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系统均衡下人口功能分区研究
2019-04-22张镨心汪佳程唐志红
张镨心,汪佳程,唐志红
(西南交通大学a.经济管理学院;b.公共管理与政法学院,成都 610031)
0 引言
人口是经济增长的基础性因素,既是投入要素又是消费群体的人口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显著。2015年,四川省流动人口总计1539.41万人,其中流入人口226.62万人,流出人口1338.79万人,人口净流出1112.17万人,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导致四川省常住人口空间分布发生显著变化。当前,四川省各市州人口的空间布局与产业、资源等要素的空间布局不匹配,这种不均衡状态成为制约四川省各市州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
人口外部系统均衡指人口系统与经济系统、社会系统、资源环境系统的一个均衡发展状态,包括人口空间分布与区域环境承载力相适应,与区域产业结构相协调,与区域功能定位相适应[1]。现有关于四川省人口空间布局的文献集中于人口内部系统方面的研究,关注人口规模、人口结构等要素在空间的分布情况,均指出四川省人口空间分布处于地区非均衡状态。沈茂英(2013)[2]比较了四川省2005—2011年各市州常住人口总量与户籍人口总量,发现四川省常住人口增减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市州非均衡特点;杨成凤等(2014)[3]从县域尺度研究四川省2005—2012年常住人口数量和密度分布的现状,发现四川省人口主要集中在成都平原、川东北和川南经济区的丘陵和平原县区;唐志红(2015)[4]计算2000—2010年四川省21个市州城镇人口空间集中度,指出四川城镇化发展空间最大的问题是省会城市人口过分集中,中小城市发展不够。现有研究指出四川省常住人口空间分布不均衡的现象,但较少从人口与产业、资源等外部系统均衡发展角度研究各区域人口的空间布局结构,进而提出引导区域人口合理分布的方案。因此,本文将人口、产业、资源作为区域空间均衡发展的三个系统元,从人口与外部系统均衡发展的角度出发,综合分析和评价系统间的发展关系,提出人口功能分区方案。
1 四川省人口空间布局现状及问题
(1)人口空间布局不均衡,城市规模等级体系首位分布特征和断层现象明显
四川省人口空间分布极不均衡,除成都市以外,全省20个地级市人口规模偏小,2016年成都市常住人口规模占四川省总人口比例高达19.3%,第二位城市南充市常住人口规模占比仅为7.7%。从人口密度看,2016年成都人口密度达到1110人/km2,其他城市均未达700人/km2,第2位的内江市2016年人口密度方面为696人/km2,比2000年每平方公里减少83人。成都市在人口数量及人口密度方面都是四川省人口空间布局的绝对高点。总体来看,四川省大中城市整体扩张速度不快,城市规模等级体系的首位分布特征和断层现象没有根本性改观。
(2)人均建设用地水平偏低,土地低效利用和局部浪费与土地资源稀缺并存
四川多山多丘陵,平原资源稀缺,但在四川省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城市用地规模急剧扩张,而城镇人口和城镇就业人口增长相对缓慢,存在土地低效利用和局部浪费的问题。如下页表1所示,2006—2016年全省市州的建成区面积平均增速为7.46%,远高于城镇人口(3.79%)和城镇就业人口(2.41%)的平均增速。同时,四川省各市州人均建设用地均未超过60m2/人,人均建设用地水平普遍偏低。
表1 2006—2016年全省市州建成区面积、城镇人口、就业人口增长
(3)人均GDP水平地区差距大,川东北地区人均水平相对较低
如表2所示,2016年攀枝花、成都人均GDP分别为82221元、76960元,远高于四川省其他地区,但成都市2000—2016年人均GDP年均增速相较于省内其他城市较缓慢,为11.75%。2016年巴中、广元、南充、达州等川东北地区人均GDP相对较低,分别为16405万元、25072万元、25871万元、25921万元,川东北地区人均GDP整体水平低水平接近,均属于人均GDP洼地。
表2 2000年和2016年四川省各地人均GDP和增长率
2 四川省人口功能分区实证分析
2.1 人口-土地压力指数分析
土地资源是人口布局的重要约束条件,根据前文分析,四川省存在土地利用低效与局部浪费和土地资源稀缺并存的现象,在四川省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土地资源将进一步制约和影响人口地区分布。
常见的土地承载能力测算是从粮食供应角度出发,既定区域粮食消费水平,用土地生产能力范围内能持续供养的人口规模来表示,但这种指标不能反映城市土地供应水平和土地利用程度。故本文从城市建设角度出发,借鉴李国平和罗燕(2016)[5]的人口-土地压力指数方法计算四川省各市州人地关系发展程度,首先用spss23.0对2016年四川省各市州的常住人口密度、建设用地占用地总面积的比例、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和人均居住用地面积四个指标数据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接着测算出各市州的人口-土地压力指数,最后用arcgis10.2.2对结果进行自然断点分级法分层,结果见表3。
表3 2016年四川省各地人口-土地压力指数
德阳市、成都市人地关系十分紧张,因为城市土地承载人口过多,土地供应趋紧;内江市、广安市、资阳市、南充市、宜宾市、遂宁市、达州市、巴中市的人地关系相对紧张,这些地区会随着人口总量增加带来人地关系更加紧张;眉山市、泸州市、乐山市、广元市、雅安市、绵阳市、自贡市,人地关系相对协调,人口有继续增加的空间;攀枝花人地关系相对宽松,由于缺乏甘孜、阿坝、凉山三州的城市建设相关数据,故不在此计算,但三州地区地广人稀,城市土地压力较小。
2.2 就业-产业结构偏离系数
对人口与产业系统均衡关系的判断关系到城市的发展情况,配第-克拉克定理揭示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动关系[6],本文也将从产值与就业角度判断人口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均衡状况。就业-产业结构偏离系数反映了人口就业在产业间分布的均衡状态,计算公式为:
全产业的结构偏离系数公式为:
其中,Vi表示i产业的结构偏离系数,GDPi表示i产业增长值,L表示从业人员总数,Li表示i产业的从业人员数量,n表示产业数目。
根据公式分别计算出2016年四川省各市州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和全产业的结构偏离系数,结果如下页表4所示。分产业看,四川省所有城市第一产业的系数均为负,第二产业的系数均为正,第三产业的系数有17个城市为正,且第三产业的系数普遍较低,更接近于均衡状态,另外的内江市、德阳市、攀枝花市、乐山市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大于产值比重,原因是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低层次第三产业存在过剩劳动力,产业内劳动力面临着向其他产业转移的压力。用几何间隔分段法对各个城市全产业结构偏离系数进行分层,成都市、绵阳市、南充市、自贡市、泸州市、内江市的全产业结构偏离系数较低,其中,成都市的全产业结构偏离系数趋近于0,表明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近乎达到均衡状态;巴中市、宜宾市、遂宁市、广元市、德阳市的全产业结构偏离系数居中;眉山市、达州市、广安市、攀枝花市、乐山市的全产业结构偏离系数较高,表明产业结构与就业存在一定的失衡,资阳市、雅安市、凉山州、阿坝州和甘孜州的全产业结构偏离系数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因为第二产业存在较高偏离度,第二产业较高的偏离度也反映了第二产业内部结构问题,产业份额高于吸纳劳动力份额。
表4 2016年四川省各市州三次产业结构偏离系数
2.3 人口-区域功能布局匹配分析
明确的区域功能定位有助于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避免区域间同质化竞争、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分析四川省各区域的功能定位,加强人口功能分区与各区域特色功能的统筹协调。
成都平原经济区包括成都市、德阳市、绵阳市、遂宁市、乐山市、雅安市、眉山市、资阳市,是四川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全省区域协调发中具有领先发展的定位。这些地区产业要素资源丰富、高端产业聚集、创新能力强、对外开放合作程度较高、交通通达性好、人口吸纳能力强。
川南经济区包括内江市、自贡市、宜宾市和泸州市以及乐山市部分县,是四川省区域发展格局中率先实现次级突破的新兴增长极。这些地区产业基础良好,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发展势头足,人口有进一步增长的空间。
川东北经济区包括南充市、达州市、广安市、广元市和巴中市,是四川省区域版图中需要培育壮大的区域。这些地区自然条件限制多、城市防洪排涝任务重、城市拓展空间有限、区域交通枢纽地位突出、对区外人口吸纳能力不足。
攀西特色经济区包括攀枝花市、凉山州、雅安市,是四川省以战略资源开发为特色的经济区域。这些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产业具有良好发展基础、还有一定的人口承载潜力,重点是拥有发展清洁能源产业、阳光生态旅游业等特色优势产业。
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包括甘孜州和阿坝州,是长江源头生态屏障。川西北高原部分地区在国家主体功能区中属于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这些地区的首要任务是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同时对生态脆弱地区进行人口疏散,修复和提升生态功能。
3 四川省人口功能分区方案及对策建议
3.1 人口功能分区方案
本文结合区域功能布局定位,并应用了象限分析方法(见图1)。
图1 人口功能分区方案
四川省人口功能分区方案如下:
(1)人口稳定优化区是指人口-土地压力指数较高、全就业-产业结构偏离系数较低的地区,这类地区人口数量增长空间有限,未来人口规模保持在相对稳定,以优化人口系统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城乡结构)及提高人口素质为主,包括成都市、德阳市、内江市、南充市、宜宾市、遂宁市和巴中市。
(2)人口重点集聚区是指人口-土地压力指数较低,全就业-产业结构偏离系数较低的地区,这类地区人口存在较大增长空间,以提高人口集聚水平、优化人口空间结构为主,包括泸州市、广元市、绵阳市、自贡市。根据区域功能分区,将眉山市、攀枝花市、乐山市、雅安市也纳入该功能分区。
(3)人口适度发展区是指人口-土地压力指数较高,全就业-产业结构偏离系数较高的地区,这类地区人口增量空间较小,吸纳区外就业人口能力弱,包括达州市、广安市、资阳市。
(4)人口控制疏散区是指人口-土地压力指数较低,全就业-产业结构偏离系数较高的地区,这类地区应以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并对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人口进行疏散为主,包括甘孜州、阿坝州和凉山州。
3.2 人口功能分区发展对策
(1)人口稳定优化区。人口稳定优化区土地资源约束明显,人口数量增长空间有限,就业与产业结构较均衡,应控制人口规模,缓和人地关系,实现充分就业。成都作为四川省人口空间布局的绝对高点,人地关系十分紧张,人口就业和产业结构十分匹配,同时承担了重要的社会公共服务功能,应着重优化人口结构,避免人口过快增长。德阳市、内江市、南充市、宜宾市、遂宁市和巴中市城市人地关系十分紧张,人口就业与产业结构偏离度较低,在各经济区承担重要的产业功能,政府应将劳动力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结合管理,有针对性地对失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实现人口充分就业。
(2)人口重点集聚区。人口重点集聚区土地资源约束小,人口增长空间大,应结合自身在区域功能布局的定位,提高人口集聚水平,坚持以产兴城,以实现土地资源集约利用。首先,强化第三产业对就业人口的吸纳能力,有条件的城市应主动承接成都市的产业转移,吸纳成都市过剩人口转移;同时,强化区域间产业协作,实现产业的专业化发展,扩大产业就业吸纳容量,吸引人口流入,尽快达到最佳城市人口规模。
(3)人口适度发展区。人口适度发展区人地关系关系相对紧张,人口就业与产业结构存在一定偏离,尤其第二产业的偏离系数高,就业人口吸纳能力弱,应着重吸引本地城镇化人口。首先,优化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制造业,提高对本地农业转移人口的吸纳能力,同时建立起与之对应的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其次,地方政府应积极应对人口外流和回流趋势,一方面建立完善的农地保留等一系列政策保证区域内外出务工劳动力的合法权益,鼓励人口外流,提高劳动技能;另一方面,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制度环境,搭建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吸引劳动力回流。
(4)人口控制疏散区。天然牧草的传统畜牧业仍然是川西北高原大部分地区的主要产业,这几个城市应更多承担生态功能而不是产业功能。因此,人口控制疏散区应从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高度,统筹跨行政区划的生态保护工作,对于自然保护区应通过立法形式严格限制人口迁入,禁止人类开发活动;对于生态脆弱的地区应鼓励和引导富余劳动力向人口集聚区转移;对于区域内部人口核心集聚区,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服务功能。促进产业结构转型,限制不符合区域生态功能定位的产业发展并逐步迁出此类产业,促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发展
4 结论
现阶段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不是总量不足,而是需求与供给的结构性矛盾。传统的人口功能分区研究从资源承载力、经济发展水平等系统总量角度来确定人口功能分区,而忽视了人口与产业、人口与资源的结构性问题,导致人口功能分区未起到明显的指导作用。本文创新地从人口与土地资源、产业资源等外部系统均衡发展的结构性视角研究人口功能分区问题,结合四川人口与外部系统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区域人口功能分区方案。引导区域政府重新审视区域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出台更加灵活的人口引导政策以实现产业需求与劳动力供给相协调、城市土地供给与人口分布结构相匹配,人口空间集聚与区域功能相适应,实现人口与外部系统均衡发展。