中国茶文化的影响,从而成为了闻名世界的饮茶民族。
饮茶之所以能够在英国传播开来,从根本上讲是缘于茶有益于身心健康这一特质,源于茶文化本身的无限魅力,但英国茶文化的发端与发展也离不开有识之士的推动,他們对饮茶在英国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王室的宫廷茶风
早在17世纪初叶,到海外经商或航海的英国人就到达了东方,在这里接触到了饮茶,但是,这没能对遥远的英国本土产生直接影响,直到30年代的时候,茶才经“海上马车夫”——荷兰之手传至英国本土。
最初的时候,英国人对于茶较为陌生。1657年,伦敦商人汤玛士·卡拉威在自己的咖啡馆中开始卖茶,但其价格较为昂贵,每磅需要六到十英镑,这已经超过了普通劳动者一年的收入,能够购买的人自然不多,为了扩大销路,卡拉威绞尽脑汁,想到了张贴广告介绍茶叶的好办法:茶叶效用卓著、故以智慧及古国闻名之国家,无不高价售之……(它)质地温和,冬夏咸宜,饮之有益卫生,保持健康,颇有延年益寿之功。这一广告言简意赅,既将茶在东方受欢迎的状况展示在了人们面前,又简略地介绍了其有益于身体健康的特质,对于扩大茶叶在英国的影响起到了一定作用。
毋庸讳言,这一时期,对于扩大茶的影响起到了更大作用的是查理二世的妻子—一凯瑟琳王后。1662年,英国国王查理二世与葡萄牙的凯瑟琳公主喜结良缘,由于葡萄牙较早来到东方进行贸易活动,自然也接触到饮茶,凯瑟琳公主对茶尤为偏爱,喜好在小巧玲珑的杯中啜饮茶水,这一点很快就为英国上层社会所熟知,甚至津津乐道。在1663年为王后祝贺生日的时候,著名诗人埃德蒙·沃勒尔献诗祝贺:
花神宠秋色,嫦娥矜月桂。月桂与秋色,美难与茶比。一为后中英,一为群芳最;物阜称东土,携来感勇士;祝我清明思,湛然去烦累。欣逢后诞辰,祝寿介以此。
这一诗作既赞美了美丽的王后,也赞美了她所钟爱的茶,虽然有些拍马屁的嫌疑,但无形中扩大了茶在英国社会的影响,使得更多的人对饮茶有了一定了解。为了迎合王后的这一喜好,讨得查理二世的欢心,166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普罗德船长从东方返回,经过仔细斟酌,挑选的献给国王的礼物就是一包“贵重的茶叶”和一点肉桂油,查理二世收到后十分高兴,每磅茶赏赐给五十先令,这一事件还登载在了报纸上,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热点新闻。这些事件都引起了英国社会对茶的极大兴趣,饮茶之风在上层社会中开始流行。
在此之后,玛丽二世以及安妮女王也都热衷于推广茶文化,她们非常崇尚当时流行于欧洲的中国风,经常举办中国茶会,这时候宫内特意布置得颇具中国情调,以中国式的屏风、中国制造的茶具、银器甚至茶几来点缀。因为钟爱饮茶,安妮女王言谈话语之间经常谈到茶,当她听说摩洛哥国王拒绝释放69名英国战俘时,有些无奈地说:这位想不开的国王最好喝两壶茶去去火气。诗人蒲伯对安妮女王很了解,描绘女王时略带幽默地说:“伟大的安妮女王,统治着三个国家,有时开会议政,有时只喝喝茶。”上有所好,下必趋之,上层社会受到宫廷的影响,饮茶也日渐成为风尚,尤其是贵族妇女构造了独特的一道风景线:她们身穿当时的流行服饰,围坐在专门用来饮茶的小圆桌旁,手捧中国制造的小茶碗,慢慢地啜饮中国茶。可以说,饮茶之风在英国日胜一日,到1700年时,伦敦已经有大约500家咖啡馆兼营茶水,遍布各个角落的杂货店也开始供应茶叶。
名人的饮茶论战
随着茶为更多的人所接受,饮茶之风在英国日渐流行,与此同时,反对饮茶的声音也开始产生。
1748年,著名的卫斯理宗创始人约翰·卫斯理发表了《关于茶的致友人信》,率先发难,他在信中回忆到:29年前,他刚到牛津大学的时候,突然出现了某种半身不遂的可怕症状,早餐后手就不停地颤抖,在这种情况之下自己戒了茶,这些症状很快就消失了。来到伦敦之后,他发现很多人都表现出相似的病症,推断这应是饮茶造成的。在1748年7月6日的周日礼拜上,约翰·卫斯理大声疾呼,号召伦敦卫理公会的信众们戒茶,他自己率先垂范,也不再饮茶了。1756年,英国慈善家、作家乔纳斯-翰威出版了论著,也开始积极反对饮茶:他说自己每喝一次绿茶,就像喝了毒药,肚子里翻江倒海,痛苦万分,随后四肢抖如筛糠,周身无力。而且,他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饮茶还有其他弊端,比如:他认为旅店的女仆失去了青春的光彩,这也是喝茶造成的。
其实,这两位著名人士并没有什么证据证明茶具有上述负作用,他们反对饮茶主要基于其他原因。卫斯理宗提倡清教品质,强烈地主张勤奋与节俭,茶在当时被看作奢侈品,这自然引起了卫斯理的反感。茶是不是真的对人体有害呢,他自己的行动给出了答案:约翰·卫斯理在一段时间内确实戒过茶,但后来随着茶叶在英国社会逐渐成为日常消费品,他丢掉了反对饮茶的激烈主张,又恢复了饮茶,尤其是在晚年的时候,每个星期日的早晨,他都与牧师们一同饮茶之后才去主持礼拜。而乔纳斯·翰威反茶的原因与约翰·卫斯理类似,他认为英国不应该在这种奢侈品上花费这么多的钱财,这不仅对人们的生活无益,而且会拖垮英国的经济。
反对饮茶者对茶的攻击气势汹汹,喜好饮茶者岂能坐视不理,开始奋起反击。英国大文豪约翰逊博士是一位著名的茶迷,为了能够及时冲泡可口的红茶,他的热水壶一直烧着,里面的开水从未冷却过。有一次,约翰逊博士在一位贵夫人的家中不断地递出茶杯要茶,当他喝到了32杯的时候,这位夫人觉得不可思议,轻轻地说:“约翰逊博士,您喝茶过量了。”约翰逊不以为然,傲然回答:“夫人,您失礼了。”约翰逊博士十分幽默,自称“顽固不化、寡廉鲜耻的饮茶者”,对反对饮茶者给以反击,认为说茶有害健康,那只是对某些老人而言,他们赖在床上睡10个小时,坐着打8个小时的牌,剩余时间才喝茶谈天,茶当然不利于健康。言外之意是:那些人的健康状况不好是生活方式造成的,茶何罪之有?!
实际上,当时的英国医学家已经证明了茶对于健康的益处。英国医生汤马斯·索尔特在1730出版的《茶论》中指出,实验显示:当茶加到血液里时,茶会将血浆分离出来,它更可以帮助保存肉类不至于变质,同时,他还认为茶可以治疗多种疾病。
可见,反茶者对茶的攻击没有确切根据,尽管当时科学并不发达,医学家的观点也并不一定准确,但毕竟反茶者的观点没有得到证实,而约翰逊博士的冷嘲热讽则辛辣地讽刺了反茶者,基本上消除了反茶者造成的负面影响。
首相与茶的真正普及
到18世纪中叶的时候,茶在英国的上层社会乃至中产阶级中已经基本普及,下层民众也能少量地饮茶,但是他们购买的茶叶质量极差,甚至是富人已经冲泡过然后重新晾干的茶。可以说,因为当时茶叶价格较为昂贵,这妨碍了它在英国的进一步传播普及。
在英国茶叶价格为什么非常昂贵呢,主要原因并不是从中国购茶时成本过高,也不是因为运费较贵,而是在于进口时被征以重税。英国较长时间将茶视为奢侈品,所以征税较高,很多时候都超过了百分之百。欧洲大陆各国从中发现了机会,他们利用地缘优势,通过各种手段向英国走私茶叶,谋取巨额利益。英国商人非常不满,觉得自身利益严重受损,所以积极向国会请愿,认为当时英国所消耗的茶叶,半数以上是非法进入国境的,必须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解决茶叶走私问题,成为摆在英国政治家面前的难题,走私泛滥的根源其实非常简单,就是茶税过高,影响了合法茶叶的进口,因此,英国首相小威廉-皮特决心进行茶税改革。小威廉·皮特的父亲老威廉-皮特曾任首相,而他更胜一筹,年仅24岁就身居高位——担任了英国首相,这一记录直到今日无人能够打破。小威廉-皮特组建内阁后,很快就开始处理茶税问题,他认识到因为对茶征收高额关税从而导致了严重的走私行为,最终使得国家财政收入蒙受重大损失,所以改革的核心就是降低茶税,另外,他也认识到降低茶税有利于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茶叶贸易,可以打击欧陆各国。于是,小威廉-皮特在1784年6月21日提出了关于茶税的改革议案,把茶叶的进口税率从之前的119%减至12.5%,这项法案很快就被英国议会通过并付诸实施。
小威廉·皮特力主通过的法令被称为《交换法令》,效果可以說立竿见影。这一法令极大地促进了英国东印度公司茶叶销量的增长,法案通过之前的1783年,公司的茶叶零售量为5,857,882磅,法案实施后,1784年一跃上升到10,148,257磅,1785年进一步攀升到了15,081,737磅。与此同时,茶叶的价格明显下降,各种茶叶的平均价格在1783年时为每磅3先令10便士,1787年时则降到了2先令10便士。茶叶输入量的增长与茶叶价格的下降相辅相成,促进了英国及其殖民地茶叶消费量的不断增加,社会下层也能好好享用茶水了。菲德瑞?艾顿在1797年出版的《穷人的状况》一书中写道:在米德萨克斯郡和萨里郡的贫穷家庭中,茶不只是早上、晚上的普通饮料,通常在晚餐时分也被大量饮用。可以说,小威廉·皮特力主通过的《交换法令》最终促成了茶在英国的真正普及,贫苦民众不再是接触茶、少量饮茶了,而是可以“大量饮用”了,茶在英国真正传播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