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探索
2019-04-22蒋丽萍
蒋丽萍
【摘 要】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探究活动。让小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小学生的行为习惯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养成,也不是单凭学校一己之力就可以完成,而是需要学校、家庭、社会通力合作,多体联动,在教学与生活中不断潜移默化、环境熏陶,才能促使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身心健康地学习成长。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习惯养成;良好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8-0045-02
引言
我们就要从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开始,建立稳定的学习模式。同样要培养一个人的行为习惯也必须从小抓起,可从家长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始,从教师用人格的魅力潜移默化影响孩子开始。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简单方面说,只是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习惯具有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对人的一生有重要影响。因此,对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要从入学开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的习惯养成,为他们学习成长打好基础。
一、农村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面临的问题
1.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缺乏自主意识。
初入学的小学生,虽在幼儿园接受过一些行为习惯养成引导,但由于年龄小、认知弱的原因,缺乏习惯养成自主意识;进入学校后,环境的变化及要求的增多,使他们一时难以适应,会发生一些自由散漫、不遵守纪律的现象。如有些学生时常不做或忘带作业,随地乱扔垃圾,上课时打闹等。这些都需要教师耐心且持久地教育引导,当教师指出来了、批评了,他们才会意识到不对,才会逐步改正。
2.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进入学校之前,包括如何说话、做事、待人等都是由家长言传身教的,因此我们说孩子的行为习惯一定程度上就是家长行为习惯的反映。一些家长或因文化程度低,或因生活压力大,会不由自主地将不良行为习惯和情绪带入家庭生活中,从而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
3.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社会上应试教育的思想观念,强化了家长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成为家长的执着追求。因此不少家长以分数为导向,使孩子的假期和课余时间均被兴趣班、辅导班所占用,整天疲于应对过多或不适宜的钢琴、绘画、舞蹈等的学习。这些不正确、欠科学的盲目做法,不仅损害了孩子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而且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孩子的学习成长。
二、促进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几点思考
1.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好的行为习惯不但能使学生受用一生,而且便于教师更加轻松地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在教育教学管理实践中,学生渐渐有了自我意识,学习和做事开始主动思考、比较,明辨是非。此时,要根据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需要,通过少先队队课、共同制定“班级公约”等,促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行为有准则、课堂守纪律、作业按时交、同学团结好、生活好习惯。经过这样的教育教学实践,每位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不断提高,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养成。
2.尊崇内涵正能量的校风。
校风是一个学校的师生在各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态度和趋向。校园的内涵式建设和发展,是培育正能量校风之需;而全面激发师生互动潜能,则是催生校风内生动力的应有之义。近年来,我们在上述方面迈出了坚实创新的步伐。学校通过践行“志趣”教育,以“做最好的自己”为办学理念,不断完善办学内涵,形成了激励向上的校园文化,营造出浓郁的学习氛围,确立了“虎娃”精神(立志、自强、自信),为每个“虎娃”的个性发展提供多元选择,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在志趣教育和习惯养成中,增进了自我认知,增强了教育认同感,促进了自身的全面发展。
3.培养淳朴的家教家风。
家教家风是建立在家庭基础之上的,家庭是家教家风的载体,良好的家教家风是家庭和谐的基石[1]。家教家风对孩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性格特征、道德素养、为人处世、生活习惯等的养成,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家教家风,就有什么样的孩子。良好家教家风的重要基础是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家庭关系不正常,互相指责、埋怨、争斗,孩子感受到的是冷淡、冷酷、敌对情绪,心灵深处就会留下痛苦的伤痕,甚至会影响到学习成绩。
4.注入清新的社会风气。
社会风气是体现价值观的流行性群体行为,是反映一定时期的思想道德、价值理念的风尚、习气。良好的社会风气是社会系统良性运转、国家机制有序运行的重要保障。因此,让小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就显得十分重要[2]。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卫生城市与学校德育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到社区未成年人成长驿站,以多种形式参加社区宣传教育活动,在主干道十字路口开展文明引导服务,通过“我是小小交通警察”“我做文明劝导员”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自觉崇尚社会道德和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引导学生以自身的文明出行,带动身边市民提升社会文明意识,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努力。
5.通过不断质疑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
质疑是学习、思考和探索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古人云:“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相成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3]。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质疑是需要动脑筋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了问题,经过大脑的思考之后把疑虑提出来,以寻求帮助和解答。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种和谐、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养成学会质疑的习惯。
结束语
小学生的养成教育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生的行为习惯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养成,也不是单凭学校一己之力就可以完成,而是需要学校、家庭、社会通力合作,多体联动,在教学与生活中不断潜移默化、环境熏陶,才能促使小學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身心健康地学习成长。
参考文献
[1]赵战森.探究农村中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中国高新区,2017(23):65-66.
[2]胡明进,辜枝.重庆市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调查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12(33):129-133.
[3]龙振扬.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对策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1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