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大我·至诚报国
2019-04-22钟嘉仪
钟嘉仪
2017年12月,国家111计划“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离散制造智能化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在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挂牌成立。该引智计划由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实施,以国家重点学科为基础,从世界范围排名前100位的著名大学及研究机构的优势学科队伍中,引进、汇聚1000余名优秀人才,形成高水平的研究队伍,旨在建设100个左右世界一流的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广东工业大学成为唯一入选的一所广东省地方院校。这离不开以谢胜利为负责人的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智能信息处理团队的努力。
教书之道,以人为本
谢胜利,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百人计划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智能信息处理研究所所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得者、教育部创新团队学科带头人、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工程”国家级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1981年开始任教,从教37年来,从事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理论、控制理论及自适应信号处理的教学与研究,为学生讲授自适应信号处理、信号处理的现代技术与方法等课程,并致力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探索。这些年,他以及团队指导的学生在历届全国“挑战杯”竞赛中成绩优异。如本科生完成作品《基于盲分离技术的胎儿心电监护系统》,获得了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2016年获得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截至2017年,谢胜利带领团队教师已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近150名。其中,1人获国家级创新领军人才、2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3人获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资助、2人获聘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
三十余载孜孜不倦的追求,万千个日夜的耕耘,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院新工科建设,谢胜利提出了“三进三升”校—企—创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所谓“三进三升”,是指学生三次分阶段到企业或者创新中心开展工程实践活动,三次获得知识、能力和素质等三方面的递进式提升,按照三个不同的层次(知识、能力和素质)在学校、企业、创新中心之間良性互动的运行机制。简单来说,就是学生“三次进实验室、工厂,能力得到三次提升”。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在一年级,让学生进入企业进行3~5天的观摩性认知实习,主要增加对企业的感性认识,提升工程和职业意识,看师兄师姐在干什么,是怎么干的;其次,到了大二系统学习专业基础理论后,学生可利用寒暑假去企业进行一个月的专业实习,到实验室给学长打下手,协助基地建设工作,利用所学的知识在创新创业导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实践项目;再次,三年级期间,学习较好的学生进入创新中心,在导师的指导下承担课题,在项目中发挥主导作用,解决具体工程问题。在专业课教学完成的基础上,利用暑假进入企业开展大四一学期以上的长期性毕业实习,参与基地的建设工作。
“以前大部分实习是在大学三年级以后,而现在我们是让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走出去。” 谢胜利介绍,“三进三升”校—企—创人才培养模式最大的特点是与企业深度融合培养人才。其中,如何保证同时满足“工程教育认证”全部标准也是他和团队重点考虑的问题。在培养方案中,他们认为先用“工程教育认证”的标准来衡量,满足之后再增加“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或其他各种校企联合培养班的专门培养需求。这样一来,每位学生就都同时配备了校内和企业导师,保证了专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