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徽商 与时俱进的徽州人

2019-04-22郑建新

茶道 2019年3期
关键词:茶商茶业徽州

郑建新

“浮梁歙州,万国来求”。有文字记载的徽州茶始于唐,历经宋元明清和民国,至共和国时期,共历6个朝代,时近2000年。事业为人所创造,徽州茶业道路坎坷曲折,历史波澜壮阔,成就辉煌灿烂,其中打造者徽州茶商功不可没,可歌可泣。

关山苍苍,岁月泱泱。回望徽州茶业的跌宕历程,撇开唐宋饼茶的贵族化时期不说,明以后散茶的平民化时期,当为内销动力,缘此形成鼎盛。清末国门洞开,当为外销际遇,推动徽州茶业达到顶峰。再到民国,一度中兴,昙花一现,由此构成徽州波澜起伏的格局,谱写别具一格的华章。其中打造者徽州茶商顽强拼搏,筚路蓝缕,叱咤风云的多多故事和岁月传奇,更当传播和铭记。

一飞冲天

话说明万历间的某个雨天,京都北新桥大街的吴裕泰茶店走来一老一小爷孙顾客买茶,伙计将50包茉莉花片打捆扎好,以一绳拎起,准备交老者。孰不料同来的孙子抢先要拿,因动作过猛,不慎将线绳拽断,使得茶包洒落一地,有的甚至沾湿。为爷者抡掌欲打孙儿,伙计急忙阻挡,满脸赔笑道:莫怪小孩,是我们没捆紧。我再包装一次。说罢将地上茶叶一一捡起,并废弃湿包,重换为新包,再扎后交老者。不想其孙仍要拎茶,见爷不允,居然打算赖地不起,弄得为爷者好生尴尬。伙计见状,再笑道:这位爷,不打紧,我为您加层牛皮纸,再添一道绳。您尽管交孙儿拎着,保准万无一失。伙计一通忙碌毕,直望爷孙眉开眼笑而去才歇手。

这是当今北京著名老字号吴裕泰茶庄早年的故事。关于吴裕泰,源起歙南昌溪乡沧山源村吴氏家族。相传明时其吴家祖上曾在朝廷任监察御史,后遭奸臣陷害,从此吴家告别仕途,改为经商,打出吴裕泰牌号,在京业茶。经数代努力,分号日多,逐渐发展为京都业茶第一大家,享誉天下。

除吴裕泰外,明代还有歙人吴炽甫家族其祖上也于明代在京都卖茶。其祖上于明末开始经营茶叶及南北货,规模日大。后在京拥有的茶店号有西单北大街吴恒瑞、吴祥瑞,东四北大街吴星聚,西四北大街吴源成,宣武门外菜市口大街吴德润,地安门外吴肇祥,护国寺吴源成等。其中吴恒瑞、吴祥瑞即为祖业,其后人于此基础上拓展,经营范围扩至皖、浙、苏、闽、赣、鄂、冀、辽、蒙,及京、津、宁诸省市,业态发展为集收购、加工、窨制、批发、零售为一体化经营,成为明清时期显赫的茶商家族。

无论吴裕泰茶庄,还是吴炽甫家族,其早年之所以能够在京站稳脚跟,迅猛发展,这与明代徽州茶业的迅猛崛起,有着内在的紧密关联。

有道是,徽州有茶由来已久,早在唐宣宗大中年间,浮梁茶(饶州、歙州和江州)销关西、山东,其于济人,百倍于蜀茶。歙州、婺州、祁门、婺源方茶销梁、宋、幽并诸州,商贾所赍,数千里不绝道路。至宋元间,徽州茶商携茶四走天下,成为趋势,也是不争史实。

进入明代,中国茶事发生重大变革。草根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登基,立马下旨:罢造龙团,中国从此进入散茶时代。朝廷革新举措,带给茶坛是加工技艺、泡饮方式、市场拓展的三大革命。尤其市场层面,皇帝的去贵族化行为,犹如当前热播影视《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尚为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专宠的茶,猛然被迫断舍离,走下居高庙堂,一下子回到江湖之远的百姓身边,命运发生重大变化。朝野消费,一夜间腾出无限空间,潜力无穷大,引领市场出现巨大井喷。

徽州山高水长,生态优渥,尚来茶品第一。此时得天时襄助,广袤茶地如沐春风,加之茶人鼎力革新,很快便创制出一款令天下垂涎的散茶新品:休宁松萝。此茶出手不凡,先扩散至整个徽州,再风靡江南,后畅销北京、天津、上海、山东、东北各省市,很快走红全国,成为炒青鼻祖,一飞冲天。

徽州早有商家,且擅长经营,身影早映干山万水,足迹踏遍九州华夏。此时朝廷再赐商机,地利所产新茶品,更为雄厚物质基础。于是善以宗族联动抱团取暖的茶商,紧紧跟进,大力发挥人和优势,致茶商队伍迅猛膨胀。其携家乡茶品,流寓天下,致富发家,不计其数,业绩遽然飙升,乃至数年间便使茶业成为徽商经营的盐茶木典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位列于第二。

有关徽州茶商从商经历和业绩,除上述吴炽甫家族、吴裕泰老号外,出现在旧志谱牒等史籍文献中,记述更为多多。如明嘉靖四十年( 1561),始建于北京永定门外石榴庄(旧名下马社)的歙县义庄,规制甚宏,厅室高敞,周垣缭之,丛冢六七干,累累相次。建造资金多取之于茶商者。又如《酌中志》载:“明万历间(1573~1619),北京城里经营各处茶商贩来的松萝佳茗的6家店号,总数不下三千驮。”再如明人汪道昆《太函集》载:歙人方景真“故在荆州,将以贾茶入蜀,闻者争附之,辇二干缗一日至”;歙县潜川汪伯龄“先世故饶,久之中落。父力恢复,辄以下贾起繁昌,转而之齐鲁间,赢得以数干计。寻为宗人子同事者所干没,其父弗問也者而舍之。翁始胜冠,辄从父兄入蜀,称贷以益资斧,榷茶雅州”;再再如清人许承尧《歙事闲谭》云:“吾许族家谱载,吾祖于正统时,已出居庸关运茶行贾。似出贾风习已久,志言殆举其概略耳。”类似记载,不胜枚举。

一走天下

话说康熙年间某个深秋的傍晚,一位经营祁门安茶的孙义顺号老板,在鄱阳湖码头遇上一位广东戴姓郎中。戴姓郎中说,自己想搭船回家,但身无分文,老板能否行个方便?孙义顺老板听罢,不但慷慨应允,且一路好茶好酒相待,令戴姓郎中感动不已。行程数月,来到广东,正值流行瘟疫,百姓叫苦不迭。孙义顺老板也傻眼了,心想自己的安茶还能卖给谁呢?未料,天无绝人之路,一旁见状的戴姓郎中安慰道:别着急。我来帮你想想办法,兴许能助你一臂之力。只见戴郎中当即挂牌行医,为感谢孙义顺老板搭乘之恩,特在每剂药方中开三钱安茶为药引。不想几天下来,效果奇好,喝过戴郎中茶药的病人,多见康复。从此安茶可治病的消息不胫而走,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神,不但安茶销路大畅,风靡两广市场,且安茶名声也大扬,且越传越神,以致被人们奉为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称为圣茶,很快依托广州口岸的平台,走俏港澳台和东南亚,以致成为家家必备茶品,殷实之家甚至捧其为压箱底的看家至宝,演绎出中国外销茶的传奇。

这是清初的茶事镜头,背景是此时的中国茶事发生重大分野,其最大特色是华茶开始大量走出国门,扬名四海。此时徽州茶商阵营受潮流推动,也一分为二,一为内销本庄茶,一为外销洋庄茶。祁门安茶则为洋庄茶代表之一。

有关徽州外销茶商的雄起,追溯源头,当从明中叶后期说起,其时为适应对外贸易需要,朝廷小心翼翼开放海禁,中国茶叶从此打开外销窗口。此时就有徽州茶商携松萝外输。入清后,自康熙间始,朝廷睁眼看世界,认识到封闭千年的中国茶业,当开启大步走向世界的节奏,于是首选广州为口岸,打开了中国茶大量外输的大门。

广州开放,一时财富宏丰,商贾云集,无疑也成为徽州茶外销主渠道。徽州茶商应时跟上,远走广东,所创利润则是“一飘三”,即一元投入,三元产出。以致民间传说去广东赚钱,犹如河滩捡鹅卵石之易,俗称“发洋财。受利益所驱,大量茶商甚至不惜倾家荡产,趋之若鹜。

类似祁门安茶佳话,当然还有徽州红茶和绿茶。如方志载: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松萝茶曾对英国出口,是为安徽最早出口的茶叶品种。总之,华茶外销的快速崛起,很快引起洋人的极大关注,大大刺激了唯利是图者的觊觎之心,缘此引发后来的鸦片战争,觊觎者决计以武力逼迫的方式,解决自己对中国茶的沟壑渴望。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南京条约》签订,五口通商,大批洋商蜂拥而入。在国际茶市强力需求的拉动下,晚清的中国茶市空前繁荣,华茶生产和出口,呈跳跃式发展。广州逐渐成为中国对外贸易最大通商口岸,“番夷市易,皆趋广州”,其中茶叶外贸额占中国外贸总值之六成。随后,《天津条约》签订,外销口岸继续扩大,茶贸中心又从广州转到上海、汉口等地。

在此大背景下,徽州茶商凭借难得的市场机遇,依賴徽州茶产丰厚的优势,其中歙休茶商在屯溪集结,致使屯绿取代松萝,横空出世,名商更是辈出不穷。2012年《休宁县志》载:清咸丰年间,屯溪镇有余德昌等4家茶号,各制眉茶干百箱,遥运香港,畅销海外。红茶快速在祁门崛起,涌现出胡元龙等一大批商家。茶商红绿兼营,凭借新安江水路和阊江水路运路缩短,成本降低的便利,大举外销,很快赢得市场,占领销售高地,形成规模可观的洋庄茶。徽州茶商队伍也迅猛成长,如广东官府指定当地一些势力强的商号和商行,主持广州的中外贸易,实则为行商垄断,后人称为广州十三行。其中的刘东生行,即为徽州茶商所设。此外,涌现出余伯陶、江耀华等一批业茶枭雄,乃至《清史稿·地理志》给屯溪定位:茶务都会,由此谱写中国茶史奇观,不可一世。正如其时问世的《中西纪事》总结:徽商岁至粤东,以茶商致富者不少,而自五口既开,则六县之民,无不家家蓄艾,户户当垆,赢者既操三倍之贾,绌者亦集众腋之裘。较之壬寅以前,何翅倍蓰耶。

再说本庄茶。受明代茶事惯性动力的推动,至清代,中国传统茶业,一跃而为先进的商品经济,活力四射,腾飞于华夏大地。徽州茶商的经营方式也有较大改变,一改长途贩运的一年往返,转为定点经营,坐地经商。即设茶庄、店号于大都市集镇,或以一地总店为主,在多地设分庄分店,形成线状幅射。有关此类典型商家,史籍文献中同样多多。如《北京歙县义庄》载:乾隆年间,京有歙籍茶行七家,茶商字号166家。又如马克思《资本论》中唯一写到中国人户部右待郎王茂荫,其祖父王槐康为歙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在北通州开设森盛茶庄,至庚子之乱,毁于兵火,前后经四代,历时120余年。再如绩溪上庄胡适家族,其于清中叶贩茶上海,创万和茶铺于川沙,乃至民谚有“先有老万和,后有川沙城”之说。又如道光三十年(1850),绩溪上庄人汪立政创茶店于上海城南,称汪裕泰南号,咸丰间于广东路增设汪裕泰北号,光绪间于福州路增设汪裕泰三号。再如清代苏州城有吴世美、汪瑞裕、鲍德润、方裕泰、吴馨记、严德茂茶店被茶界推为六大名店。其店主或为歙人,或聘歙人为经理。其中尤以长三角为甚,涌现出江南茶叶大王汪裕泰、上海茶叶大王郑鉴源、徽州茶叶大王吴荣寿等商家大枭。同时名家巨号也快速增加,出现胡裕泰、张一元、汪裕泰等一批著名商号。内外并举,一改徽商传统经营四大支柱产业的格局,使茶业跃升到首位,且达到峰巅,创下前无古人的骄人业绩。

外销内销,两翼齐飞,带来徽州茶业前无古人骄人业绩。据《徽州茶经》载:清嘉庆间(约1810年),徽州年产茶叶不到600万斤,到民国二年(1913),六县产茶达1550万斤,占皖南茶产77%,需要指出的是,鸦片战争彻底动摇了清王朝的根基。随着中国种茶制茶技术不断外流,约在同治九年(1870)许,英美茶市上,印度、斯里兰卡、日本茶开始出现强势,华茶显现衰退拐点。加上朝廷腐败,国内茶市也日显萎靡。徽州茶商无力回天,加上自身不足,洋庄茶雄风猛退,本庄茶也摇摆艰难。这也是事实,毋庸回避。

一度中兴

民国4年(1915)的春天,姗姗来迟,3月的北平甚至还飘着雪花。时任北洋政府农商部佥事的陆潆,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季节与自己命运休戚相关,他将与祁红结缘,开创出中国茶史空前绝后的事业。这天一早,陆潆刚到办公室,就受部长召见。部长说:昨天上海来电,说有外商要求以农商部名义,去徽州茶区考察。部里决定,派你陪同。你要留心观察,弄清老外真正目的。

陆潆当即到沪,见到三人,二位高鼻深目老外,一叫柏雷德,身份商人,一叫海里思,身份茶师,均为英国人;另一位为中国小开,名洪敬斋。陆潆带他们出发,4人经杭州入新安江,到屯溪,然老外仅参观一厂,便提出要去祁门。至此陆潆明白,老外真正目标是祁红,同时获悉所谓英商,其实是上海锦隆洋行总经理。到祁门,正逢茶季,柏雷德十分来劲,不但参观茶号,且独自深入农家,仔细窥看初制过程,并向陆潆提出,要到茶园采鲜叶,以了解留蘖采法。如此盘恒两日,随后又去闪里看精制。一切如愿后,4人分手。

4月22日,陆潆回部,部长又招,说:我们终于明白,外国人真正目的,是要在我国茶区扎根。现英商柏雷德公开提出,要求到红茶王牌产地祁门县设厂。照我国条约,外商不得到内地办厂。昨经国务会议研究,决定农商部自办茶场,抵制外商觊觎。地址选定祁门南路平里,此请陆佥事兼任场长,速往祁门,刻期开办。你要以最短时间,最少经费,树立科学化试验场,社会化种制模范,以启发茶农集体革新的基层力量。

这是民国初年的茶景。史学家说:民国最大的贡献,在于系统引进现代茶学体系,并将其与中国茶业实际相结合,诞生了有中国特色的初步现代茶学体系。祁门茶业改良场恰是其中典型,属“开中茶以来未有的创举”,成为最显赫的旗帜,被后人誉为中国近代茶业摇篮,地位至高无上。

1932年11月,中国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只身一人来徽州,实施复兴行动,徽州茶商积极响应,热忱投入,亲自参与和践行一系列活动,则当为先锋之举。民国30年(194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华茶出口全部停顿。到次年(1942),安徽积存茶叶达26.27万箱。徽州茶商也难以为业,茶号纷纷倒闭。此后每况愈下,到民国34年(1945),华茶出口降到有史以来最低水平,不足元年(1911) 8.96万吨的1%,其中徽州茶上市量不足250吨。抗战胜利后,社会部全国合作社物品销售处,上海分处在祁门县设茶叶合作运销处,旨在力促祁红和屯绿运销出口,茶商鼎力相助,因受时局影响,终难挽颓局。此后国内战事不断,经济萧条,百业俱废,到1949年,徽州茶叶生产量和贸易量均降到历史最低水平,其中祁红仅4631箱,屯绿仅75350箱,跌至极限。

1949年共和国成立,不久随公私合营运动到来,徽商整体被划入计划经济体制序列,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徽州茶商完成历史使命,从此消失。至于1978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重构市场经济体制后,秉承徽州茶商基因的黄山茶商重新崛起,那是另话。

猜你喜欢

茶商茶业徽州
无梦到徽州
徽州人
二十世纪晚期西藏茶商的个人生命史研究
Chinese Perch:Dream Beauty Portrayedin Art, Poetry
基于经济下滑期茶业公司营销手段研究
八马茶业的IPO之囧
图说
论唐代茶税、茶商对茶文化的影响
走徽州
海峡两岸茶博会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