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选择之“四要”

2019-04-22陈碧瑜

广东教育·综合 2019年3期
关键词:四要课程内容资源

陈碧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与各学科课程领域有着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领域”,是一个全新的课程体系和学习体系。基于课程的独特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固定的教材,“教什么”由教师确定。教师成了课程内容的创生者和实施者,这对习惯了有教材和教辅来支撑教学的教師而言是一个重大的挑战。笔者认为,从以下“四要”出发,科学合理地选择和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内容,有助于更好地达成课程目标,实现课程价值的最大化。

一、要基于《指导纲要》

2017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标志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步入新里程,向规范化实施课程迈进。《指导纲要》明确了综合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性质;从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和创意物化四个方面提出了课程具体目标;阐述了活动开展的四种基本方式及其关键要素;附件中还推荐了152个活动主题并对其如何开展进行了说明。

1.《指导纲要》引领课程发展方向。《指导纲要》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实践育人理念落实到具体课程设置中的行动指南。它提出了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原则,并指出不能将学科实践活动以及专题教育活动来取代或者等同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明确划分了课程边界。我们要以《指导纲要》为基本依据,做好组织建构,设计好课程内容,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融入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当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学会学习、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方面的核心素养。

例如,我们通过设计与开发“我是小当家”“我是班级小主人”“我是社区志愿者”等系列活动,为学生创设实践性学习情境,锻炼学生的自理能力和服务他人的能力,树立学生合作担当、热爱劳动、热心公益的意识,培养其爱家、爱校,进而爱社区、爱家乡、爱祖国的意识。切实有效地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社会责任感融合的核心素养。

2.《指导纲要》引领学生走向未来。课程内容应具有先进性和发展性。不仅要反映现实生活,也要引领学生走向未来。对此,《指导纲要》做出了指引。在附件推荐的“我也能发明”“数字声音与生活”“三维趣味设计”“走进程序世界”等活动主题的简要说明中,提出了“学习和运用发明创造的多种方法”“鼓励学生在综合情景下运用多种技术实现个性化、定制化产品研发的过程”“培养学生将新奇创意变为现实的意识,体会跨学科学习的魅力,提高动手实践能力”“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增强信息社会责任”等。将当代社会新科技、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活动主题内容之中,有助于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培养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动力。

结合当前科技的发展态势,笔者认为,引入人工智能课程、基于项目的STEM学习以及创客教育等内容,精心加以组织、整体进行设计、综合实施课程,增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中的科技教育含量,让科学与创新进入学生的学习基因,这也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全新命题与历史责任。

二、要符合课程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跨学科的、实践性的新型课程,有独特的课程形态,与学科课程的内容组成大不相同。学科课程内容是预设的知识体系,其练习、操作乃至实践活动都以学科知识为中心,注重间接经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则侧重于直接经验的获得,它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基于学生的发展需要、基于问题解决,根据学生的自主选择,结合教师的专业判断来确定学习内容,课程内容随机生成,涵盖面极广,超越了任何一门学科知识体系的范畴。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采取以主题为单元的学习方式,主题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灵魂,活动是其基本形式,学生的活动主题是其具体内容。每一个活动主题就是一门小型的课程,一个个的活动主题组成了整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果做好活动主题的内容组织建构,按照课程规范,把现实的、有教育意义的各个活动主题串联起来,使之成为系列化的“小型课程”,课程内容体系就自然形成了。关于活动主题的内容建构,笔者认为应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1. 注重内容的综合性。正如佐藤学提出:“应该把处理人生征途中谁都会面临的现实课题、现代社会所要求的现实课题的直接学习和学科学习并行起来加以组织。”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内容应当涵盖学生与自然、社会及自我等关系的问题,充分体现个人、社会与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与道德的内在整合,致力于学生素质发展的完整性,以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完整生命的塑造和未来更好的发展。

2. 符合课程规范。作为一个完备的活动主题,应包含课程的四个基本要素,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在活动设计之初就要有明确的课程目标,思考通过活动将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让学生获得什么样的活动体验和成果;要有翔实的课程内容,设计好活动具体任务与实践内容,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锻炼;还要在各个环节中结合具体活动内容,采取相应的活动方式,夯实活动实施过程;更要关注活动对于学生成长的促进意义,有突出发展导向的评价,设计好评价的内容、指标以及工具,为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提供依据。

3. 遵循“连续性”的原则。以学生能力发展为导向,基于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设计长短期相结合的主题活动,做好课程内容的编排与设计,从简单到复杂,体现不同学段目标发展的递进性和延续性。各个活动主题之间有内在承接、螺旋上升的关系,构建科学合理的活动主题序列,实现学期、学年以及学段之间课程内容的有机衔接,确保不同学段的课程内容所体现的相关素质的培养与发展是一个有序的、连续的进程。例如“探寻莞香的足迹”主题活动,可以在不同年级、不同学段的学生中开展。尽管属于同一领域、同一主题,但是面对不同的学习群体,该课程内容在设计上应做到在重复中有差异,在循环中有提升,不断深化,逐步进阶。

作为课程实施主体的学校要加强研究,做好课程规划,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形成可操作的、有利于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课程实施方案,推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三、要立足真实学情

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手段,更是学生成长的重要资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由师生共同创生的课程,课程内容关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体验和生活经验,因学习者而异,随着学生的生活变化而变化。因此,在考虑课程内容设置的问题上,我们必须立足真实的学情,以学生为中心,做到目中有“人”。

芬兰教育成功的秘诀之一在于“把教育系统的重心放在学生身上”,主张教育系统应当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严格的系统。但是,在现实教学中,相当多的教师把课程内容是否足够系统完备放在首位,轻视了对学习者及其需要作深入的分析与考量。事实上,如果设计的课程内容不能被学生所内化吸收、接受理解和意义建构,就不能对学生产生实质性影响,从而失去课程应有的价值。所有的设计只有与具体的学习者及其需要互相匹配才具有意义,因此,加强课程内容的适应性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1. 课程内容应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充分考虑其对学生的现实意义以及终身发展的意义。主题选取的角度、活动设计的难度、探究的深度等相关设计应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来展开思考,以学生的能力与知识为起点,虑及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群体的兴趣和需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征。

2018年秋季起,小学从一年级就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笔者为此开发了“我和新书交朋友”的活动主题,里面设计“新书朋友名字我能认”“我给新书穿新衣”“爱护新书有办法”“我给新书安新家”等四项活动。通过设计具有趣味性、情境化和生活化的课程内容,帮助一年级学生理解课程,获得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态度和体验,形成相关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

2. 让学生回归生活,自觉成为学习和实践的主体。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活动主题也无非是课程内容载体的范例,而并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终极目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终极目的是让学生回归生活,自觉成为学习和实践的主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综合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在活动策划课“食品包装袋创意设计行动”中,笔者建议执教教师采取任务驱动的教学策略,让学生为自己制作的莞邑美食设计专属的食品包装袋,以“私人定制”“学生自己主导和规划的行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探究兴趣。实践证明,学生对活动目标的认同和理解至关重要,它能让学生感受活动于自身的意义和价值,明确自身的职责,真实而具体的学习任务则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全情投入实践活动当中。通过对课程内容的设计,让活动任务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对接,将育人理念、活动方法和实践技能渗透其中,增强活动过程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丰富教育的内涵与意蕴,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育人价值。

四、要开发利用好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要的实施载体。一如巧妇炊中之“米”、鱼儿畅游之“水”,课程内容与课程资源互相依存,密不可分。一切课程内容的编排都基于课程资源,以课程资源作为支撑,课程的实施过程实际上就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过程。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课程资源,是课程目标顺利达成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也是课程实施的重要前提与有力保障。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水平,决定着课程实施的水平,直接影响课程实施的效果。因此,要从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对学生发展影响的可持续性着眼,重视课程资源体系建设,夯实课程实施基础。

1. 要充分利用和开发周边资源,让生活中的资源为课程所用。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掌握应对现在以及未来生活挑战能力的课程,真实的生活情境、直接的体验,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关键。只有在面对真实问题的生活情境中,学生才能真正地理解和运用知识,形成能力。正如我们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学生也要在生活中学会生活。因此,要让学生身边丰富多样的生活资源进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入学生的成长过程,才能让学习真实地发生。

其实,资源无处不在,关键是要善于开发和利用。我们应结合课程规划有目的地集聚各種社会资源,对范围广泛、种类繁多的资源进行系统的思考和可行性评估,将客观存在的资源转化成课程实施的内容或者条件,使之成为有效的课程资源,并根据学校师生的实际需要,因地制宜、创造性地使用。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同一资源通过不同的课程设计,往往可以具备不同的功能和价值。例如,学校附近的小山丘,既可以开展为家乡植树添绿活动;也可以开展搭炉灶野炊技能比拼、树宿营帐篷进行团队拉练、定向越野、无人机救援挑战赛等野外生存能力体验活动;还可以开展家乡土形地貌研学活动,等等。同时,我们倡导开发当地优秀文化教育资源,可以开展“重走东江纵队红色之路研学行”“广绣工艺乐传承”等活动主题,将岭南本土文化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挖掘其丰富内涵,帮助学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坚守文化自信,延续文化根脉。

2. 要做好已有课程资源的优化改造,进行可持续和系列化开发。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也在不断更新迭代和优化。对此,我们不必急于着手开疆拓土、建设新的场馆。如果弃置过去建设好的课程资源,一切推倒重来,就会造成课程资源的严重浪费。我们可以深入思考,哪些课程资源可以循环再利用、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基于原有的课程资源进行相应的改造、转型和升级,推动课程资源的可持续和系列化开发,并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让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实施成为广大师生“共建”和“共见”的过程,提高利用率,实现 “共享”,携手“共进”,实现课程资源效益最大化。此外,结合新时代新要求,深入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做好课程内容建设,赋予传统项目以时代气息,支持原有特色课程内容的动态生成与持续优化,建立和健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家庭和社会机构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也是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得力举措。

猜你喜欢

四要课程内容资源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略论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四要”
离子反应学习中的“四要”
初中英语课堂要做到“四要”
创设有效情境体验之“四要”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