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学研用创”协同的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

2019-04-22黄文李文

大学教育 2019年4期
关键词:校企协同转型发展应用型本科

黄文 李文

[摘 要]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和“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的功能和训练内容需要得到更多扩展和提升。结合湖南科技学院電子工程创新训练中心的建设实践,阐明了构建“产学研用创”协同的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的核心理念,分析了引入企业新主体、增加新功能并运行新的协同管理机制等中心重构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校企协同;创新创业;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9)04-0171-03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十二五”期间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实施的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1],旨在通过整合利用相关高校原有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新的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使之与创新驱动的国家战略相适应,以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2]。这些创新基地的建设和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施,大力促进了创新创业教育,为高等教育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探索出了新途径和新模式[3]。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不断加快,创新是第一驱动力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但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上还不能与之相适应 [4]。2015年6月,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健全创业人才培养与流动机制、支持大学生创业”; 2015年10月,三部委颁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要求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积极推进转型发展,“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链、职业标准、生产过程的对接。针对高等工科教育,2017年3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要求“围绕工程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 [5],要求明确了在高等工科教育领域进一步推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因此,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和“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新时代背景下,“十三五”期间各高校仍然需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使命仍然没有结束,只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也需要转型发展,更加突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重要性。

一、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的基本功能

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的建设在教育理念上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努力构建一个能够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相适应的大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与训练的系统平台,其基本功能就是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系统培养,这是课堂教学体系的延伸和补充,是一个以“基础实验+专业实验+项目研究+项目设计+ 学科竞赛”为主要内容的创新训练项目体系[6]。文献[7]建立了一个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评价指标体系。 从指标体系看,评价的对象是参与中心建设的导师与学生(团队);评价的内容包括课堂教育、课外实践、创新环境、专利论文、学科竞赛等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

图1是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功能模型,图2是校企合作“产学研用”协同模型,从前述内容和图中不难看出:1.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的根本目的是创新人才培养,而校企合作、“产学研用”协同的根本目的是技术创新;2.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的主体是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和学生团队,而“产学研用”协同的主体是各协同部门的研发人员;3.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大学生创新训练,而“产学研用”协同的主要内容是项目研发;4.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由高校独立管理运行,而 “产学研用”协同由多方协同管理运行。

综上所述,从项目建设的主体、目的、内容和管理各方面看,大学生训练中心的基本功能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根本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训练中心有必要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对接产业链、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进行实质性转型发展。

二、新时代背景下创新训练中心的转型发展路径及关键

(一)创新训练中心的转型发展路径与功能扩展

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新工科研究与实践”明确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路径。因此,新工科人才培养方案体系包括人才培养定位、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以及所有的教学改革方案,应该围绕“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个核心目标,并突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路径。所以,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的转型发展也必须按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路径,全方位服务于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训练中心的功能要与新工科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无缝对接。以这样的理念重构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在结构和功能上至少要做以下几个方面的扩展。

1.加入新主体。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要服务于新工科人才培养,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路,就必须加入企业这个新主体。

2.导入新内容。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加入企业这个新主体后,就必须要满足新主体的新需求,导入为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研发的新内容。

3.引入新体制。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的主体和项目建设内容发生了新的变化,管理体制也必须与之相适应,需要引入多方管理新体制。

4.增加新产出。新体制、新主体、新内容下的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同时,必然会在技术创新上增加新的产出。

以上新主体、新内容、新体制和新产出的功能扩展,其本质是通过创新训练中心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的“产学研用”协同相结合,转型发展形成一种全新的“产学研用创”协同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二)创新训练中心转型发展的关键

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要成功转型为全新的“产学研用创”协同的训练中心,其本质上是在单一的创新人才培养基础上增加技术创新,兼顾新增企业主体的利益诉求,因此必然会产生一些新的困难。这些困难主要有:加入企业新主体的选择困难;引入多方管理的体制改革困难;增加技术创新产出的动力不足困难。这些困难也是大学生训练中心转型发展的关键问题。

1.企业新主体的选择。这是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转型发展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没有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新型的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就难以稳步发展。相关研究表明:50% 的企业“产学研用”合作创新持续时间约为3年[8]。也就是說,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的背景下,大部分的校企合作仍然低于四年一届的本科生培养周期。因此,加入的企业主体不仅要有源于创新驱动的校企合作意愿,也必须要有使命驱动的教育情怀,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

2.多方协同的体制改革。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的管理主体是高校,在企业新主体加入后,如果企业方不参与中心的运行管理工作,“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就是空谈;如果企业方参与中心的运行管理工作就涉及困难的高校体制改革。文献[9]的研究表明,创新中心的发展需要混合制的经费筹措策略和项目运行管理体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明确了“允许企业以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依法参与办学”的体制改革途径,这也为多方协同的体制改革提供了政策保障。

3.技术创新的动力。从根本上说,“产学研用创”协同的主体是教师(专家)、学生和企业,教师或专家最重要的利益集中在“研”上;学生最重要的利益是“学、用”;而企业最重要的利益是“产、创”[10];这就导致高校在“产学研用创”的新模式中创新驱动力不够。需要通过体制改革,构建主体、管理、环境、制度四个维度的创新驱动协同机制[11],以满足各个主体的利益诉求。

三、“产学研用创”协同的创新训练中心重构

(一)创新训练中心的重构

“产学研用创”协同的创新训练中心需要引入企业新主体、增加新功能并运行新的协同管理机制,在原来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全新的模式重构。其本质是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引入“产学研用”协同机制,为创新创业教育打下更牢固的基础并赋予更丰富的内涵,更好地为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服务。

图3是“产学研用创”协同的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功能模型,图4是以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为基地的“产学研用创”协同模型。在“产学研用创”协同的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功能模型中包含5个基本功能模块:创新创业教育、学科竞赛训练、实践教学创新、科学技术创新和“产学研用创”校企协同。以上5个功能模块中校企协同是核心,其他所有的功能都与校企协同相关,或者说通过校企协同产生交集。因此,协同机制的建立成为中心重构的关键。

(二)协同机制的建立

如前所述,“产学研用创”协同的关键在于合作企业的稳定性和积极性,新型合作关系必须满足企业的利益诉求。按照传统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如果以人才培养为目的,企业在“产学研用”人才培养过程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得不到全部利益。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动力不足的根本原因是人才培养具有正外部性,参与人才培养的单位得不到全部的利益,而其他单位却可以分享人才培养带来的部分利益。

假定某个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私人利益(培养的人才部分留在企业)为RP,产生的社会利益(为社会培养的全部人才)为RS,由于存在外部经济,所以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RP

因此,要么使企业能留住人才,要么让社会给企业足够的补偿;否则,从企业追逐利益的角度来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得不偿失。事实上,不管是学校还是社会都无法保证企业能留住人才或得到足够的补偿。因此,建立新型的“产学研用创”协同机制,让企业从技术创新中获得为人才培养付出的补偿,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创新模式;而“产学研用创”协同的创新训练中心很好地契合了新模式的各方需求。

湖南科技学院省级电子工程创新训练中心经过5年建设,积极引进企业进行协同创新,探索建设“产学研用创”协同的创新训练中心,激发了其前所未有的活力。目前,中心已与14家企业合作建立了冠名创新工作室,合作企业全部进入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企业名单。近三年中心依托校企协同创新,在传统的创新训练项目如专利论文、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等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获得了包括首届互联网+全国银奖在内的50多个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和300多万元的学生创业孵化投资。在技术创新方面,与企业合作的项目有7个项目获得发明专利授权,4个项目入围“创客中国”省市比赛,其中3个在省市获奖。

四、结束语

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新时代背景下,虽然应用型本科各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各不相同,但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核心目标是相同的。围绕这个核心目标,“十三五”期间各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应该被赋予更多的功能和使命,构建“产学研用创”协同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是基地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构建“产学研用创”协同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需要引入企业新主体、增加新功能并运行新的协同管理机制,在原来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全新的模式重构,这同时也是新时代背景下应用型本科转型发展的关键问题。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Z].2007.

[2] 席在芳,吴笑峰,吴亮红,等.电气信息类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2):21-35.

[3] 刘允,陈小惠.大学生创新基地建设与运行机制研究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12):176-178.

[4]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Z].2015.

[5] 教育部.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Z].2017.

[6] 申少华,郑柏树,周虎,等.探讨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建设内容[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6(1):183-185.

[7] 冯小平,邹昀,陈颖龄,等.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多层次灰色评价[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1):198-203.

[8] 曹霞,于娟.产学研合作创新稳定性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5(5):741-747.

[9] 尹仕,马冬卉,翁良科,等.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基地经费筹措策略试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12):142-144.

[10] 黄文,李文.计算机类本科人才的“产学研用创”培养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7(8):43-46.

[11] 储节旺,吴川徽.创新驱动发展的协同主体与动力机制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148-156.

[责任编辑:陈 明]

猜你喜欢

校企协同转型发展应用型本科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大学本科高年级怠学现象调查与对策研究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之必要性探讨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煤炭企业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新常态下钢铁企业的转型发展以及建议
试论“央视新闻”公众号的成功运行对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借鉴意义
校企协同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分层培养体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