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中期吐蕃侵占陇右及其后收复经过

2019-04-22潘守正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秦州吐蕃

潘守正

(甘肃省方志学会,甘肃 天水 741020)

唐代中期“安史之乱”爆发后,西部新兴的奴隶主政权——吐蕃趁边防空虚,侵占陇右广大地区。面对强悍的吐蕃,国势转衰的唐王朝任其长时期占据。终唐一代,除秦州属吐蕃屯兵主动归附和清水县及成、武(阶)两州部分地方有所收复外,其余广大地区直到北宋时才陆续回归中原王朝。期间从765年吐蕃兵大举东出攻略今青海东北诸防屯军起,至1109年最后收复廊州西部止,历时长达353年,创历史上周邻部族占领内地时间之最,也成为陇右地区不堪回首又值得记述的一段历史。

一、吐蕃兴起与唐代前期双方关系

吐蕃为公元7~9世纪在今西藏等地所建政权名称。其来由有两说:一说源自西羌。西羌散处析支(今青海东南河曲之地)以西,有发羌唐旄等部,在鹘提勃悉野率领下崛起,兼并周邻各部,后渐强大;另一说为十六国时鲜卑人所建南凉国秃发氏后代。南凉主秃发利鹿孤(399~402年在位)有子樊尼,在南凉为西秦所灭后,率余众附北凉。不久,北凉又为北魏所灭,樊尼遂率众南奔,于羌中建国,开地千里,以“秃发”为国名,后渐讹为“吐蕃”,子孙繁昌,土域渐广。[1]卷216《吐蕃列传》

唐贞观四年(630年),居住在今西藏南部的雅隆部落首领囊日论(伦)赞在内部争权中被杀,其子松赞干布(《唐书》中称弃宗弄赞)继位。史称松赞干布“慷慨才雄”。[1]在平息部落内乱后,又率部陆续武力征服周邻的苏毗、羊同等部,3年后定都逻些(又称逻娑,即今拉萨),筑宫室,定法律,确立以赞普(即国王)为中心的奴隶制统治,形成统一的吐蕃王朝。

吐蕃政权初成立,即向外尤其是唐王朝炫耀武力,采用了又打又拉的策略。贞观八年(634年),松赞干布首次遣使到长安向唐廷朝贡,太宗李世民作为回报,遣行人冯德遐为使往逻些临抚。松赞干布从唐使口中得知突厥和吐谷浑可汗皆娶唐公主,遂又遣使往长安,向唐求娶公主,李世民当时未予表态。吐蕃使回归后,称求婚不成是由于当时吐谷浑亦在朝贡,是其从中离间造成。从此,松赞干布便迁怒于吐谷浑。贞观十二年(638年),松赞干布率羊同等部落进攻吐谷浑。吐谷浑抵拒不住,败退至青海湖以北,大片土地连同牲畜皆为吐蕃所获。接着,松赞干布又采用武力逼婚办法,一面遣军20万屯松州(今四川松潘)西境,一面遣使携金帛往长安迎娶公主。旋未及李世民答应,即令大军进攻松州,打败松州都督韩威,致边境大扰。李世民怒派吏部尚书侯君集督步兵5万迎击,败其于松州城下,斩首千余级。松赞干布惧,引退兵,并遣使谢罪,仍坚持请婚。李世民为息兵戈,答应联姻。十四年(640年),松赞干布遣其相禄东赞携礼往长安议亲,李世民许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往嫁。十五年(641年)李世民以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送文成公主往吐蕃,与松赞干布成亲。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新继立为帝的唐高宗李治封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时因太宗卒,吐蕃国中已有轻唐之意。

唐永微元年(650年)松赞干布卒,其孙芒松芒赞继位,因年幼,国事皆决于禄东赞。龙朔三年(663年),吐蕃击败吐谷浑。吐谷浑诺曷钵可汗与弘化公主(唐嫁和亲公主)弃国走凉州,地尽为吐蕃据,从而使今青海省除西宁及以东仍属唐外,余尽为吐蕃所有,并以禄东赞统兵屯守。同年禄东赞遣使往长安,为芒松芒赞请婚。李治因灭吐谷浑之故,不许,并以书责之。咸亨元年(670年),因吐蕃攻取西域诸州,南疆尽属吐蕃,为防其东侵,唐以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逻些道行军大总管,率军10余万讨伐吐蕃,欲复吐谷浑故地,结果在大非川(在今青海湖以南)被吐蕃相论钦陵(禄东赞子)所率40万兵击败,死伤略尽,薛仁贵为此被免死除名。上元三年(676三年)闰三月,屯驻今青海湖以南的吐蕃兵大举东出,寇鄯(治今青海乐都)、廓(治今青海贵德县东)、河三州(治今四川九寨沟县),擒镇将。同年十二月,李治下诏讨伐吐蕃。次年双方在鄯州境交战,互有胜败。时文成公主尚在世,双方战端已开多年。永隆元年(680年),吐蕃兵3万寇河源(今青海北),被左武卫将军黑齿常之击败,旋以黑齿常之为河源军经略大使,开屯镇守,战守遂有备,吐蕃一时不敢进。

武则天执政后,屡遣军讨伐驻屯青海湖一带的吐蕃兵,或胜或败。证圣元年(695年)七月,吐蕃兵攻洮州(治今临潭县)。武则天以王孝杰为肃边道行军大总管讨伐,次年双方战于素罗汗山(今临潭境),结果唐军败,王孝杰被贬为庶人。久视元年(700年),吐蕃兵寇凉州(今甘肃武威),被陇右驻军大使唐休璟督军击败。长安二年(702年)吐蕃赞普器弩悉弄欲复当年初松赞干布之辙,以武力逼唐再嫁公主,亲率万余人攻悉州(在今四川黑水东,一说攻茂州,邻近悉州),都督陈大慈与其四战,皆破之。次年,器弩悉弄遣使献马千匹、金二千以求婚。武则天许之。旋因器弩悉弄卒于南部平叛之战,七岁的儿子弃隶缩赞继位,因其尚幼,联姻暂时中止。此后吐蕃势转衰,数年边境无战争。至景龙四年(710年),为履行先前承诺,且图边境无战事,中宗李显以养女金城公主往嫁弃隶缩赞(松赞干布玄孙,时13岁)。

但这些和亲几乎未对边境安宁起到作用。就在金城公主出嫁后第四年,即唐开元二年(714年)秋,吐蕃将坌达延(或蚠达焉)、乞力徐率众10余万攻洮州(今临潭),并分兵掠兰州和渭源(今甘肃渭源县,时属渭州),掠取牧马。玄宗李隆基令左羽林将军薛讷为陇右防御使、右骁卫将军郭知运为副使先行往河、陇募兵,以拒吐蕃。十月,吐蕃兵复寇至渭源。李隆基怒,下诏准备亲征。旋薛讷率军与吐蕃战于武街(在今临洮境,即渭源西),击败吐蕃兵。接着,陇右群牧使王晙选勇士七百,着吐蕃兵服在武街西20里袭击坌达延大营。番兵以为唐大军至,自相残杀,死者万计。旋王晙与薛讷合军,与吐蕃兵战于长城堡(在今临洮县),再获全胜。吐蕃兵前后被杀数万,所掠牲畜被截回。吐蕃既败,李隆基遂止亲征,令设陇右节度大使,[1]统鄯、廓、兰、河、临、洮、岷、叠、宕、渭、秦、武等12州军事,防御吐蕃,并以郭知运为节度大使。开元四年(716年),吐蕃又攻松州,结果失败,遂于七月遣使赴唐请和。开元五年(717年),郭知运遣军主动出击,收复河曲(在廓州以西,今青海共和县南),是为吐蕃北进攻灭吐吐谷浑后唐军第一次主动出击并收复失地。此后20多年,吐蕃兵再不敢窥伺陇右。

唐开元十四年至十七年(726~729年),吐蕃兵多次转攻河西甘州(今甘肃张掖)、瓜州(治今甘肃瓜州县)等地,均为唐守军击败。于是,吐蕃又遣使求和,李隆基允许修好。接着,相互使节来往,并在甘松(今四川松潘)开互市,再进入和平相处阶段。至开元后期,吐蕃兵又屡次侵扰唐境,掠夺财物、牲畜。开元二十八年(740年)金城公主卒。吐蕃遣使通报并请和。李隆基因吐蕃屡犯边,不许。二十九年(741年),吐蕃兵40万进侵承凤堡,至河源军,再入安人军(或称安仁军,在鄯州西,即今青海湟源县境),结果被击退。时唐王朝重视西北边防,设陇右、河西两节度使分防吐蕃。其中陇右节度使于边境置有河源、安人、白水、振武、威戎、漠门、宁塞、积石、镇西等10军,绥和、合川、平夷3守捉使,总兵7.5万,分屯鄯、廓、洮、河4州境。天宝六载(747年),以猛将哥舒翰(突厥人)为陇右节度使,在九曲(今甘肃禄曲)、石堡城(在鄯州西)屡败吐蕃兵。一时,陇右防御甚固,吐蕃兵不敢窥视。

二、吐蕃侵占陇右

唐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拥兵叛唐,京师长安危急。李隆基诏令天下兵马勤王平叛,陇右部分守军东调。吐蕃见此机会,即兴兵东进,欲取陇右。

唐至德元(756年),吐蕃兵大举出击,攻掠陇右节度使所统诸军、城,连陷威戎、定戎、宣威、神威(以上均在鄯州境西,即今青海西宁市以西、以北)、制胜、金天(在廓州以西,今青海共和县南)、天成(在河州境西,即今积石山)等军和石堡、百谷、雕窠3城(均在今青海贵德-遁化一带)。时安禄山叛军已攻入关中,李隆基避往四川,太子李享继位于灵武(在今宁夏)。二载(757年)二月,李亨抵凤翔前线,督军平叛,再次下令调陇右、河西以至西域军会攻京城长安。吐蕃兵见唐军悉数东调,防卫空虚,即于同年十月占领鄯州(时称西平郡,治今青海乐都)。上元元年(760年),再占廓州。至此,今青海境全为吐蕃占据。

唐宝应元年(762年),吐蕃兵大举东出,陷临洮(即洮州,治今甘肃临潭县),取渭(治今陇右县)、秦(治今天水市秦州区)、成(治今甘肃西和县)等州直至陇坻,所至均如进入无人之境。广德元年(763年),河(治今甘肃临夏)、兰(治今兰州市)等陇右诸州以及河西皆陷于吐蕃。[2]卷11《代宗本记》同年七月,吐蕃兵会氐、羌、党项、吐谷浑计众20万又入大震关(在陇坻),袭陇州(今陕西陇县);十月,袭泾州(治今甘肃泾川)、邠州(今陕西彬县),直攻入长安,肃宗李亨东走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吐蕃兵遍掠京城财物后又返回陇右。至此,“西北数十州相继沦汲,自凤翔以西、邠州以北,皆为左祍矣”。[3]卷223《唐纪》39

吐蕃占据陇山以西整个唐土并屡攻泾州、邠州、灵州(今宁夏灵武)不克后,向唐廷提出和议。衰落至极的唐王室此时再不顾眷已被吐蕃占领的广大地区,只求吐蕃不要再占去更多领土,尤其保住京都所在的关中地区,便答应和议。建中四年(783年),唐凤翔兼陇右节度使张镒与吐蕃宰相尚结赞会盟于清水(今甘肃清水县),划分疆界,确定以陇州西与秦州清水县界的陇山为界,向北延至原州(今宁夏固原),再迤北至灵州南;向南延至成州同谷县(今成县)西,再迤南至今甘、陕、川交界。至此,陇右之地除属凤州(治今陕西凤县)的河池(今徽县)、两当(今两当县)和成州、武州(治今武都)部分地方仍属唐外,其余均属吐蕃。总计占去唐土约80万平方公里(不计今青海省中部、西部、南部756年以前已由吐蕃占据的地方),使吐蕃疆域扩及今甘肃省陇山以西全部地区(只陇山以东庆阳和平凉一部以及两当、徽县、成县等地未被占领),宁夏灵武以南,青海全部、新疆大部(不计乌鲁木齐-哈密一线以北地区)和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东部(即理县、黑水、松潘一带)。

三、陇右收复过程

图1 唐番清水会盟划定界域

在短短数年中大片领土被吐蕃占领后,唐王朝不时有忧国之士提议恢复,但自“安史之乱”被平息后,地方势力坐大,国力日衰,只能望而兴叹。大中年间秦、原、安乐3州的收复,主要还是缘于吐蕃守兵的厌战而主动归附。而其后,已收复诸州还经历了反复(原州、安乐州和秦州北部又被吐蕃占据)。直至北宋,陇右诸州才逐渐得以收复。从唐大中二年(848年)崔珙收复清水开始,至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溪哥城降宋为止,期间延续261年,可谓是放弃容易收复难。

具体收复过程如下:

收复秦州等州。唐会昌二年(842年),吐蕃达摩赞普卒,因无子,其妃琳氏立兄尚廷力之子,3岁的乞离胡为赞普,自己把持政权,由此引起国内动乱。洛门川(今甘肃武山县洛门镇)讨击使论恐热起兵讨伐琳氏,内战多年不能息,吐蕃政权迅速转衰。大中二年(848年)十二月,唐凤翔节度使崔珙奏请收复陇右,旋遣军先克复清水。其时,由于论恐热所部被吐蕃相、鄯州节度使尚婢婢击败,秦州等地吐蕃守兵多有厌战意,适论恐热又“扬言将请唐军50万共定其乱,保渭州,求册为赞普,奉表归唐”。[1]于是,秦州、原州(治今宁夏固原)、安乐(在今宁夏中宁至同心县一带)3州和石门、驿藏、制胜、石峡、木靖、木峡、六盘7关(多在原州境内,即宁夏南部)守兵标示愿意归唐。三年(842年)二月,宣宗李忱遂命太仆卿陆耽为宣谕使,诏泾原、灵武、凤翔、邠宁、振武节度使分别出兵接应。七月各节度使分别接收3州7关,其中秦州为凤翔节度使李玭接收,原州和诸关为泾原节度使康季荣接收。八月,李忱又下诏“募百姓垦辟三州、七关上田,五年不租税。自今京城罪人应配流者皆配十处”。[3]卷248《唐纪》64于是,秦、原、安乐3州在被吐蕃占据87年后,成为首批回归唐的地方。收复后,于“故地置官守,”[1]卷40《地理志》即恢复旧有建置。秦州仍统上邽、成纪、陇城、清水、伏羌5县,州治因战乱破坏,由上邽迁成纪(今秦安县中部叶堡川)。咸通十三年(872年)复置长道县,划隶秦州。安乐州则于同年改称威州。

收复山南诸地。唐大中三年(849年)秦州等3州收复后,朝廷诏令“其山南、剑南边境有设藩州县,亦令量力收复”。[3]山南即秦岭以南。宝应初吐蕃东下时,成(治今西和县南)、武(治今武都)2州部分地方为吐蕃占领。其后划界中,成州唯同谷县(治今成县)属唐。唐一度置行成州于同谷;武川亦为吐蕃据,唐曾设行州于州东。大中四年 (850 年),唐收复成州,[4]卷492《外国八·吐蕃》咸通(860~874年)中又复武州。[1]是为继秦州等3州后又收复的2州。咸通五年(864年),唐设天雄军节度使,同秦、成、武(唐末景福初改名阶州)3州军政。与此同时,剑南还收复维州(在今四川理县)和扶州(今四川北九寨沟一带)。

河、渭等州回归的反复。由于实力所限,大中年间对秦州以西陇右诸州朝廷未作收复打算。大中五年(851年),河西沙州(治今敦煌)人张义潮率当地汉民起义,驱逐吐蕃守兵,不久渐据河西以及陇右兰、河、鄯、廓等11州,奉表归唐。唐以张义潮为十一州观察使、归义军节度使,使统诸州。然不久因唐廷未给以实际支援,甘、凉等州为回鹘所据,张义潮仅固守沙、瓜2州,陇右兰、河等州“唯名存有司而已”,[1]其地仍为吐蕃占据。大中十一年(857年),吐蕃部落首领尚延心以河、渭2州地归唐,唐廷任命为武卫将军。唐秦成防御使李承勋恐尚归唐危及自己已得地位,使尚延心远居凤林关(在河州境,即今临夏境),并奏请改授为类似番官的“河渭都游奕使”。[3]卷249《唐纪》65尚延心的急切归唐之心为李承勋所阻,遂渐生冷淡,终致各部离心,乃独成部落分据河、渭2州地,使其地失去收复并正式归入唐版图机会。此后,秦州以西10州地直至北宋初仍由吐蕃部落占据。

吐蕃部落再次攻略秦、原等地。大中三年(849年)原州收复后,将原设于泾州之临泾(今甘肃镇原县)的行原州归治平高(今宁夏固原)。大中五年(851年),于原州北萧关新设武州。原州南部一直未被吐蕃占据的平凉县(今甘肃平凉市)则早在元和四年(809年)设为行渭州(原渭州治今陇西县,辖定西等地)。吐蕃逻些王朝历琳氏干政,终致灭亡后,居住在陇右的吐蕃部落各自为政,其中强者又蚕食唐土。唐广明元年(880年),居于旧会州(治今甘肃靖远)、渭州(治今陇西县)一带的吐蕃部落攻陷行渭州(治平凉),旋又陆续攻占原州(治平高)、武州(治萧关)、威州(即原安乐州),据其地。[1]卷37《关内道》中和四年(884年),唐收复行渭州,但其余诸州则未能收复,致大中三年所复原、安乐2州复为吐蕃占据。唐王朝不得不又于临泾置行原州,于潘原(在平凉东)置行武州,于凉州镇设行威州。

吐蕃当时是否攻略秦州,史籍不载。但从五代后唐时秦州只统成纪、清水、长道3县而不载上邽、伏羌、陇城和原上邽县地由军镇分别统辖[5]卷150《郡县志》推知,大约在广明元年(880年)或稍后,吐蕃对秦州亦发动了进攻,以致位于州北的陇城县和州西的伏羌县又为吐蕃部落占据。为加强防御,避免吐蕃的进一步深入,上邽县驻屯重兵防卫,由镇将长期分屯,以致其县撤销,其事从《新五代·职方考》所载“秦州天水、陇城,唐末废”中亦可得到佐证。由此可见,大中三年收回的秦州,亦因吐蕃的复侵,部分地方再次丢失。

图2 唐宋间陇右被吐蕃占据诸州最后收复(或设建属)年份

北宋初朝廷的消极退让。史载五代时,吐蕃已微弱,“族种分散,大者数千家,小者百十家,无复统一”;“各有首领,内属者谓之熟户,余谓之生户”。[4]卷492《吐蕃传》至北宋初,吐蕃部落主要分布在秦州以北、以西的广大地域内。势弱、有求时附于宋;势强、无求时据寨自立,甚至与宋军民对抗。接邻宋境,其生活习惯接近汉民,过着定居生活且附宋者,时称“熟户”,由宋委以官职,称羁糜之地;大部地方以牧或牧猎为业,且性喜掠夺者称“生户”。宋建隆三年(962年),居住原伏羌县(今甘谷县)境的吐蕃部落首领尚波千(或称尚波于、尚巴约),以宋设在夕阳镇(今天水市麦积区新阳镇)以西的采造务侵犯其利益为由,率部族千余人攻采造务。知秦州高防令守军出战,将其击败,并俘获47人。太祖赵匡胤闻讯,因其时取得政权不久,不愿西北有事,亦无意收复西部疆土,遂以枢密使吴廷(延)祚为雄武节度使,知秦州,让其释放被俘者,撤销采造务。尚波千感悦,献伏羌地归宋。是伏羌地即今甘谷县东南地,旋设为伏羌寨,由宋军屯守。

之后,宋廷一再告诫边界军民不得妄动。但吐蕃部落中一些强悍者把宋廷的忍让当做软弱可欺,不时骚扰边界,而秦州首当其冲。从开宝八年(975年)至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间,吐蕃部落连续攻略秦州腹地三阳寨等地,迫使宋在秦州境内防线南移,秦州治连同成纪县治亦南迁旧上邽城(今秦州区市区),今秦安大部、张家川一部原秦州辖域尽弃于吐蕃。旧伏羌县东部地,按双方约定,渭河南属宋,河北属吐蕃。淳化四年(993年),温仲舒出知秦州,将今甘谷西部与武山交界一带渭南吐蕃居民悉令移居渭河北,并立堡寨以限。太宗赵光义恐生边患,令将温调离,又派参政事寇准往秦州安抚。

咸平至大中年间的收复。宋咸平年间(998~1003年),党项羌人李继率部叛宋,攻陷宋属灵州(今宁夏灵武),并由此向西、向南攻略,促使居于陇右北部的吐蕃部落进一步分化。已接受汉民生活习惯的熟户,纷纷要求内附。咸平六年(1003年),原、渭(治今平凉之渭州)2州吐蕃32族内附,陇山西麓今静宁东和宁夏隆德一带的延家族首领秃逋等部亦内附。此前至道三年(997年),宋于新附旧原州治高平(今固原)置镇戎军戍守,至景德元年(1004年),先前叛去的吐蕃部落复至镇戎军归附。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知渭州曹玮督笼竿城(在今宁夏隆德县),后又筑得胜寨(在今宁夏西吉县)。至此,陇山北段(今六盘山)一带俱隶属宋。

与此同时,宋边臣在朝中主张收复失地的大臣支持下,也主动出击,攻略吐蕃所据之地。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骐骥使张佶出知秦州后,率部驱走今武山东南部吐蕃部落,先后兴建四门寨(在今四门镇)和大落门(今洛门镇)。八年(1015年),吐蕃赞普后裔唃厮啰聚众数十万在宗哥城(或称宋噶尔,在今青海西宁市东南)复立吐蕃政权。朝廷见其势大,遂以曹玮为泾原仪渭镇戎缘边安抚使兼知秦州,主持陇右防务。九年(1016年),居住伏羌北部的吐蕃部落头领厮鸡波与宗哥部首领李磨论联络,欲起事反宋。曹玮得知后,即率部围剿,厮鸡波大败西走。曹玮令毁室帐,进占其地。接着,唃厮啰派马波叱腊(臈)、鱼角蝉率兰、河、洮等地吐蕃部落数万之众至伏羌,声言将在数日内攻取秦州,在秦州大会诸将。曹玮与钤辖高继忠、都监王怀信等率宋军设伏于三都谷(一说二都谷),及吐蕃兵至,大举出击。吐蕃兵大败,战死、被杀千余人,损失牛马杂畜、器仗3万多。马波叱腊不甘失败,立营野吴谷,伺机再战。曹玮选数百精壮突入其营,毁其营地。从此,唃厮啰再不敢东侵。接着,曹玮又击败居住秦州西部永宁寨(今甘谷西)附近的陇波、他斯麻两部族。天禧元年(1017年),曹玮再讨平居住在伏羌一带的鬼留家族。天禧二至三年(1018~1019年),曹玮征募役丁,筑安远寨(今甘谷定远镇)宁远寨(今武山县城)以及静边寨(在今静宁县东),使宋直接控制地区扩至今甘谷县大部、武山县中东部及静宁县境。

收复庆历至皇祐年间失地。由于西夏势力南侵,不时有吐蕃族人西迁,未迁者益感孤立。庆历三年(1043年),居住水洛城(今庄浪县城)吐蕃生户头领元宁(或为亢宁)受静边寨主刘沪诏抚,以城归宋。同年,宋在笼竿城置德顺军,辖今静宁、庄浪和宁夏隆德、西吉县地。五年(1045年),又置陇城寨(在今秦安陇城镇),标志着秦安东北部归属于宋,使陇山西麓宋域南北连成一片。皇祐(1049~1054年)中,因吐蕃族内附,陕西转运副使、权知秦州范祥募民筑哑儿峡寨(今武山县西邻陇西界),接着又筑古渭寨(今陇西县城)。其后由于吐蕃部族大部西迁,又于治平四年(1067年)置鸡川寨(在今通渭县东),熙宁元年(1068年)置甘谷城(又称筚篥城,在今甘谷县北部与通渭交界处)。熙宁五年(1072年),宋以古渭寨置通远军。至此,今秦安、通渭、陇西全境均归属于宋。唐宝应以前的秦州至此亦全归隶宋统。宋在陇右已置有秦、成、阶3州和通远、德顺、镇戎3个军,计6个州级建置(设治平凉的渭州则不属陇右)。

熙宁年间收复陇右西部。由于西夏加紧向南扩张,使陇右形势更为复杂。熙宁元年(1068年),进士王韶在陇右一带实地考察后,向朝廷上《平戎策》,认为要击败西夏,必先收复河湟,即陇右西部。四年(1071年),朝廷在王安石力主下,纳王韶策,设洮河安抚司,由王韶主持收复河湟事。其时今渭河源头一带的吐蕃部落以青唐部最强,大首领俞龙珂号称有12万部族,西夏欲拉拢其共同反宋。王韶至边地后,亲率数骑往见俞龙珂,晓以利害,劝其归附。不久,俞龙珂归宋。五年(1072年)秋,王韶派军击败吐蕃部族头领蒙罗角等,筑渭源堡(在今渭源县城)。居住河川吐蕃头领木征(《续资治通鉴》中称玛尔戬)欲东渡洮水阻击宋军,被王韶亲率宋军击败,其部2万余众降宋,遂于武胜(今临洮县)筑城。不久,朝命于其地置熙州,并设熙河路,以王韶为经略安抚使。六年(1073年)春,王韶收复河州,俘木征。至秋,又率军南下,进讨宕州(治今宕昌县),所至吐蕃部落皆降。九月,再进军岷州(治今岷县县城),吐蕃首领木令征(《续资治通鉴》中称摩琳沁)亦不战而降。居住叠(治今迭部县)、洮(治今临潭县)2州部落闻讯,皆遣人向王韶归顺。是次南征,王韶率众行军54日,转战1800里,得洮、岷、宕、叠4州。神宗赵顼闻讯,甚为惊异,加王韶左谏议大夫,赐端明殿学士。不久,叠州并入洮州,宕州并入岷州,熙、河、洮、岷4州和通远军(宗宁三年即1104年改为巩州)共上隶熙河路。陇右西南部始归于宋。

北宋后期收复陇右西北部。宋元丰四年(1081年),朝令西北五路出兵伐西夏。九月,熙河路经制使李宪督军败西夏兵,收复兰州城。兰州本为吐蕃部族占据,景祐三年(1036年)始易于西夏。宋军攻取兰州后,筑城置官守,并将熙河路改称熙河兰会路,辖及兰州。元符二年(1099年),宋始置会州(治今靖远县),又在会州东置西安州(治今宁夏海源),各置城设戍军屯守,以备西夏。至此,陇右西北部回归于宋。同年,洮西安抚使王赡出兵攻青唐、邈川,即兰州以西的原鄯、廓2州地,吐蕃部落头领陇拶(唃厮啰裔曾孙)归宋。宋旋将原鄯州地分为鄯州(治今青海西宁市)和湟州(治今青海乐都),原廓州地仍为廓州。后因其地吐蕃族人不愿归附,群起反宋,致3州一度放弃。崇宁二年(1103年)宋以知河州、权熙河兰会路经略司事王厚和监军使童贯督军10万平叛,大败据守湟州的吐蕃族人,收复湟州(后改乐州。其北部于政和六年析为震武军)。三年(1104年),王厚、童贯于陇右都护高永年等督军向鄯、廓进兵,吐蕃部落屡败,余者投降,遂再复2州,旋鄯州改称西宁州。大观三年(1109年)居住廓州以西的藏征扑哥以溪哥城(在今青海贵德西)降宋,宋将其地设为积石军。至此,陇右西北部今青海湖以东地始最后收复并将原2州析设为3州、2军。

四、总 结

吐蕃作为一个在短期内迅速崛起的西部边地民族,占据陇右大部地方长达数百年,可谓历史长河中的异常现象,而中原王朝历经三代又迟迟不能完整收复其失地,更为历史奇特之事。

唐玄宗李隆基晚年奢侈腐败,利令智昏,纳儿媳杨氏为贵妃,任用奸佞杨国忠,宠幸胡人安禄山,结果安禄山叛变引发国内动乱,京都不守,最后不得不将防御吐蕃的主要兵力东调勤王,使吐蕃趁势东进。尚没有安禄山之乱,就没有陇右守军东调,也就不会有吐蕃东侵。故追根溯源,还是李隆基的昏聩引发了陇右大片国土的丧失。

对历史上唐与吐蕃的关系,现今人们多侧重于记述文成公主嫁与松赞干布促进双方友好关系的一面,而对吐蕃长时期占据陇右大片领土的史实较少述及。其实,唐公主两次下嫁吐蕃,都是吐蕃采用了胡萝卜加大棒的手段,通过武力威胁迫使唐王室答应和亲的,本身就带有很大的勉强成分,贞观十二年(638年)松赞干布为娶唐公主,一面遣使请婚,一面又派军20万围攻松州,进行武力威胁。其后李世民虽然是在将围攻松州的吐蕃军击退后答应和亲的,但吐蕃的武力威胁动机显而易见。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赴吐蕃,至咸亨元年(670年)吐蕃即攻取时属于唐的西域,迫使唐廷撤销设在西域4镇。接着,双方战事再起,可知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只换来了不到30年的和平。其后武则天于长安三年(714年)的再次许婚,亦是在吐蕃进攻不胜烦扰的情况下答应的,至景龙四年(710年)金城公主往吐蕃联姻后,只换来了4年的平安。两次下嫁公主,只维持34年平安。在唐与吐蕃交往的270多年(634~907年)中,只占其中较短一段时间,故对唐与吐蕃的和亲,应给以实事求是的评价。

吐蕃的长期占领,对陇右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其破坏是严重的。首先表现为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和迁徒。由于不愿受吐蕃奴隶主的统治,大批汉民在吐蕃占据后纷纷外迁。与此同时,由于吐蕃部族头领贪恋陇右的富庶和地理条件的优越,将大批吐蕃部落迁入新占土地,使其地由过去的以农耕为主又反倒退为畜牧为主。未迁出汉民则沦为奴隶,受吐蕃头人压迫。当时迁出多少汉民,史无详载,但从史籍中唐、宋时人口统计估计,至少在百万以上,即原有汉民中相当一部分迁往关中、中原和江汉地区。而迁入的吐蕃人口,约数十万人。据《宋史·地理志》,治平年间(1064~1067年),仅秦凤路当时依附于宋的吐蕃“熟户”就有13寨,41194名壮丁(史称“强人”),7991匹壮马。[4]卷191《兵志》时秦凤路所统,仅秦、成、阶、凤、陇5州,向西只及今陇西县城,北至静宁、庄浪,故所载吐蕃户口,主要指今天水市辖域。而环庆、泾原两路(辖域在今平凉、庆阳和宁夏南部)吐蕃壮丁合计还多于秦凤路。[4]卷191《兵志》而秦凤路以西原河、兰、洮、岷、鄯、廓等地,吐蕃族人更多。这些吐蕃人,特别是其中被称为“熟户”者,后来大都留居陇右,与当地汉民同化。明代秦州直辖地区今三阳川一带,有以汉四、汉六、汉二十、番八、番九、番十命名的里级建置,有人认为是宋、金分治秦州的遗迹,但秦州北乡南宋时俱陷于金,没有宋金分治的可能,故应是吐蕃部落留存的孑遗。北宋后期,因西夏进逼,绝大部分吐蕃“生户”向西迁走,以致秦州以西原唐属诸州人口急剧减少。《资治通鉴》唐大中十一年(857年)纪事中,引吐蕃部落头领尚延心的话,称“河、渭二州,土旷人稀,因以绩疫……二千里间,寂无人烟”。其说或因尚延心欲归唐有夸大之处,但亦说明陇右当时衰败之状。《续资治通鉴》熙宁元年(1068年)纪事中,有大甘谷口寨(今甘谷县北部与通渭交界),称其地“生户为惊祚劫而西徙,有空地百里”,可证当时因吐蕃生户西迁,许多地方成为荒无人烟地区。又据《宋史·地理志》,北宋后期陇右西北部收复后,因吐蕃部族迁走;兰州仅有居民395户、981人,河州仅有1061户、3895人,而据《新唐书·地理志》唐代中期未陷时,兰州2889户、14226人,河州5782户、36086人。位处兰州以西的鄯、廓2州,唐代中期各有2万余居民,但北宋末收复后,由于吐蕃族人迁走,《宋史》中无人可统计,或说明刚收复后属空旷无人区。

陇右自汉以后,世称富庶地区。就在吐蕃占据前的天宝年间,《资治通鉴》纪事言:“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见天宝十二载纪事)。但吐蕃部落进驻后,以夺取汉民财产、财富为目的,进行政治压迫,强逼居民改变其习俗,使汉民长时间遭受其剥削,生活穷困。吐蕃最后向西撤退时,又携所掠财物西去,留给陇右这块地方的,是一片破败荒废的断垣残壁。秦州治上邽城,罹难最深,以至收复后不得不将秦州治向北迁往成纪县(治今秦安叶堡)。

吐蕃对陇右的占领,是突袭式的。除鄯、廓2州稍早外,其余10余州是在宝应元年(762年)至广德元年(763年)的1年多时间内完成占领的。但其收复,历经260多年。由于长时期内不能收复,而陆续被收复的地方,面对吐蕃、西夏与宋三方对峙的形势,又得不到很好治理,故至北宋末陇右大部地方仍处于非常落后状态,过去那种“闾阎相望,桑麻翳野”(《资治通鉴》天宝十二载纪事语)的繁盛之状已经不再。陇中植被的破坏,应与吐蕃部落的畜牧垦殖有关。如今陇右地区远远落后于东、中部地区而变成贫困地区,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吐蕃的占领无疑是最早起因。

猜你喜欢

秦州吐蕃
明代秦州卫考略
吐蕃王权研究海外学术史钩沉①
地方志的继承与创新论议*
——以清代与民国“秦州志”编纂为例
中国画《杜甫秦州杂诗-七》
唐德宗时期唐蕃关系探析
吐蕃金银器知见录
包装设计创意在流通领域的品牌溢出效应分析
——评《产品包装设计( 第2 版)》
杜甫秦州咏物诗
秦州是姜堰高新区 “四通八助”奏响企业发展最强音
西夏及其周边吐蕃语地名考释举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