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增加值出口潜力及效率测算
2019-04-22胡晓燕
胡晓燕,蒋 冠
(云南大学 经济学院,昆明 650091)
0 引言
随着全球分工体系的不断延伸和分工产品种类的不断增加,大量的中间品多次跨越边境,导致传统统计口径下的“重复统计”问题凸显。在全球分工体系背景下,中国对外贸易总体上呈现“大进大出”的特征,“为出口而进口”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国的真实出口能力被高估。一些学者提出增加值贸易核算理论能消除传统贸易的“统计幻象”、准确核算各国的真实贸易情况。但是目前鲜有文献从增加值贸易视角结合随机前沿引力模型考察中国与伙伴国的贸易潜力及效率。为此,本文建立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对影响中国增加值出口的促进及阻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并测算了中国对41个贸易伙伴国的增加值出口潜力值与增加值出口效率值,从国别、区域和时序变化的角度分析了出口效率值的变化特征及趋势,从而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1 中国增加值出口的测算
1.1 增加值出口核算的理论框架
在Koopman等(2012)[1]对总出口分解的核算框架基础上,Wang等(2013)[2]提出针对双边贸易和部门层面的WWZ方法,按出口品最终吸收地、吸收渠道的不同,把总贸易分解和归并为8个部分,如下式所列:
借鉴Johnson等(2012)[3]对增加值出口的定义,即在一国生产而最终在别国被消化吸收的增加值,本文将上式中(1)-(3)作为一国的增加值出口,3个部分的含义依次表示为最终品出口的国内增加值、被进口国吸收的中间品出口的国内增加值以及被进口国生产向第三国出口所吸收的中间品出口的国内增加值。
1.2 中国增加值出口的统计分析
根据WWZ方法和最新的2016版WIOT数据,测算出2000—2014年中国增加值出口数据与中国增加值出口占总出口的比率(Vax Ratio),见下页图1。
从图1可以看出,2000—2014年中国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呈先降后升趋势。其中,2000—2007年中国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从2000年的84.42%下降到2007年的74.65%,这说明,中国在2001年加入WTO后,随着对全球价值链生产过程的充分融入,中国出口对进口中间品的依赖程度逐渐提高,反映出中国“为进口而出口”、“大进大出”的对外贸易特征。从2008年开始,中国出口中的国内增加值率开始表现出缓慢上升的趋势,从2008年的76.30%,缓慢上升至2014年的80.72%。这说明中国出口对进口中间品的依赖程度有所下降,一方面是由于金融危机后,各国的贸易保护削弱了各国的贸易联系,减少了对中间品的进口;另一方面由于在金融危机的倒逼机制下,中国出口部门正逐步摆脱加工组装的生产模式,通过自主研发、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引入先进技术等方法,生产中间产品或中间品的进口替代品参与全球价值链,国际分工地位得以提升。
图1 2000—2014年中国增加值出口和总出口变化趋势
2 随机前沿引力模型
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如下:
式(1)中,Tijt表示t时期i国对j国的出口贸易总额;x表示影响贸易量的核心因素矩阵;β表示待估参数向量;v表示随机误差项;u表示非负的贸易非效率项,包含所有不可观察的贸易阻力变量,u和v相互独立。
其中,TE为贸易实际值(T)与贸易潜力值(TD*)的比值贸易效率值,TE∈[0,1] ,是实际贸易量与贸易潜力值的比值。TE的值越大,表示i国对j国的实际贸易值与潜在贸易值越接近,从而贸易效率越高;反之亦然。
3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3.1 模型设定
依据上文随机前沿贸易引力模型,对方程两边取对数,构建模型如下:
其中,因变量VAXijt是t年i国对j国的增加值出口额;PGDPit和PGDPjt分别表示t年i国和j国的人均GDP,反映了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劳动生产力水平、市场需求等综合要素。POPjt/it表示t年贸易伙伴国j与中国的相对人口数,由于出口国都是中国,用相对人口总数可以比较进口市场容量对中国增加值出口的影响程度;DIS表示两国距离,体现了两国贸易成本;BOR表示贸易两国是否有共同边界。
本文采用Battese和Coell(i1995)[4]的一步法估计贸易非效率模型,其具体形式如下:
其中,u表示非效率项;FTA表示两国是否存在互惠贸易协议,该数据结合了两组数据,包括是否属于相同的贸易集团和两国是否签订区域或双边贸易协议;NTR表示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等非贸易壁垒;TAR表示进口国平均关税水平;INF表示贸易自由度水平,反映进口国贸易自由的综合水平;MOF表示货币自由度,反映进口国物价稳定,价格调控能力;FIF表示金融自由度,反映了进口国的金融服务能力。
3.2 数据说明
本文运用2016年最新公布的WIOD数据库,计算了中国对41个贸易伙伴国的增加值出口数据。人均GDP、人口数量数据均来自世界银行;两国地理距离、是否存在共同边境数据来自CEPII数据库;平均关税水平、非关税贸易壁垒数据库来自弗雷泽研究所数据库;两国是否存在优惠贸易安排数据来自世贸组织;自由度数据来自全球传统基金会。
4 模型结果分析
4.1 模型设定形式的检验
本文选择采用似然比检验,判别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适用性和模型的具体形式。根据表1的检验结果,应当建立时变的贸易非效率的随机前沿模型。
表1 模型设定检验
4.2 随机前沿模型估计结果
随机前沿模型的估计结果如下页表2所示,表2的3组模型中,模型1为基础模型,模型2和模型3分别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了时间线性变量和时间虚拟变量。模型2优于模型1(31.0817,p<0.01),模型3优于模型1(51.6990,p<0.01),模型3优于模型2(20.6173,p<0.10),本文选用模型3作为模型估计分析。
4.2.1 影响中国增加值出口的因素分析
根据模型估计结果中国的人均GDP显著为正,说明随着中国技术水平、生产力的提高,中国供给能力有所增强,从而反映到增加值总量上的提升。同时,体现了出口产品的国产化率提高,进一步说明中国出口贸易的供给结构有所改善。中国的贸易伙伴国人均GDP显著为正,其原因是,若贸易伙伴国的经济水平高于中国,那么随着其经济水平的提升,倾向于将部分中、低技术产业向中国转移,使中国部分产业从进口中间品、加工出口最终品的模式,逐步向直接生产出口中间品、最终品的模式转变,从而提高中国出口商品中的国内增加值份额;若贸易伙伴国的经济水平低于中国,那么伴随其经济发展,提高了对产品的需求总量,从而提高中国的增加值出口。贸易两国是否存在共同边界显著为正,表明陆上邻国为贸易创造了便利。距离变量为负,说明距离导致的运输成本负担对增加值出口具有负向效应。
表2 随机前沿引力模型估计结果
从表2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非贸易壁垒的改善、金融自由化的提升均有利于降低贸易非效率。而值得注意的是,货币自由化的提升增加了贸易非效率,可能的原因是随着贸易伙伴国货币自由化的提升,便利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转移至海外的生产可能对中国增加值出口有替代作用。平均关税水平不显著,由于生产链条会自发绕开关税壁垒较高的两个贸易国,以迂回的方式避开税率壁垒,同时,随着WTO规则的普遍适用,许多国家施行优惠税率,甚至零税率,使得关税水平阻碍效应减弱。
4.2.2 中国增加值出口贸易效率测算及分析
在分析了影响中国增加值出口的影响因素之后,可以进一步计算出2000—2014年中国对41个贸易伙伴国的增加值出口效率的估计值。如表3所示。
(1)国别维度
从整体来看,中国增加值出口效率的算术平均值为34.23%,集中在25%~35%之间,说明中国对41个贸易伙伴国还具有较大的增加值出口潜力,且对各贸易伙伴国的增加值出口效率表现出较大差异,最高的是对澳大利亚的增加值出口效率,达到67.10%,效率值最低的是印度,只有20.17%,说明不同贸易伙伴国的贸易阻力也具有较大的异质性。从供给角度看,增加值出口的高低反映了国内生产要素满足贸易伙伴国的不同需求层次的能力。从需求角度来看,就是贸易伙伴国对含有出口国生产要素的产品的市场认可度。而增加值出口效率值反映了增加值出口过程中的阻力的大小,若效率值高,说明增加值出口贸易阻力较小,潜力值较大,反之亦然。结合中国增加值出口和增加值出口效率的特征,把样本国分为三种情况:一是高增加值出口,低增加值出口效率,如德国、法国、印度等,中国对其增加值出口均排前10,但增加值出口效率均低于平均水平,说明这些贸易伙伴国对含有中国生产要素的产品需求量大,利用中国国内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结构,但相较于其他贸易伙伴国,存在的贸易阻力也较大。可能的原因是德国、法国隶属于欧盟区域贸易集团,区域贸易保护较大,而印度庞大的市场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很大,但难以摆脱政治、文化等因素影响,对中国元素的产品还存在较大的贸易阻力,从而造成增加值出口和增加值出口效率值的较大错位。二是高增加值出口,高增加值出口效率,如美国、加拿大、韩国等,对其增加值出口、增加值出口效率都排在前10,说明中国利用本国资源禀赋向高收入国家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在增强,同时,随着中国国内供给能力的持续提升,上述国家的需求越来越依赖中国的生产要素,在市场倒逼机制下,贸易阻力相较于其他国家较小。三是较低增加值出口,较低或较高的增加值出口效率,如保加利亚,立陶宛、罗马尼亚等国家,这些国家经济体量总体较小,表现出的需求量较小,同时,由于不同的贸易阻力,所表现出的贸易效率也有所不同。
表3 中国对41个国家和地区的增加值出口效率
(2)区域和时序维度
2000—2014年中国对不同地区增加值出口效率趋势如图2所示。
图22000 —2014年中国对不同地区增加值出口效率趋势
从区域表现来看,2000—2014年期间,中国对大洋洲的增加值出口效率最高,其次是北美洲,这两个地区虽表现出较高的出口效率值,但出口效率值的波幅较大且呈下降趋势,说明中国对这两个地区的增加值出口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且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增加值出口。中国对亚洲的增加值出口效率较为稳定,且有缓慢上升趋势,从2012年开始,逐渐超过平均水平。这体现了亚洲作为中国传统贸易伙伴的优势日益明显,“一带一路”建设以及中国近年来与亚洲各国签订的贸易互惠协议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对欧洲的增加值出口效率总体表现较差,长期低于平均水平,且呈现下降趋势。可能的原因是欧盟区域贸易集团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与欧盟各国的贸易交流。从变动趋势上看,中国对各地区的增加值出口效率在2008年出现下滑,随后逐步缓慢回升,金融危机后增加值出口的贸易阻力有所增强,但影响在逐渐减弱。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对各大洲的增加值出口效率均在2014年出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可能的原因是伴随着“一带一路”等政策推动,2014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规模首次步入全球前10行列,促进了中国增加值出口效率。
5 结论与建议
中国的增加值出口效率存在明显的国别差异和区域差异。由于增加值出口更能反映出一国的实际贸易利得,增加值出口的增加有利于提高一国的实际收入水平,因此提高增加值出口是一国出口部门追求的合理目标。根据以上结论,可以得到对促进中国增加值出口的政策启示。一是继续深化与传统贸易伙伴国的经贸合作关系,减少非关税贸易壁垒;二是继续深化供给侧改革,继续提高中国满足全球市场消费品升级的要素供给能力和技术供给能力;三是结合对亚洲、欧洲的增加值出口效率显著低于北美洲、大洋洲的情况,表明这两个地区总体来看对中国的增加值出口的人为贸易阻力较多,因此需要对这个两个地区的贸易政策加以重视,通过双边、多边贸易协定,逐步减轻贸易阻力,扩大中国对这个两个地区的增加值出口;四是通过借助产品生产链的全球化布局以迂回贸易等方式规避贸易壁垒,比如通过跨境合作区的建设,利用贸易伙伴国对第三国的相对较低的贸易壁垒,间接提高中国的增加值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